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服装>>配饰

发布时间:08-24

西藏天珠的前世今生(一)



 

   天珠,藏语中又称为瑟。为藏密七宝之一。藏族同胞认为天珠是天降石,视为活的宝石,受到虔诚膜拜和恭敬收藏供养,世代相传。

   藏族同胞过去认为,九眼石天珠的内部结构具有天然宇宙强烈的磁场能量,造成天珠有不可思议的感应。所以天珠也成了藏族同胞最贵重的护身符,人们相信,诚心供养佩戴天珠可以消除业障、获得福报、防止中风及免除被外道邪魔伤害,又可增强体力,增加财富等等。

 天珠还是藏族姑娘成年礼和出嫁时必备的饰物,从天珠数量的多寡和品相的好坏,可以看出家庭的富裕程度。此外,天珠更是珍贵的药材之一,在许多藏药的医典中,都有以天珠入药的记载。

天珠命名的历史

  天珠是现在较为通用的命名,不同历史阶段和时期又有不同的名称。藏语一直称之为瑟(zigs,唐朝时期称瑟瑟珠,《新唐书》载:吐蕃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奥地利藏学家勒内··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于1952年出版的《西藏史前遗珠》及1953年出版的《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两本书中,均称为猫眼石。意大利的藏学家G ·杜齐在他的著作《西藏考古》说这些珠子叫做zigs),上面的环纹被称为mig)。藏学家格勒博士在《藏族苯教的神》论文称这种珠子为九眼勒子。杜宾·路易斯先生于1986年出版的《珠的历史》书中提到这类珠子为蚀刻或漂白的红玉髓。台湾学者刘良佑教授在《天珠探秘》文中提到西藏学者通常称天珠为白玛瑙勒子

  几种称谓,其实都是天珠在不同时期和族群中的称呼,瑟、猫眼石、九眼石都是藏地的称谓,蚀刻玛瑙则是以其工艺命名的称谓,其实都是今天的天珠

天珠的起源和工艺

  藏族地区对天珠的起源有多种传说,但是多流于神话传说。

  一种传说是天珠最初为神的饰珠,在饰珠损坏之后,神就抛弃,所以世间很少能看见完美的天珠。另一种藏西地区的传说天珠起源于日土镇附近的山上,天珠像小溪一样从山坡流淌,有个妇人向山上扔了魔眼,从此天珠溪流就停止了。而康区的传说则是一个牧人在一个山上发现了天珠的大巢,里面的天珠还是活的,牧人想捡起来,但是不成功,他回到村庄请人来帮忙,却发现天珠都跑掉了,只剩了几个天珠还在大巢里。最为著名的传说开启天珠宝藏者是格萨尔王,格萨尔王攻大食国,在大食国宝库共取出一百一十二万零五千六百颗天珠宝藏,之后将一部分天珠献给诸神后,再分发给战士及百姓,由此天珠开始在西藏流传起来。

其实西藏本身并不生产天珠,其源头是两河文明产生的蚀刻玛瑙。西方学者认为天珠上的图案来自古代两河流域的珠子纹样,只是后来有演变和发展,早期的天珠或者说天珠的前身都是蚀刻红玉髓珠。而这样的蚀刻玛瑙经过现在考据有多种途径传入,第一种途径主要是从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阿富汗地区传入吐蕃。另一种途径是由巴基斯坦经于阗进入吐蕃。

  西藏传说中最接近历史真相的就是格萨尔王通过战争把天珠传播到西藏,汉、唐时期对波斯地区的国家都称之为大食国,这个传说和现代考据都把西藏天珠的起源定位于西亚地区。

  在藏族文学中,有一些资料证实,早在公元19世纪以前,即天珠在西藏就已经为人所知。19世纪初期,一位俗人蒙医杰白多吉,就用藏文撰写了《藏蒙医药学》一书,其中有一章节,就是讲有关瑟珠的。

  唐太宗贞观15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带了一尊从印度请来的佛像作为陪嫁,最后这尊佛像坐落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后,而这尊佛像即被西藏人民镶上了百余颗各式各样的天珠,包括三颗九眼天珠,及三眼天珠、二眼天珠、宝瓶天珠(或称永生瓶天珠)、虎纹天珠和其他带眼天珠。目前这尊佛像安奉于拉萨大昭寺的释迦殿内。 
德国学者大卫·艾宾豪斯和麦克尔·温斯腾博士经过几十年对他们收藏的几百件天珠进行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初写过一本专著《藏族的瑟珠》,在这本书里明确地说:就加工技术而言,藏族瑟珠是蚀刻玛瑙珠一种。

  蚀刻玛瑙技术产生十分久远,公元前2000年,蚀刻玛瑙工艺主要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产生,并伴随人类迁徙和贸易进入古印度地区,在现存印度古代文明的遗址中有出土发现。萨珊王朝时期,蚀刻玛瑙技艺仍旧得以保留,并且随着西域丝绸之路传播至唐朝,甚至在西伯利亚出土实物中也能看见蚀刻红玉髓。在20世纪初期,那里仍然采用手工加工蚀刻经文饰物。1875年,巴基斯坦的信德省仍采用这一加工工艺。西方探险家1930年在巴基斯坦信德省找到了一位名叫芦赫迪诺的老人,他熟练掌握这一工艺并当场示范,但他说已经近五十年没有蚀刻过玛瑙珠子了,照此推算,在19世纪末,在西北亚、南亚次大陆这种工艺已经逐渐失传。

  蚀刻玛瑙珠的加工方法是在珠子表面预先制作图案,然后使用碱水(有的使用钾碱、铅白碱、碳酸钠)进行蚀刻,最后用火烧烤,这样就使珠子表面附着强碱的部位出现纹理。

  现在所见的西藏天珠与西亚蚀刻玛瑙玉髓纹理差异较大,西亚玉髓多以三角纹和折纹作为装饰,具有明显的早期文化特征,出现于南亚次大陆的邦提克木珠依然继承了西亚传统纹饰。而西藏天珠则多以为装饰,根据西藏早期文献记载,天珠实际为金属货币出现前,作为吐蕃货币使用,各种不同的纹饰代表面值的不同,这样的计数也符合人类早期未能有文字时期,采取符号计数的特征。那么西藏的天珠纹饰不同于西亚,也间接说明西藏天珠应该是特别定制的符号,是独立于西亚纹样的蚀刻玛瑙。当吐蕃进入金银货币状态之后,天珠逐渐失去了货币功能,进而转变为贵重装饰物,从早期欧洲探险家在藏地的老照片中能看见贵族多将天珠穿入珊瑚珠串作为装饰和财富的表现。藏传佛教徒有使用贵重财宝装饰佛像的传统,逐渐将天珠装饰至三大寺重要佛像,才使天珠和佛教结合起来。

  传说西藏本土制作的天珠出现于象雄,其中纹样多为苯教题材和符号,这种说法缺乏史料记载。由于藏族人认为是超自然的原物,对于大部分藏族人来说,天珠是人工制品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然而,随着真正的蚀刻玛瑙技术的失传,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多为仿制生产的新天珠。新天珠生产当前首推台湾,目前拉萨市场流通的新天珠90%皆为台湾新仿天珠,还有尼泊尔、不丹仿,内地江浙和中原坊,另有一些寺庙自己也在寻找原料制作。有人曾见一扎巴在烤制蚀刻玛瑙时由于火候过大致使玛瑙石被烤裂开。

 

 

 

39.7K

上一篇文章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