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宗教文化>>宗教知识

发布时间:03-19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

佛陀释迦牟尼

一般来说,经过与藏族的原始宗教本教长期斗争、吸收、接近、融合以后的佛教称作藏传佛教。它和一般所说的佛教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佛教在西藏根据时间划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以拉脱脱日年赞为始,结止于达玛乌东赞灭佛。据传吐蕃第二十八代藏王拉脱脱日年赞时佛教传入西藏。藏文史书记载,拉脱脱日年赞六十岁时,一批包括《宝箧经》和一个小经塔在内的佛教文物,开始传入西藏,佛教徒认为这是佛法传入西藏的开端。但是,当时尚无文字,此类经咒,只觉稀奇,无人认识,作为玄秘神物,供养于雍布拉康府中,直到他的第五代孙松赞干布时才译为藏文。公元七世纪藏王松赞干布派遣吞米桑布扎等人去印度留学,吞米桑布扎返回后创制了藏文,开始翻译佛经。第三十八代藏王墀松德赞迎请印度高僧寂护、莲花生等入藏传教,创建了桑耶寺,试度七名贵族弟子出家,为藏族寺院僧团之始。之后几代赞普都采取了供养僧人,组织王臣贵族盟誓,尊佛教为国教等必要的兴佛措施。公元九世纪中叶,赞普达玛乌东赞上台后兴本灭佛,毁坏佛寺,迫害僧人,禁止佛教流传,“前弘期”佛教结束,这一时期佛教的最大特点是,它作为思想统治工具,主要流传于吐蕃王室贵族阶层,没有深入到民间。公元十世纪后期,佛教复从阿里和多康地区兴起,标志着后弘期佛教的开始。后弘初期,就有人或自费或被派到印度、尼婆罗等地去学习经教;有的把印度、尼婆罗高僧迎请入藏传法,新翻译了大量密乘典籍。十一世纪初印度尊者阿底峡入藏传教授徒,创立噶当派,主张把一切佛语(经、律、论)都作为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随后出现了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希解派、格鲁派等教派。这里主要介绍影响最大、传播最广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

有1300多年历史的藏区第一寺——桑耶寺

一、宁玛派


宁玛派的创立者莲花生大师

“宁玛”,藏语意为“古”或“旧”,该教所传密法是吐蕃时期的译传,故称“旧”,通称“旧译密乘派。吐蕃王朝崩溃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广大藏区无寺庙、无僧团,只有一些达玛乌东赞禁佛时幸免于难的分散在民间的带发修行的密教人士采取极为隐蔽的方式传授,在家庭中他们以父子、叔侄传承方式继续着佛法的传播,法脉因而赖以不断,并把本教的一些咒语、仪式和神祇引进佛教,带有更多的本土色彩。这就是早期宁玛派的特点,其教法传承是与前弘期的法统一脉相承的。宁玛派作为一个教派,正式形成于十一世纪,开创人是素尔钦·释迦炯乃(10021062年),他将八九世纪时传下的密法归类整理,使之理论与实修方面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建邬巴隆寺,招聚门徒致力于传授密法,法缘极盛,相传有修定的弟子108人,上首弟子4人,以一个独立的宗教面目出现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历史舞台。释迦炯乃收上首弟子素尔琼·喜饶扎巴为养子,并向他传授全部密法。喜饶扎巴建甲沃寺,继承邬隆巴寺法座,收有众多弟子,著名的有“四柱八梁”之称。其子扎巴浦·释迦僧格继承法嗣后,在修炼大圆满法上成绩卓著,听法弟子千余人,在达那乡境内一“扎浦”(岩洞)中修行,故称“扎巴浦”。由素尔氏祖孙三人(史称“三素尔”),为核心形成一个主要的传承系统。

宁玛派名寺白玉寺

宁玛派传承主要有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大传承系统。经典传承指前弘期译传的密法总括为《经》、《幻》、《心》三大经典分别形成经、幻、心三部传承。伏藏传承指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大圆满法》是宁玛派独有的特殊伏藏,也是藏传佛教文化中一个特殊的文化传承。

二、噶举派


塔布噶举创始人塔布拉杰

藏语“噶”意为“佛语”;“举”意为“传承”。“噶举”,藏语意为“语传”,口耳相传是该教派的重要特征之一而继承下来,故称“噶举派”。噶举各派俱源于印度密宗大成就者德洛巴,分玛尔巴·却吉洛追和琼波南觉两大传承,由此形成塔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派系。他们两人曾多次到过尼婆罗和印度等地,师从很多名师学习密法,主要得到《四大语旨教授》。《语旨》是佛语的意旨,由祖师口语相承,血脉不断遂称为“噶举”。琼波南觉后来师从在噶当派高僧朗日唐巴,出家受比丘戒,并在彭域建立一座寺庙,后来在香地方建香巴寺,形成声势,香巴噶举由此得名。塔波噶举渊源于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师徒,由米拉日巴的高徒塔波拉杰(10791153年)创建,他在塔波建岗波寺,说法摄众,并将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所传“大手印”教授相结合而形成自己的体系,人们称其为“塔波噶举”。塔波拉杰的门徒很多,其名徒都松钦巴、帕竹巴、蔡巴、拔绒瓦分别建噶玛丹萨寺、丹萨替寺、蔡巴寺和拔绒寺,形成噶玛、帕竹、蔡巴和拔绒四大支系,其中帕竹噶举曾同朗氏家族一起建立了帕竹地方政权,统治卫藏地区达130多年。帕木竹巴在丹萨替寺广收门徒传教,其许多门徒又在卫藏、康区各地建立自己的寺院,相继形成止贡、达隆、主巴、雅桑、卓浦、秀赛、叶巴、玛仓等八个小系,以上总称为噶举的四系八支。虽然门户不同,但由于他们两人的大法均出自一个来源,又都亲领语旨传授,所以都称噶举巴,其中最著名的是噶玛噶举派。

