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发布时间:10-28

喜迎西南民族大学七十周年校庆 七十年弦歌不辍 沐时代春风奋进高质量发展路

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


民族团结碑。


青藏高原污染控制化学团队成员在一起讨论石墨烯环境效应问题。


牧草团队进行牧草性能评价。


学校志愿服务队赴若尔盖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西南民族大学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她是最早建立并布局在祖国大西南的一所部委直属综合性高校。建校七十年来,学校薪火相传,兼收并蓄,不断革故鼎新,砥砺奋进,培养出22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奋进之路。□羽丰 (图片由西南民族大学提供)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新时代优秀建设者
  西南民族大学的校园,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这里汇集;学成之后,他们又将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创建文化氛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工作秩序井然的高品位文明校园,取得明显成效,荣获“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9月14日,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杨敏为本科新生开讲“第一堂思政课”,鼓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
  7月1日,3万余名师生在西南民族大学“三校区一基地”同步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师生们齐唱国歌,挥舞党旗,掌声经久不息,气氛庄重而热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将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将自己的专业所学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常华仁表示。
  在西南民族大学,青年们正在用行动践行誓言。在2021年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期间,阿坝州红原县中学启动了“规范字书爱国情,手抄报绘百年路”手抄报展览活动,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描绘心中的“中国梦”,而他们的老师则是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这帮青年学子通过思政课、读书活动等方式在高原孩子心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值得一提的是,支教团还探索出“师生点单-志愿者接单”模式,以互联网技术赋能普通话教学,联合该校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团搭建“小石榴”直播间,打通校地联动育人“最后一公里”。
  从2015年到2020年,西南民族大学连续选派21名政治强、专业精、情怀深的支教志愿者赴阿坝州红原县中学开展为期1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工作,服务当地学子3000余名,四川省授予该服务队“四川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深入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和凉山州盐源县,为地方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不仅如此,学校还涌现出大批一线抗疫志愿者,还有无数优秀青年学子,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相结合,拥抱伟大的新时代,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
  每年9月,学校集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月”和新生入学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利用国庆节、建党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青春为祖国歌唱”“民族风·家乡情·祖国美”等文艺晚会和演讲比赛;在青年学子中成立“爱我中华 同心筑梦”宣讲团,让同学们讲述自己身边的爱国故事……
  近年来,一个个与民族工作相关的活动在西南民族大学常态化开展。坚持校内外联动、课内外贯通,组织品牌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考察调研、文化交流、志愿服务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涵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学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2019年,学校2名教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学校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心怀“家国之情”的各族学子,他们在各行各业书写家国情怀、彰显青年担当。有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有“改革先锋”王瑛、“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毕世祥、“全国模范法官”龙进品、“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马和帕丽……他们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坚持多措并举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七十年滋兰树蕙、蕴积涵育,西南民族大学不断夯实学科基础,优化专业结构,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12个学科门类,拥有87个本科专业、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权,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的综合性大学。
  为了解决人才队伍引得进、留得住、可持续的问题,该校确立了“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一系列人才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开创引才聚才新局面。
  制定科学的制度才能激发干劲。为支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学校的事业,西南民族大学实施了“维舟人才工程”,实行了以目标任务和考核结果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向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同时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激发了该校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
  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6人先后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1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4人次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突出贡献专家等,201人次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突出贡献专家等。
  学校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维护民族团结有力的教师队伍。学校深入挖掘“四有”好老师,坚持开展“教学名师”“青年教学标兵”“优秀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德师风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典范,用身边的榜样感召人心、凝聚力量。2021年,学校开展建校七十周年“立德树人奖”的评选表彰工作。“立德树人奖”是对全校教职工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进行表彰的一项校级最高荣誉,包括“立德树人成就奖”“立德树人卓越奖”“立德树人优秀奖”三类奖项。
服务地方发展 把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
  10月,西南民族大学又传来佳音:科技部批准依托西南民族大学,建立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该研究站的学科带头人来自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该研究院研究领域涵盖生态环保、草种研发等多个领域,解决了多个青藏高原“经济+生态”齐发展的难点、痛点。
  回望七十年奋斗历程,西南民大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2007年,为解决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生产、生活”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学校在阿坝州红原县开始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2012年,又成立了青藏高原研究院。研究院工作者克服高原缺氧、交通不便、泥石流等困难,一年中超过6个月在恶劣环境条件下开展科学研究。“让雪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好,人们脱贫奔小康,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信念和追求。”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研究的专家教授们说。
  躬耕沃土,科技支撑,科研团队开展相关项目60余项,创新集成了一批适合青藏高原地区的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技术,实现了诸多“首次”和“首个”突破。
  立足地方办学是学校建设的基本方向。长期实践证明,只有主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赢得机遇、资源、地位。2012年以来,学校共派出60人作为国家民委派驻武陵山片区联络员,在重庆和湖南相关市区(县)挂职,多人获得当地政府嘉奖。近年来,学校特设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拨付专项资金,已累计投入资金340万元,实施项目34项,助推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地区急缺的是什么?是各类高素质专业人才。多年来,学校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民族地区“西部计划”“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在民族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积极为民族地区培训各级各类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及非遗传承人;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协同创新;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助力精准扶贫。
  发展学术,传承文化,服务社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脱贫攻坚,学校深化与民族地区的交流,以服务谋合作,以贡献求发展。
  找准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科研主攻方向,学校依靠“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基地”“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投入引领,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与积累,形成学校独特稳定的科研优势与特色。
  此外,学校利用“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举办民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训200余期,培训各级各类人才7000余人次。
  栉风沐雨、七秩华年,作为一所流淌着红色基因、交织着光荣与梦想、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校,追寻七十年创业兴校轨迹,唯办学初心不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南民族大学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负起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不懈奋斗!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