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主寺八帮寺文化遗产考

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主寺八帮寺文化遗产考

发布时间:2014-07-11

      摘要: 笔者先后多次深入德格县八帮寺实地调查该寺文化遗产保护。调查发现,八帮寺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主寺和文化遗产集中地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厚,其文物以数量多、质量高、保存完好,以及集群性、系列性、高等级等特点,强烈震撼了中外文化界。其最能体现的有绘画艺术、建筑、印经院、古籍文献、南派藏医。各界名流均称八帮寺“小布达拉宫”。1980年八帮寺被四川省批准为全省第二批开放寺庙以来,为文物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修复、传承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八帮寺  司徒确吉久勒   文化遗产

八帮寺概况

    八帮圣教法轮寺(以下简称为八帮寺),座落于四川省德格县八帮乡。先后隶属于林格萨尔王、历代德格土司、四川省德格县政府。
   觉巴晋登松干(1143-1217)之心传弟子巴登祥秋林巴始建。巴登祥秋林巴创建八帮寺为其康区直贡噶举驻锡之寺,建立扎那为分寺,以学诵读为主,于欧切山修建闭关院闭关修行,相传常有数万僧人聚集。又于离寺不远之坪地,建法座,宣讲因果之法,此地至今名“却赤唐”。寺名为巴登祥秋林。康巴人被称为贝俄祥秋林。藏历第五个绕迥铁虎年(1290年),萨迦官员奥洛领兵焚烧直贡寺,残害数万僧俗,史称“直贡之乱”。康、卫等地众多直贡派寺庙因之改为萨迦派寺庙。八帮寺及分寺亦改宗萨迦派。
 此后,萨迦派大师阿里•绕江楚称俄色于八帮寺广传亲口宝敕道果,以讲、辩、著大力弘扬萨迦教法。萨迦法师巴登伦珠时八帮寺因失火烧毁寺庙及全部所依。
   藏历第十二绕迥火羊年(1727年),27岁的司徒•确吉久勒开始创建八帮寺,为噶玛噶举派。同年三月上旬,经修乞地仪轨,以德格土司大管家确雄扎西为监工,奠基建寺。经两年修建,建成大殿与25间僧房。土鸡年(1729年)德格杰布•丹巴次仁(1678-1738)携众至八帮,献供丰厚竣工贺礼,并令德格辖区金沙江西白玛之牧区及阿洛、色察、白垭、拉托等地500名俗民出家为僧。八帮寺建成后,历代司徒活佛成为德格土司之根本上师。
   其后司徒•白玛宁协(1775-1853)与降甘贡珠•颜丹嘉措(1813-1899)于八帮寺分别新建上、下部闭关修行院。藏历绕迥火兔年(1927年),司徒•白玛旺秋嘉波(1886-1952)扩建八帮寺大殿,新建和修缮下闭关修行院、佛学院以及印经院。降甘贡珠•巴登钦则威色(1904-1954)扩建了上部闭关修行院,新建噶绕经堂并新置内所依。1937年,由八帮寺第一世钦则活佛新建毗卢遮那闭关修行院外观及内所依等。近年来,仗四众力,或修缮,或重建,现已是殿堂庄严、塔影巍然。八帮寺是四川省重点开放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八帮寺文物与文化遗产

(一)绘画艺术
     八帮寺的绘画、雕塑与雕刻是在继承藏族传统门孜、钦孜两大画派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本寺的绘画艺术“新噶玛嘎纸”。它是由八帮寺始建者司徒•曲吉久勒①所主导,他的创作启发了理想化的自然主义新法门,此后历代画家皆追随仿效。八帮寺的画作开启了十八世纪康区画派的全过程。画面上的诸佛与风景是如此的兼容以致于无法分离,而又令今人信赖的。诸佛与自然界两者并存,如同可以信任的、自然整合的一个实体,因此这类绘画,忠实而恰当的表达了佛教艺术的最高理想。藉由有效地连用色彩浓淡层次的细微变化,创造出具有神秘美感的空间幻影,其中点缀着鸭、鸟、平波,以及具有个人风格的奇貌远山。如此的风景成为略微虚构的自然观,正如画中恬静而慈悲的诸佛,两者都能轻易的吸引观画者深入其境,这种田园诗般的自然主义与诸佛之美是如此地和谐无疑,这就是八帮寺成为藏族传统绘画史上“新噶玛嘎纸”画派的最为成功之处和重要传承地的因素。至今保藏完好的代表作品有:十八世纪由司徒•曲吉久勒亲笔绘制或主持的《释迦本生传》、《十六罗汉》、《司徒活佛传承》、《仁丹王朝》、《噶举师承》等系列唐卡300余幅,近当代画师通拉泽翁(1901-1989)等人的作品近2000幅。还有大殿和大殿顶楼以及周围系列壁画等,作品均被专家认定为珍版。最近公开出版发行的《通拉泽翁作品精选》、《八帮寺珍藏噶举派金鬘唐卡赏析》,《中国唐卡集•八帮卷》、《藏传绘画艺术吉祥瑰宝•康巴唐卡》,《康巴唐卡画名人作品》,等画册是其中的一部分珍品。八帮寺绘画艺术的奠基人司徒•曲吉久勒,号称“司徒班钦”。
