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新闻>>头条推荐

发布时间:06-30

情系香江20年:香港人的四川故事与四川人的香港故事

香港尖沙咀中心巨幅电子屏幕上打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标语。新华社发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0年来,回归的香港就如一颗明珠,越发耀眼灿烂。千里之外的四川与香港有着不解之缘。数据显示,香港是四川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四大贸易合作伙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香港伸出援手参与重建,两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回望20年,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在川工作、求学、投资、创业,成家……他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在香港投资兴业的川企,他们获得了怎样的机遇和经验?华西都市报今起推出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特别报道,为您生动呈现川港交流合作20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让“东方之珠”更加璀璨夺目

  历史的河流纵使千回百转,终将汇入大海。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洗去百年屈辱,回归祖国怀抱,香港开启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2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香港这颗“东方之珠”不仅风采依然,而且更加璀璨夺目。

  “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取得巨大成功,“一国两制”事业彰显出强大生命力。

刘彦樑

  刘彦樑

  前东亚银行成都分行行长

  资深“两地通”回望20年

  这是香港与内地互利共赢20年

  6月29日,东亚银行成都分行办公室,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见到刘彦樑。

  两日前,他刚交接完工作,从东亚银行成都分行行长的职位上抽身,将返港任东亚银行高级经理。

  15年前,刘彦樑离开香港来踏入内地工作,从东莞到广州,再到云南、新疆,成都是他在内地工作的最后一站。

  作为资深的香港和内地“两地通”,刘彦樑见证了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及内地的巨大变化。

  家在香港 上班在成都

  “记得以前回番禺,早上5:00出发,黄昏才能到达。”刘彦樑打开回忆的匣子,翻到年轻时的那一段。那时,刘彦樑常跟着父辈从香港回广东番禺老家,每次都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汽笛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盘旋,“光坐船就得倒三趟”。

  如今,香港离番禺的距离还和过去一样,刘彦樑回家乡的时间,却从一整天缩短成两个多小时,“以后高铁开通了,只要一个多小时。”他还有更多期待。

  忆及过往,太多改变让刘彦樑止不住感慨。30年前,他以游客身份首次到四川,经成都前往九寨沟旅游,“刚坐上大巴车,导游便给每个人发了副口罩。”刘彦樑清楚地记得,他起初充满疑惑,直到抵达目的地时,看到变成黑色的白口罩,“尘土太多,可以想象那时候的道路状况有多差。”

  也记得,当时从香港几经转机到成都,刘彦樑用了一天时间,再看现在,两地直飞只用2小时15分钟。刘彦樑的家人依旧在香港,他每两个星期回一趟家,过着家在香港,上班的成都的生活。

  港资银行入川已18年

  2013年履职东亚银行成都分行行长时,“新官”刘彦樑烧的“第一把火”是把原址在天府广场的成都分行迁到高新区,“这是银行顺应经济发展的选择。”

  “风吹到哪里,银行就到哪里。”刘彦樑嘴里的“风”,是经济发展动力。20年前香港回归,风刮起来。刘彦樑说,香港的许多企业和工厂搬到内地珠三角,为其提供服务的银行也跟着迁至于此,“那时候厂里的工人,来自四川的尤其多。”正是这些人中,有人带着珠三角的技术和设备回到家乡,成为最早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力量,也把风带到内地西部。

  1999年,即香港回归两年后,东亚银行在成都设立代表处,2004年代表处升级为成都分行,成为在四川成立的第一家香港银行。“透过内地服务网络,东亚银行成都分行一直致力于支持四川经济发展,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服务。”刘彦樑说,利用港资银行在全球的优势,东亚银行成都分行也帮助本地企业“走出去”。

  香港担当内地“超级联系人”

  内地30余年改革开放,香港是境外资本的主要来源地,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窗口。在为内地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同时,也借助内地经济发挥其“定海神针”的作用。

