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9-11

木里:多措并举强师资

木里教师,固守着那份教育的情怀和责任,照亮了乡村孩子求学之路。

县委、县政府积极想办法,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仅越野车通过的土路”、“仅拖拉机通过的土路”、“仅能骑马或步行的乡村驿道”,这是在木里县教育局办公大楼前,展板上标注的从木里县城到乡镇小学及村小学里程表的内容。

在这张表上,详细地注明了木里全县161个教学点的距离和路况,包括了县城到中心校以及中心校到村小的距离、路况。记者从这张表上看到,乡中心校距县城最远的路程有334公里,而村小距中心校最远的路程达560公里,路况基本上都是土路和乡村驿道。

众所周知,木里县幅员面积13252平方公里,是我州幅员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全县总人口13.8万人。山高谷深,地广人稀,是到过木里对木里的共同感受。

“木里村小、教学点,多而分散,条件艰苦,硬件投入难点多,乡村教师也缺少。”谈到木里教育工作难题,该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如何解决村小老师数量不足?又怎样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让生活在木里的各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群众,通过教育得到实惠。

难题,摆在了关心教育的木里县委、县政府面前;当然,这也是木里教育局一班人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在分析当前木里教育整体现状后,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

“要充分考虑在木里工作的教师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教师工作主动性。”木里县找到了发展教育的钥匙——那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紧紧依靠一线教师。

为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结合木里工作实际,一份《木里县教学质量奖励办法(试行)》,经过木里县委、县政府和该县教育局近半年时间的酝酿,就在今年3月份,以县委、县政府正式文件,印发到了各学校。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在工作上花费的心思渐渐多了起来。

“以前,我们老师干得好与坏,都是一个样。现在县委、政府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机制。干得好的老师,会得到政府层面的奖励,那是很高的荣誉和肯定,老师工作起来积极性就高了。”木里县乔瓦镇老师说出了她的想法。

记者看到,木里县教学质量奖励办法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一系列奖惩机制,很有操作性,翔实具体,包括了木里县中学高考质量奖,初中、小学毕业班质量奖,学科教师质量奖,教学质量进步奖等内容。

采访中,很多老师认为,特别是教学质量进步奖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全县排名中,哪怕只是进步了一位,都会得到认可,大家纷纷表示这是对进步极大的肯定和促进。

木里县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办法一出,教师之间掀成了浓浓的钻研教学、拼搏奋进的教学氛围。

在这座处于半山腰的县城,放眼望去,满目大山,有时山巅的云雾飘移就在眼前,提醒着人们这是山里的气候。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木里县城关小学,在乔瓦镇小学,在城关幼儿园……每到一所学校,学生绽放着快乐,老师迸发出活力,展现了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教师素质全面提高

木里县针对师资队伍短缺的情况,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截至2013年,木里县教职工已达1504人,木里教师队伍发展壮大了。

多年来,木里县通过师范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的办法,缓解了边远山村教师不够的现状。师范生成为木里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同时,通过招考基层教师、特岗教师、人才引进等渠道,不断满足木里教育规模扩大对教师的需求。

除了“量”的增长外,木里教师在“质”的方面也有很大提高。随着师范教师的发展,木里教师队伍建设也逐步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

特别是1994年《教师法》颁布实施,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严格教师资格条件后,木里教师队伍素质更是得到了稳步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教师学历合格率幼儿达到100%、小学达到98.39%、初中达到98.89%、高中达到83.33%。

同时,该县注重对教师的再培养和再培训,教师整体素质在继续学习中显著提高。就2013年,木里全年完成教师“国培计划”28人次、省级培训45人次、州级培训46人次、县级培训478人次,构建了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和网络,广泛开展教师对外交流,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


木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走出去与再培训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都得到较大改善,形成了适应教育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

木里全县教职工有1500余名。可以说,这些教师绝大部分都在边远山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不论春夏秋冬,还是寒来暑往,他们静静地在山里绽放,固守着自己那份独特的情怀和责任。

今年获得“四川省青年五四奖章”的俄亚小学校长王偏初便是这样一位扎根乡村小学教育的典型。

位于木里县西南角的俄亚乡,被重重高山和条条大河环绕,道路崎岖,交通闭塞,直到去年才勉强修通了一条路。乡里“最高学府”——俄亚小学就坐落在古村寨旁边。王偏初作为当时乡里第一个考上师范校的“高材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一待就是18年。他通过挨家挨户劝说和资助因贫辍学孩子返校上学、筹资增添教学设施、改善教师生活等办法,使俄亚小学学生人数增长了好几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极大提高。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两名学生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乡教书。

说起木里教育,不能不说的便是像王偏初一样扎根于重重高山之间的村小教师,因为乡里孩子最初的知识都来自于这些乡村教师。因为他们的坚守,照亮了乡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乡村孩子的心灵之路。

木里教师,他们是一群可亲可敬的人。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