他一生潜心学画,博采各派之长,致画不辍,广招门徒、传授画技,流传后世的画作颇丰。极大地丰富了该派艺术特色。使八帮寺成为康区“新噶玛嘎纸”画派的一个重要传承基地。先后涌现出许多成就突出的著名画家,其中通拉泽翁是当代画师中最为杰出者之一。甘孜州绘制《格萨尔王传》千幅唐卡时,先后调集了全藏区200多位民间优秀画师,其中多数是拜八帮寺著名画师通拉泽翁为师习学绘画,研习噶玛嘎纸绘画技艺多年的。这对噶玛嗄纸传统绘画和颜料技艺方法口耳相传的传承延续、保护、继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
   八帮寺的建筑主体以大殿为中心,周围有佛学院、印经院、三所团关修行中心、灵塔殿、猞猁塔、佛塔、僧塔及僧房等。这些建筑有序组成八帮寺的建筑层次有序、布局合谐、整体感十分强烈的建筑群。
大殿红土墙高3-30多米不等。墙头灌木柽柳做成的高1.4米的黑色“边玛墙”红与黑相衬映。外墙四周墙檐悬挂辕半月形装饰铜片和风铃,特别是边玛墙上镶嵌的铜制鎏金的“七政”、“八宝”等图案,边玛墙上口的檐下以短木做成一排象征星辰的白色圈点,使建筑物显得既古朴又庄严。大殿金顶,在阳光照射下的耀眼光芒,伴随着金顶铃声,承递着人们吉祥的愿望。
   八帮寺建筑的又一个特色是内部装饰,首先室内壁画突出了噶玛嘎纸绘画艺术风格,其次是门窗柱梁、斗供橡头的装饰绘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外。还有一些含有祝福吉祥象征意义图,如和睦四瑞、六长寿图、八吉祥、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物、七宝物、不和之战图、蒙古人导虎图等。其它设施如供台、壁柜、供桌、火盆桌等等也富古朴、神秘、精美的神韵。
   八帮寺建筑的还有一个特点是八帮寺建筑依山而建,以山作为背景,借助于山的整体气势,鳞次栉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建筑与地形地貌谐调相南上,三山环绕形似大象,故有“三象戏水”之美传。更能表现宗教建筑所应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宇宙观念和美学意境。近几年,国内外建筑学专家纷纷赴八帮寺考查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藏区寺庙建筑中八帮寺是古建筑中从建筑型体到结构装饰均富有地域特色,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寺院古建筑之一,其大殿建筑称得上 “小布达拉宫”。
(三)印经院
   八帮寺印经院库藏木刻版分为书版和版画,均是以凸线为主构成白多于黑的复制木刻,版材皆采用致密坚硬的桦木。书版,两面刻制,有手柄,便于执持,刀功深沉稳健,字迹清晰,文字秀丽,均采取横书右行,成长条形卷子式刻本样式,便于翻页诵读。印经院雕刻、印刷工作是创建八帮寺的司徒•曲吉久勒时期开始在八帮寺形成,并实际运用。于1798年由司徒白玛宁协旺波创建印经院。其座落于八帮寺大殿的对面。随着藏区各地噶举派的传播发展,依照西藏楚朴寺、康定贡噶寺和德格竹庆寺勘布银噶等高僧大德们的倡导要求,在德格杰布的支持下由司徒白玛旺秋嘉波在原印刷房地址上亲自主持修建今天的八帮寺印经院,并由几位大堪布担任总编收集大量文献,刻制木刻版。俗称 “八帮巴康”。印经院由佛堂、藏经楼、印经作坊构成。
印经院内藏木刻书版有大小五明学科论著,还有大量实用性较强之典籍文献,以及噶玛噶举派之历代噶玛巴、历代司徒、降甘贡珠•颜丹嘉措等高僧大德的著作。到1958年底,收藏印版达12万余块。其中8万余叶木刻印版文献已故著名学者于道泉先生的策划主持下,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大学共同完成印刷,现馆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这些印本文献于2005年,由八帮寺和国家图书馆扫描7万余叶存入电子图书。