  作为国际知名的商贸中心,香港不仅为内地带来资源,也是内地走出去的商业福地,刘彦樑把它比作“超级联系人”,“香港市场活跃着巨大的国际资本,对内地企业来说,香港是一个连接国际资本和内地资源的优势地带,当然也是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开拓海外市场的发力点。”以香港活跃的投资银行、专业中介机构为例,在海外融资、审计、净值调查等方面都能为企业提供重要帮助,比其他地方的中介机构拥有更广阔的国际网络和丰富的专业经验,优势明显。

  互利双赢,这是刘彦樑对香港回归20年,两地发展的总结。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摄影报道

港人入川创业

张裕鹏

  张裕鹏

  出生于1977年

  戴德梁行成都分公司总经理

  打拼十年 娶妻生子

  70后的他已把成都当故乡

  “在四川,能够找到沿海不具备的优势,也能时时感受到快速发展的张力。”在四川生活了近10年的香港人张裕鹏,是戴德梁行成都分公司总经理,也是位地道的“成都女婿”。和许多奋进的香港人一样,他做事严谨有条理,勇于突破,在四川操盘商业地产,越做越有劲,这期间也见证了西部市场的发展。

  见证成都发展 帮助500强企业选址西部

  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张裕鹏,今年40岁,从香港到内陆城市操盘商业地产已有14年之久。2008年,张裕鹏放弃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只身前往成都。他认为,在成都会有更多机会从头到尾去跟进一个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

  “十年前,成都三环外的地产项目并不多。如今,不管是天府新区、高新区、还是各个区县,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张裕鹏介绍,深耕成都后,他发现这是个让人离开了还想再回来的城市。

  张裕鹏带领的团队,从事着房地产交易和处理跨国公司的商业需求,同时担任专业顾问,为开发商、投资基金及政府提供顾问服务。这其中包括协助500强企业在中西部的选址。

  “其实对于一家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来说,落户中西部的哪个大城市,企业可能并没有特别清晰的比较。他们会在备选的城市里反复考察和论证,而成都的优势几乎是脱颖而出。”张裕鹏说,相比于沿海,四川特别是成都的综合成本更有性价比,这其中包括了人力、租金、以及创新的力量。此外,成都的软实力,也相当吸引这些外企,包括人才优势、历史古镇的聚集。最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人阳光务实的性格,颇让外企欣赏。

  融入成都生活 当上成都女婿满口港味川普

  在张裕鹏的办公室,有个专门的收纳袋,里面装满了厚厚一沓机票。机票记录着他从成都为起点,往返西北、沿海等各大城市的工作轨迹。如果说香港是他出生、成长的故乡,那么成都已俨然为其第二故乡。

  2011年,张裕鹏和一位成都女孩结婚生子。是年,远在香港的父母,来成都看望儿子,张裕鹏带他们走街串巷,喝了盖碗茶,逛了浣花溪,两位老人喜欢得不得了,回到香港还准备组织朋友们再来深度游。

  也有香港的商务伙伴出差到成都,张裕鹏总是以成都人的待客之道,来招呼对方。“我会邀请他们去骑自行车,骑行白鹭湾湿地、骑累了三圣乡的农家乐吃饭。他们羡慕得很。”言语之中,张裕鹏的香港普通话已经带着“川普”的味道,他说自己对成都真的满满都是爱。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受访者供图

港人入川就业

陈家铭

  陈家铭

  出生于1983年 国泰航空公司经理

  80后港企中层

  有内地工作经验回港就业更有竞争力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这样一群“城市候鸟”,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短暂停留几年后,又奔赴其他地方。香港人陈家铭就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他来四川工作,任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华西地区市场推广和销售经理。按照其工作特性,2年后,他就将离开成都。

  香港回归20年对陈家铭意味着什么?6月29日,他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1997年他14岁,正在念初一,彼时他未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四川工作。但正是因为香港的回归,给他提供了更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他说,现在越来越多香港人到内地工作,“有内地工作经验的香港人回港就业也更有竞争力。”

  陈家铭已来内地工作了5年,从一开始只会说粤语,而现在,带一丝“港腔”的普通话已很流利。

  工作日的每天早上9点,陈家铭准时来到位于人民中路一段15号的办公室。上午,开例会、处理邮件、内部报表、分析市场。中午约2个小时休息时间。下午2点,他返回办公室,与其他西南地区团队开视频会议,之后见客户。下午5点下班。感觉上,成都的工作节奏和香港差不多。