噶玛噶举派主寺楚布寺全景

“大手印”是噶举派的根本道场,也是噶举派的特殊密法,分显、密“大手印”两部分。显教大手印为修心法门,密教大手印为修身法门,显密结合,即入证涅槃,即身成佛。

三、萨迦派

萨钦贡噶宁波

“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1073年昆·衮却杰布(10341102年)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县的一片灰白色山崖下建了一座寺,称其为“萨迦寺”。以本寺为主寺发展成一个教派,故名“萨迦派”。 衮却杰布在西藏佛教诸派中是第一个直接以世俗贵族身份成为教主的,他还决定法位的传承只能限在本家族内部,故该派主持一直即由萨迦昆氏家族世代相传。其中最有名的是萨迦五祖,即贡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八思巴·洛追坚赞。该派在西藏历史上影响很大,元朝统一全国后,萨迦派高僧贡噶坚赞首先取得了与元朝中央政府的联系,受到了扶持,掌管西藏地方政务,在其统治之下形成了以各地方势力为中心的政教合一统治。元世祖封该派首领八思巴为元代第一任“帝师”、“大宝法王”。自十四世纪上半叶,元朝开始衰落,萨迦派失去了中央政权的强大支持,卫藏地区新的教派和封建集团崛起,加上内部纷争,萨迦派逐渐式微,仅保持法王的称号和官衔。1354年,帕木竹巴绛曲坚赞消灭了萨迦地方政权,取其辖地。从此,萨迦派政权失势,逐渐向纯宗教领域复归。萨迦五祖之后,萨迦派不断涌现出许多高僧大德,为萨迦派的发展发挥过巨大作用。元代以后,萨迦派内部出现了俄尔、贡噶、察尔三个支派,分别建立了艾旺却丹寺、多吉丹寺和图丹格培寺。在藏区各地有不少萨迦派寺院,其中萨迦南寺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第二敦煌”。该派寺院的围墙上涂有红、白、蓝三种颜色,分别象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金刚手。



玉树结古镇萨迦派寺院结古寺


“道果法”是萨迦派特有的有关悟道证果的佛学理论及其实修法门,至今仍被萨迦派奉为根本大法而完整地保留着。“道果法”源于印度,西藏译师卓弥·释迦循努曾到印度学法多年,学得全部“道果法”教授和经典讲传,回藏后传给萨钦·衮却杰布,使之成为萨迦派的主要法门。

四、格鲁派


噶当派祖师阿底峡尊者

“格鲁”,藏语意为“善规”,因该派主张僧人应严守戒律和修学次第而得名。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格鲁派是藏传佛教诸派中形成最晚的教派,十五世纪初,由宗喀巴·洛桑扎巴(13571419年)以噶当派教义为基础,吸收其它诸派的精典教义而创立的。1409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与会僧人众达万人,同年兴修甘丹寺,自任住持,此为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1419年其弟子绛央曲结、释迦益西分别兴建哲蚌寺和色拉寺,与甘丹寺形成拉萨三大寺。宗喀巴大师圆寂后,格鲁派以历任甘丹赤巴为首领继续发展,并在各地陆续兴建了一批寺院。1642年五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取得世俗统治权力后,格鲁派逐渐成为藏族社会上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大教派。格鲁派形成达赖、班禅和内蒙古的章嘉、哲布尊丹巴等四大活佛转世系统,其下还有昌都的帕巴拉,青海的阿嘉、敏珠尔、东科尔、土观,甘南的嘉木样等活佛转世系统。格鲁派寺院遍布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等地。寺院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较大的寺院分寺院、扎仓、康村三级。最著名的除拉萨三大寺外,还有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昌都的强巴林寺、青海省的塔尔寺、甘肃省的拉卜楞寺。格鲁派的形成使藏传佛教哲学思想臻于系统化,促使西藏“政教合一”,占据了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

格鲁派主寺甘丹寺全景

格鲁派在见、修、行方面继承阿底峡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即认为一切都是待缘而起,有都是空无自性;修行上止观兼重,主张两者互为补充而不偏执一端;认为戒律为佛教之本,重视一切微细教法,要僧人以身作则,依律而行。在显密两宗的关系上先显后密的次第和显密兼修的方法,形成一套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学经僧人编入班级学习固定的课程,经过十余年学习后,再投拜名师精心准备,才有希望考取格西学位。

僧人在辩经

藏传佛教由于各种因素形成众多教派,因此,很多人误认为藏传佛教的教派之间在教义、教规、教理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区别,甚至水火不相容。藏传佛教无论是哪种教派,其根本的教义、教理是一样的,都是佛祖释迦牟尼宣讲的教法,并未另立他说,只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侧重。各教派的名称有的是根据传承时间的先后得名,有的是根据主寺所在地得名,有的则以祖师的姓名而得名。也就是说,各教派的名称仅仅是各传教上师的实践和引导弟子的次第不同而逐步形成了不同名称的派别而已。

夏季草原上的佛事活动

东旺·慈仁群佩摄影报道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