   木刻版画题材多为有各种本尊、佛、坛城图;专门用作密宗灌顶时所需的密续仪轨中所做的手势(手印)图;也有反映藏族天文历法和藏医学等实用教材画和插图等。颇能代表西藏不同版画的特色。更具有宗教性、艺术性和文物性,充分体现了藏区佛教绘画与木刻艺术的神妙,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八帮寺印经院与德格印经院、日喀则那塘印经院、甘肃夏河卓尼印经院、布达拉宫印经院在收藏印版文献上不同点有三:一是八帮寺所刻文献与上述印经院所刻文献没有重复,以上各印经院藏版中藏文《甘珠尔》、《丹珠尔》印版占有分量重而八帮寺未藏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的印版;二是八帮寺除刻制噶举派高僧大德们的文集和本教派的教义教法外,其它印经院没有的而且在国内失传已久的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声明学的孤珍本;三是八帮寺印经院中“伏藏”文献之多。如集西藏佛教和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划时代著作降甘贡珠•颜丹嘉措所编纂《五大宝库》②中的《大宝伏藏》等,是藏传佛教各派共同珍视的佛教宝典。八帮寺印经院藏族印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仅次于德格印经院。
(四)古籍文献
    八帮寺高僧云集,人才辈出。曾许多著名活佛、喇嘛不仅留下了佛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医药学、历史、绘画等优秀作品,而且他们收藏、整理、编纂、刻制了大量的各教派历代高僧大德的珍贵手抄典籍。据有关档案记载,至1958年寺院内所收集保存的各类藏文古籍文献手抄本和刻本多达32400函(卷),其内容包括佛教文化、医药历算、工艺美术、语言文学、文书档案、生命生态、心理治疗类等。其中珍藏有金汁、银汁、朱砂书写的藏文《大藏经》等1000余函,手抄本15000余函,有关文书档案1600余件。二十世纪上叶,由八帮寺第一世钦则活佛(1890-1946)和康定贡嘎活佛(1893-1957)根据当时藏文古籍收藏分散的情况,组织人员赴藏区各寺庙集中搜集、抢救流散的、濒临失传的藏文古籍孤本、珍本和手抄本,近一万函的藏文古籍进行整理和编目,此项工作推动了藏区佛教文化的繁荣昌盛,在全藏区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民主改革和“文革”时期,很多珍贵史料文献被销毁,许多古籍文献年久失传。1981年起,按照省、州民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八帮寺着手搜集、抢救、整理藏文古籍文献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绩显著,赢得了国内外藏学界的赞誉。据不完全统计,现已初步整理、编写书目,上架的各类藏文古籍文献达两万余函,其中手抄典籍一万余函,金汁、银汁、朱砂书写的400余函,目前藏区已失传版本文献八帮寺就存有300余函,德格印经院《甘珠尔》开印版1套等。这些古典文献中有些是佛教前弘期的文献,有些是伏藏文献,有些文献虽然藏区曾有过木刻版或铅印版,但除八帮寺内珍藏外其它无处找到其原文,对藏族早期历史、宗教、文化研究价值极大。这些手抄典籍的载体纸张、工具笔墨、书写风格、特殊字体、特殊语言、特殊符号、页面设置、页码标注、末页题记、插图绘画、音节的点符、句符和书头章节的符号、分线等具有年代和时空特证的科学研究价值。
(五)南派藏医
   约自公元十五世纪开始在西藏的医学史上形成了北方派和南方派如同日月的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都坚持《四部医典》的总纲和理论,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订,进行广泛的阐释。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特点,对独特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这些对西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
   北方派以讲,辩,著的方式结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实际特征,对独具特点的医治方法进行经验总结,著述医书疏解,创制新药方,甚至辨别药物等,发扬了北方学派的特点。
   南方学派以药物味道、工用、药效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制定论述,进行讲解,介绍药物等,以讲、辩、著的形式、发扬了南方派的特点。于公元1754年,由司徒•曲吉久勒创建康区第一所系统学习五明学科的佛学院。该院把“医方明”、“声明学”作为重点特色课程。由于著名医师德玛格西丹增彭措、司徒•曲吉久勒担任医学教授,该院成为南派藏医教学重点基地。司徒•曲吉久勒为了更广泛地学习和掌握《四部医典》为主的医药知识,先后到藏区和尼泊尔、云南等地,广泛搜集名医验方,并曾译出汉族中医医著。为创建南派藏医典定了基础。1767年在德格昭托(岗托)研制名贵藏药 “佐塔”,并写出藏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水银洗炼“佐塔”法》(德格印经院有木刻版),极大的推动了藏医药的发展。在古代,藏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般都是靠师徒传授,由一个老师给徒弟讲解,徒弟跟随师傅,聆听教益,抄方学习,边讲解,边示范,经过一定时期的跟师学习,直到能独立思考和操作,才算学习完毕。古代藏医药学也是这种方式来传承的。