  “不同的是,成都的消费科技发展比香港发达。”陈家铭指的是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手段,让他印象很深刻,“在成都,出门不带钱,只带一个手机就行。这在香港目前还办不到,还得准备零钱。”他说,这几年四川重视创新创业,这是香港的IT企业进入四川的好时机。

  来成都近一年时间,印象如何?陈家铭说,休闲、安逸、包容、绿化等是他形容成都的关键词。和陈家铭一样,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来川工作。在陈家铭看来,这种趋势的原因是香港越来越重视内地广阔的市场。他说,有了内地企业的工作经验,就算回港就业,也是一大竞争优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摄影报道

港人入川求学

曾皓

  曾皓

  出生于1988年

  川大华西口腔医学院博士

  80后香港小伙来川读博士

  只因华西口腔如少林

  1997年香港回归时,曾皓只有9岁,读小学。现在,他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读博,是目前该院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的在读博士。不仅是入川求学,他还希望在这里落地生根。6月28日,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20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定居在四川。成都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强,他希望未来在成都开一家自己的牙科诊所。

  来川求学 华西口腔是牙科的“少林”

  2012年,曾皓来到四川求学。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四川,但他对这里并不陌生。不仅是曾皓,香港的牙科矫正界的精英们对四川都有耳闻。“‘天下武功出少林’,在口腔医学的圈子,川大华西口腔医学院就是“少林”,是这个领域学术追根溯源的地方。”曾皓告诉记者,香港大学牙科学院的奠基者之一就毕业于这里。作为一名牙科医生,这里也自是他向往之地。

  要在这里求学,曾皓有众多竞争者。“我刚开始面试时特别紧张,对面坐的都是教科书级的人物啊。”他回忆说,在两三个小时的对话里,除了专业性问题,被问得最多的是,“你为什么选择来这里求学?”且这个问题后来也常被人问及。

  他每次的回答都一样。“这里的设备好,人才多,规模大,病人多,疑难杂症也多……”曾皓说,对于一个医生来说,这里就是提升能力的绝佳之地。2013年初,他在四川第一次成功主刀一个难度高的手术,战胜挑战的喜悦让他至今难忘,为此保存着当时的一件小器械作为纪念。

  生活愿景 胃已“同化”,想定居下来

  20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人愿意定居在四川,曾皓便是其中之一。

  “待在四川,你会发觉,生存不是人生全部的意义。”曾皓说,这种生活态度,是他青睐四川的原因之一。生活与生存,四川人更愿意将目光放在生活上。相较而言,成都的生活节奏更慢,香港的生活节奏更快。不仅如此,入川求学多年后,他发现自己的口味也被严重同化了,习惯了麻辣的他,现在回港吃父母做的菜反而觉得没味道。

  曾皓的父亲从事贸易工作,常年往返于香港与珠三角地区。幼时的曾皓就跟着父亲四处闯荡。他见证了香港与内地越来越亲密的关系。“相比过去,现在香港人到内地,就像是串门的感觉。”他说,有了这种亲近感,他每年就回香港一两次,也有了常住成都的念头。“成都的医疗资源很好,未来接父母来养老很不错。”他说。

  “以后我想在成都开一间牙科诊所。”曾皓说,在牙科医疗领域,如家庭医生的概念还没有普及,未来成都还有很大市场。对此,他还特意强调说,这还只是一个愿望而已,可能是在中年,也可能是在老了之后,去达成此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刘秋凤摄影雷远东

东进香江

  王馨

  出生于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

  四川90后女孩在港求学感受

  不辣的毛血旺才招人爱

  相较欧美而离家近,1993年出生的四川女孩王馨选择了来到香港攻读PHD(哲学博士)。去年8月,她来到香港中文大学,在接近一年的生活学习中,她发现这里和四川虽然有诸多不同,但仍是倍感亲切。这里的大妈喜欢看内地剧,还能与她谈论《甄嬛传》。此外,一些香港同学还喜欢川菜,例如毛血旺就颇受欢迎。

