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3-29

温暖的扶贫故事

    

村民正在加工木炭。

通往家门口的“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对我省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作为贫困地区,我州脱贫攻坚任务任重而道远,为了确保完成州委、州政府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州各地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雪山无言,各级干部心系群众,一心一意抓发展,为贫困群众寻找致富产业,一件件看得见的实事办在了农牧民群众的心坎上,本版将开设《扶贫故事》小栏目,欢迎读者踊跃来稿,讲述温暖的扶贫故事。

■陈丽 文/图

扶志:激发村民脱贫内生动力

“回家的这段3.5米宽的‘入户路‘,让我看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再次‘入’了咱老百姓的‘户‘。当乡党委政府、‘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在大会上宣传修路还有国家补贴时,我第一个站出来要求在2米宽的规定尺寸上扩宽修建,这个路是我们自己使用的,当然能修多宽就修多宽,通往我家的这条路国家给了3200余元补助……”说起刚修好的“幸福路”,炉霍县仁达乡玉麦比村雄启巴登展露笑颜。

2016年,为进一步改变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调动贫困群众主动参与脱贫,炉霍县创新出台了《新村扶贫补助政策》、《村级公益性岗位设置建政策》等政策。新村建设入户道路水泥由政府统一采购提供、运送,群众自建经验收合格后按农区40元/平方米,牧区60元/平方米进行补贴;农户自愿对户内老旧线路改造后补助800元,自建浴室经验收合格后补助5000元,自建改建围墙经验收合格后补助1500元;县财政投入855万元,在171个行政村中各设置5至10个公益性岗位,解决每人每月500元工资待遇……

邓仕清是炉霍县林业局下派至仁达乡玉麦比村的“第一书记”,作为一名奉献高原的外地汉族干部,在获知县上出台《新村扶贫补助政策》时,他认真反复研究解读政策,通过前期走村入户了解到:村内还是有个别群众对这项政策采取补贴的形式有一些不满情绪,他与乡干部、村两委班子,先后4次召集群众宣传政策,同时,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打比方、举例子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通过连续一周的宣传动员,全村57户314人主动提出愿意扩建道路。

群众思想做通后,他积极与县住建局对接,将政府采购的水泥落实到村、到户,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分发水泥、督促工程进度……不到2周,全村2.4公里入户路纵横交错,成为乡村一道景观,年底全村村民累计获得了19.2万的入户路补助。

“作为一名汉族干部,能代表单位到仁达乡玉麦比村当‘第一书记’,虽然遇见的困难问题不少,但自己的群众工作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也与乡镇、村干部及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邓仕清感到欣慰。

扶智:让梦想插上腾飞翅膀

2015年9月27日,陈旺踏上了泥巴乡次郎村“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之路,走马上任,他一心想为这里的群众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可是,到任一段时间,他发现村民们对他的态度没有想象的那样热情,他隐隐感觉到对于这样一个从县上来的干部,村民们有种莫名的戒备和冷漠。“县上的干部来驻村帮扶无非就是走走形式……”这样的话是他听到最多的。