              先后在八帮寺佛学院长期求学的无数弟子中,对藏医药学《四部医典》及其相关医学经典、天文历算、声明学等方面有精深造诣的有:
①德玛格西丹增彭措(1672-1746),他撰写的《晶珠本草》、《实用制药程序选集》、《药方集要》、《丸药配方》、《医药异名释要》、《针灸学》等藏医药学著作,其中《晶珠本草》又名《药物学广论》、至今仍是藏医学中最权威的藏药经典著作。②温噶玛恩勒登真(1705-1759),著有《医典诀窍要集》、《医典诀窍要集补遗》、《炮制珍宝药物法》等3部医著和《经典宝串》、《经典算类实用大全》、《经典算类实用大全》历算专著,印版分别藏于德格和八帮印经院。③温桑丹(1708-1782),所著《四部医典注释》等。他在藏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故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尊其医圣或《四部医典》作者宇陀•云丹贡布化身。④德格印经院始建者德格杰布•丹巴次仁其秘书欧如贝所著《司徒水银洗炼“佐塔”备忘录》、《司徒•曲吉久勒传》现存手抄本。⑤贝译师泽旺根恰(1718-?),著有《药物识别》等部分医学、历算等著作手抄本藏于八帮寺。⑥著名诗学家康珠丹增却吉尼玛(1730-1779),所著《修辞学明镜注释》是历代《诗镜》注释中篇幅最长的著作,史称《康比诗镜广释》。⑦温噶马恩丹登真赤乃 (1770-?),著有《实用配方要诀长寿珠鬘》、《诀窍心宝》医著称两书藏八帮寺印经院。⑧降甘贡珠•颜丹嘉措,在医药方面著有《藏医临床札记》、《水银冶炼》等书木版馆藏八帮寺印经院。⑨降央钦则旺波(1820-1892),著有《钦则医学选集》,配制“佐塔”和名贵藏药“仁青梦觉’。⑩局米傍郎杰嘉措(1846-1912),在医学方面著有《米傍医学选集》、《脉尿诊注释》、《四部医典注释》、《药物配方》、《身存八疾疗法》等数十部医着,其木版藏德格印经院。现代著名藏医学家、声明学家措如次郎(1926-2005),大师一生致力于藏医药学的临床实践、教学与钻研藏医药学和声明学,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首推挖掘开发“水银洗炼‘佐塔’法”。他也是司徒的《水银洗炼“佐塔”法》继承和创新者。先后撰写专著十多部、论文近百篇;配制藏药250多种;培养数百名藏医药学杰出人材。还有大师的声明学论著《旃陀罗声明论注疏》、《阳金声明论注疏》、也是他以司徒•曲吉久勒和八帮寺声明学家朱尼泽旺(二十世纪人)二人写的声明学注释为准绳而成书的。
(六)山形秀丽地貌奇特
       八帮寺地处中国西部,是中国龙脉发源于喜玛拉雅山继雀儿山直贯八帮,大势龙脉自雀儿山艮卦转于坎卦起伏重迭,似海浪奔腾,似风起云涌,直达八帮,落脉结成五象聚会于河边两岸,佛寺正建于坎卦落脉的白象头上座坎向离,左右前各开殿门,西侧门造一屏墙以避凶山。左有震卦河水有在兑卦河水交汇于殿前离卦丁方出口。右前主震卦山岳有一狮形背东面西十分威武,正前方离卦有一赤象山形,左后肩艮卦有一青象山形护龙。右前方自丁来至辛酉一排山峰奇拔坎有二十四峰,其中殿住居坤卦有一形似莲花的山岳花前立着两位石形真人面朝远方十分逼真。这排山峰有形似笔架,有形似玉带、有形似天马、有形似玉女,都围饶在形似莲花的山岳背后及左右成弯环形。白雪映日十分奇观,大殿背后来脉处地势竟平建有僧房栋栋僧房像朵朵莲花插于象背,紧相连是佛学院,靠佛学院右对面有一虎形山现十分威猛,此山位于干方。顺佛学院背后山岳顶侧又有山形似大鹏展翅,又似雄鹰捕食,又似丹凤朝阳。也是十分逼真此处地势十分险峻,山腰成托处建有一禅修院是僧人闭关修练之圣所。这里有千年古树、有奇峰怪石、飞禽翱翔、河水潺潺、雀儿山峰矗立在艮卦远方,阳光照射十分明奇。
八帮寺在地理方位是有干、坤、艮、巽、坎、离、震、兑八卦,龙山水源、峰岳、禽、兽所组成,此地按三元卦理断之:历代必有明师高僧所出。这里水秀山明、脉雄峰奇、气势磅礴,古木参天,绿草涎蓄,鸟语花香,牛马遍山,羊群遍地,真正物华天资,人杰地灵,一线生机,佛光增辉。

结束语