  香港大妈看《甄嬛传》学普通话

  在2015年暑假,当时还在电子科大读书的王馨通过夏令营的方式来到了香港,那时候她还没想到日后会在这个地方求学四年。“到了快毕业的时候,我想读PHD,就觉得香港挺好的,与四川交通便捷,而且这里的学校也非常优秀。”

  对于香港人,她的第一感觉是极其守秩序,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这里的人们的亲切感也与日俱增。王馨的专业是电子工程,他们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对中风病人进行康复训练,也通过这样的途径,她认识了一些当地的老人。而其中一位50多岁的大妈令她印象非常深刻。“她是陪她丈夫来的,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她的普通话比一般的香港本地人更为流利。”

  秘诀何在?原来这位大妈非常喜欢看内地剧,并时常和朋友谈论《甄嬛传》的剧情。有意思的是,通过看剧,竟然提高了她的普通话听说能力。“老太太人非常和善,不管为她和她丈夫做了什么,谢谢这两字都不离口。”

  香港同学 竟爱“不辣”的毛血旺

  由于身在学校,与王馨打交道最多香港人还是这里的学生。让她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她发现这里的学生对于周末休息的时间非常在意。“即使下周一要考试,我看到的香港同学周末一般也是不复习的。”

  不过他们的另一特点却让王馨颇为感慨,比如在课堂上香港同学非常活跃,即使与老师的观点相左,他们也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在这里学习了将近一年,她感到自身的性格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以往我与老师们交流的时候,老师说什么我都听着,有不同的看法也不会当面提。但是现在如果觉得有必要说,那我立马就会说出来。”

  如今在生活上,王馨与香港同学们的距离也在慢慢拉近。“一次一个香港同学听说我是四川人之后,就说他非常爱吃那种不辣的毛血旺,当时我就觉得挺逗的,毛血旺都不辣那还是川菜吗。”她提到,香港本地的川菜馆颇受周围同学的欢迎,“当然这里的川菜馆,菜的口味应该是本地化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一些正宗的川菜还是辣得下不了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尚智受访者供图

  王玮珂

  2014年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成都才女

  想把更多内地学子介绍到香港读书

  王玮珂,一个在香港打拼了三年的成都才女,2014年她就读于香港科技大学工程项目管理专业,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后,目前她负责该校的招生工作,就是把更多的内地学子介绍到香港高校求学。她说:“香港有一流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在这里读大学有着很多优势,现在越来越多的四川年轻人来香港求学。”

  王玮珂和香港的缘分要追溯到2006年,当时她在国内的一家教育机构任职,为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招纳内地学生。“当时内地一年赴香港留学的不足百人,而现在每年则有一两万人之多。”在王玮珂看来,来香港求学的内地学子近年来呈井喷之势,“这里的学费便宜,比欧美高校要便宜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之多,香港留学的灵活度很大,你可以毕业后选择留在香港工作,而且同时也可以去欧美高校继续深造。”目前王玮珂已经在香港定居,她的先生在内地一所高校当老师,他也有想来香港工作和夫人团聚的想法,而王玮珂的儿子也将于今年9月来香港读小学。王玮珂说:“很多人认为香港是一个节奏很快,压力很大的城市,不过就我在港居住这几年来看,香港的快节奏其实代表着高效率,工作之余有很多时间来享受生活,香港也是个让人感到休闲而放松的地方,这里百分之七十的地方都算是郊外,有森林和小岛,特别生态自然,很适合度假和旅游。”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帆受访者供图

  知道一下

  累计实际使用港资469亿美元

  香港是四川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

  根据香港驻成都经贸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香港在四川投资设立4909家企业,累计实际使用港资469亿美元,占全省59.6%。港商在川主要投资房地产、制造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香港执业大律师谭惠珠在四川视察时说,四川与香港经贸往来有很好的基础,目前香港是四川省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截至2016年12月底,在港上市的四川省企业累计达20家,总市值537亿港元,IPO融资232亿港元,总融资379亿港元。四川省已备案并在香港成立的境外企业累计达148家,备案投资金额约11.7亿美元。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