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开创《格萨尔》事业新局面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开创《格萨尔》事业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7-03-10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回望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总结中华文化艰难曲折而又辉煌壮丽的发展历程,就如何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
  2013年3月17日,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就传统文化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这段论述,深刻地指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深远意义和现实作用。应当认识到,西藏和其他藏地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藏族人民是祖国大家庭密不可分的骨肉同胞,藏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内容。
  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习总书记在列举了一系列世界著名的作家和作品之后,还特别指出:“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习总书记郑重地提到“中国三大史诗”、提到《格萨尔王传》,作为一个《格萨尔》工作者,我感到惊喜、深受鼓舞。
  《格萨尔》又称《格萨尔王传》,它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凝聚着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它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千百年来,在藏族群众中广泛流传,深受藏族人民喜爱。
  《格萨尔》代表着古代藏族民间文化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反映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大藏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翻身解放,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使《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力。党和国家对《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工作非常关心和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格萨尔》连续3次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
  对《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是一项跨世纪的文化建设工程,这一事业现在还在继续。这项文化建设工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参加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成就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藏族文化史上史无前例,在我国多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也不多见。当前,有中国特色的“格萨尔学”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并且在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所有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对藏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我国在《格萨尔》事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深远意义在于,它让世界以崇敬的目光重新审视藏族这个被雪山环抱的民族,重新审视藏族的历史和文化。《格萨尔》事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史诗研究的落后状况,在世界上牢固地树立起《格萨尔》崇高的地位。《格萨尔》与《荷马史诗》,一个代表古代东方文明,一个代表古代西方文明,二者交相辉映,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两颗明珠,前者在学术文化领域为我们伟大祖国赢得了荣誉。
2  
  习总书记说:“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在具有悠久历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等世界几大文明里,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具有自我更新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每遇危难时刻,如战乱、灾荒、外敌入侵等造成严重困难时,各民族的文化总能够给它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内容,激活它内在的文化根基,使其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经过自我更新和自我修复,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达到新的境界。
  习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习总书记在上述讲话中批评的这种现象,在民族民间文化研究领域、在史诗研究领域,包括在《格萨尔》研究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人认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包括《格萨尔》在内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到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人“言必称哈佛”,轻视和忽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史诗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提炼不出、概括不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和史诗理论,而是生搬硬套外国的一些所谓“史诗理论”,指导中国的史诗研究。我们并不拒绝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文艺理论和史诗理论,一切先进的、有益于我们学科建设的理论学说、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我们都应该虚心地学习、认真地借鉴,但是我们不赞成那种“言必称哈佛”、食洋不化、误导我国的史诗工作乃至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工作的错误做法。


3  

2016年11月30日,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满怀深情地向文艺战线的同志们提出四点希望,其中第一条就指出:“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习总书记进而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英雄史诗《格萨尔》是堪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相媲美的优秀文化遗产,是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一颗独具特色的明亮的星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格萨尔》事业非常关心和重视,乌兰夫、习仲勋、十世班禅大师、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艾则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格萨尔》事业亲切关怀,多次出席相关学术活动,作出许多重要指示,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格萨尔》事业的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格萨尔学”学科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要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要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当前,在十八大精神鼓舞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论述的指引下,我国的民族文化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我们应当进一步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开创《格萨尔》事业的新局面,把《格萨尔》事业打造成民族民间文化领域的龙头工程,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在民族文化领域为伟大祖国争取更大的荣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