      八帮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八帮寺及其在上千年发展的历史上形成的丰富的文化积淀。这一丰富的积淀是藏族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鉴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当从剖析八帮寺文化在历史学、考古学、佛学、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研究内容入手,概观八帮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建州60年来,甘孜藏族自治州积极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申报及继承发展工作,取得斐然成绩,也反映了八帮寺在过去和今天为文物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修复、传承发展”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注:
①.司徒•曲吉久勒,号称“司徒班钦”。简称法名古钦丹比尼协或曲吉久勒。“司徒”是“大叶司徒”的荣衔由明成祖永乐皇帝于公元1407年赐封为第一世司徒•确吉坚赞,并赐与“灌顶圆通妙济国师”之国师封号。名号及地位沿袭至今。此乃第八世司徒。“班钦”班系印度梵语,班智达一词的简称,意为学者,钦系藏语,意为大,“班钦”一词其意为大学者。
司徒班钦(1770——1774)出生于德格,2岁时,第十一世噶玛巴耶谢多杰确认为第七世司徒的转世。8岁时,得德格杰布登巴泽仁之建寺许可,公元1727年始建德格八帮寺,自此,历代司徒护持八帮寺弘扬教法,成为噶举派教主。公元1729年,他依照德格杰布丹巴泽仁旨意,主持编纂、刻印今德格版《甘珠尔》共108帙。在编篡过程中力求通过努力发掘,全面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与丽江版《甘珠尔》、洛宗《甘珠尔》等比勘,经过逐字逐句逐行进行整理校勘加注,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收编佛经种类最完备、最符合藏文文法规则,最权威的《甘珠尔》。”并编写了《雪域声明引之•无数佛经刻成印版之愿•善言催开智者意悦白莲之月光少年藤》(《甘珠尔•总目录》),共五章,171叶。(八帮寺木刻版《司徒•曲久文集》中,共八章,260叶。)
     他小时在德格阿罗班久寺饱读各种典籍后,仍觉得不够,先后周游五次西藏、两次尼泊尔、三次云南丽江与大小金川等地区,到各高僧云集之地与众僧交流、议论、传法、收徒、建寺,颇受好评。他藏、梵语文精通于书无所不读,既通晓佛典,又精研藏族大五明学科,思想深邃又不乏灵性。他对吐蕃王朝以来有关印度梵文声明学方面重要典籍,如《声明集分论释》共100叶,《旃陀罗波声明论释》共990叶,《旃陀罗波声明论乌纳注释》共35叶,《梵藏对照名相述论长寿藏》121叶、《名相述论长寿藏广释》459叶,《梵语名与音势之论述》219叶,《诗镜双语合壁》52叶等;天文历算学典籍,如班智达贝吉达布著《天文历算法》30叶,班智达巴丹贡布着《速悟果算正文》26叶,《阐明速悟文义》21叶等,未译者新译,已译者改译重校。
在滇西北地区之行三次期间刻苦学习汉语,并学了不少中医基础知识,后来他的医学著书中引用了很多中医专业术语。沐天王木增(1584—1646)所著《度母颂》汉译藏木刻版现存八帮寺印经院《司徒曲久文集》中,文中记载“此颂由江沙当法王索朗饶丹所著,由司徒在丽江湖汉译藏。”这对印藏、纳藏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他运用所学知识,引经据典,写出《天文历算》、《医药绘画》、《语言修辞》、《因明哲学》、《法本仪轨》等200多篇文章,共14函,均有八帮寺木刻版。即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问世。书中的这些论点犀利鲜明,行文流畅,颇得当时各界名流赞誉,人称“司徒班钦”。他传播藏族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有许多著作科研和教学使用。74岁,1774年四川总督邀请他以大师的身份调停大、小金川土司互相争斗事件时,不幸途中,圆寂于今炉霍的觉日寺附近。
②.《五大宝藏》:《佛教显密诸宗及藏族文化总释》3函,已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教诫藏》10函;《口传密咒藏》3函;《不共秘密藏》12函,西藏社科院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大宝伏藏》63函。共91函,木刻版藏于八帮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