干群之间不能敞开心扉怎么能了解真实情况?怎么办?陈旺决心一边用真情感化村民,一边细心研究脱贫攻坚政策。他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在一次走村串户中,那一天天很蓝,微风拂过,烈日下的午后很暖,只见村口一堆木料上坐着一个男孩,他应该是读书的年龄,怎么没有去上学,端坐在那里无所事事,细看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望着天边的一片云,空洞的眼神里透露着忧郁和无助……一同走访的村干部看出了他的疑惑,于是说:“这是次郎村勾吉组一西初吉的儿子,叫巴登洛吾,今年7岁,是个可怜的孩子。2014年就查出患了白血病,家里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为他治疗,可是高昂的医药费致使这个贫穷的家庭无法为他继续治疗,所以一直在家。”白血病,让陈旺的心头一紧,他决定仔细了解这个男孩的情况。当即,他改变行程来到小男孩家,孩子的母亲一西初吉听说这位“第一书记”的来意后,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似的,哭诉着孩子悲惨的遭遇和家庭的努力与无奈。足足1个小时的讲述,陈旺通过年轻母亲的泪水,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绝望。离开小巴登的家,回望在阳光下目送他远去的小巴登,那一双大眼睛渐渐失去光泽,他的心头涌上了一阵深深的悸痛……能为这个家做什么?拿什么可以拯救这个绝望的家庭,用什么让那双灰暗的眼睛重新找到曙光?这一夜,陈旺辗转反侧直至天边划过一道晨光。他起身向县乡党委、政府汇报,向联系点单位汇报,奔走在炉霍的大街小巷,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整合各类社会力量,依靠互联网平台,发起救助大眼睛白血病儿童巴登洛吾的慈善救助活动,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爱心传递下,共筹集爱心捐助款27.3万余元。同时促成成都青年企业家李文刚组织的爱心团队与其监护人签订了12年的定点结对捐资助学协议,承诺每年给予巴登洛吾不低于5000元的学习生活费用。

陈旺为小巴登一家办的好事一度在村内传为佳话,村民们对这位戴着厚厚镜片眼镜的“陈书记”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他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更加顺利,建合作社,发展产业一气呵成,如今走在村道上,总能听到村民亲切的叫着“陈书记,到我们家坐会吧。陈书记,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我当第一书记没有别的想法,只想为家乡人做点实际的事情。”对于村民的赞美,陈旺显得很平淡。

扶治:抱团发展产业促脱贫

“以前,我从来没有想到随处可见的牛粪也可以卖出这样的价钱,乡党委政府还有‘第一书记’让我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实惠。”上罗柯马乡一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说。

走进上罗柯马乡更彭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生物质木炭加工厂房,在800平米的空间里,忙碌的工人们不停地将废木渣往机器传送带里送,随着巨大的机器轰鸣声,一段段圆柱型的木炭从机器里蜂拥而出,一旁“倒焰式钢炉”里跳动的火焰,热气腾腾的开水,让整个厂房弥漫着温暖火热的气息,很难想像这是在高原牧区,一个大山深处的场景。

2016年3月,面对着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如何实现上罗柯马乡一村如期脱贫?乡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走村入户,探访民意,研究部署。“牧区就应该在牲畜上想办法”这是当初最普遍的想法,可是面临全县近30个牧区贫困村,如何走出创新且能见效的产业发展路,成为当时摆在县司法局下派“第一书记”夏飞面前的一个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见漫山遍野的废木渣、牛粪,便联想到如果能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出干净环保的燃料,以此发展产业可不可行?有了这个想法,他向上汇报,上网收集资料,联系厂家,与乡党委政府一起实地考察……

“要干我们就干出规模,干出成效,单打独斗不行,一鼓作气‘抱团'发展才能让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在上罗科马乡5村“抱团”发展生物质木炭加工产业的“一事一议”会议上,乡党委书记扎巴讲到。

按照“生态、集约、精品、高效”的原则,整合该乡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八村五个贫困村的产业扶持周转金90万元,成立炉霍县更彭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资产股权量化,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为主要运行模式,由致富带头人欧琼为董事长,5个村两委班子为理事长,八村“第一书记”孙燕负责引导生产销售,二村“第一书记”李毅负责指导财务管理,一村“第一书记”夏飞等三位同志负责对外协调管理……。

“县委县政府很支持我们的产业,2016年底,再次投入100万元资金,引导产业做大做强。我们有信心实现25万的产值分红,我们不仅要整合资金让产业抱团发展,我们5个第一书记、5个村的村两委也会抱团配合,更希望实现全乡贫困户抱团脱贫。”第一书记孙燕说,有了好的产业,贫困户看到了希望,对干部的态度有了根本好转,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把你当亲人。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