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康脚步更铿锵

奔康脚步更铿锵

发布时间:2017-06-28

  ——九龙县瞄准产业富民精准发力

饲养员王朵洛正在给毛驴喂料。

大火山移民新村里,赵中云老人正在家门口“显摆”自家好房子。

 

农副产品深加工厂的矿泉水生产线。

见证砥砺奋进的甘孜这5年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

产业发展可以增强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又能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后,我州将大力实施产业富民的战略,写进了“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总体谋划。

“小康甘孜”如何实现?全州有哪些县会跑到队伍的前列?去年底,我州九龙县第十四届人代会上,该县县长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到2018年,九龙将率先实现全域小康。

6月26日,笔者走进该县乌拉溪乡和斜卡乡,看九龙县在2017年这个“关键年”如何发力,推动明年实现“小康九龙”。

■吴楚瞳 邓童童 摄影 向宇 文/图

好房子里的好日子

偏桥村直奔“小康村”

蓝墙白瓦的小洋房,一门庭一户人,饰以花草蔬果;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能通水电,能排污水;213平米的房内装修一新,家电齐全。6月7日上午,乌拉溪乡偏桥村大虎山移民新村里,81岁的赵中云老人悠闲地坐在门庭里,叼着他抽了几十年的烟杆,向来访者“显摆”他的好房子。

赵中云家的房子,装修得甚为“豪华”,仿古的地板砖、大气的水晶吊灯、墙上还贴着外孙女的奖状:“我们这个房子,花了20余万元。”如果没有老照片,很难想象,一年前,赵中云一家还住在山上阴暗潮湿又低矮的平房里,过着不通水电,人背马驼的生活。

偏桥村集中安置了大火山的21户人家,由乌拉溪乡采取统规统建方式,每一家都跟赵中云家一样,由国家补贴每户35000元,再自筹剩余资金修建房屋。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全由国家投入资金建设,村里的合作社出资60万元提供砂石、机具和水电安装。建好的房屋可以直接入住,造价约为12万。

如今,赵中云的女儿在附近餐馆务工,女婿在附近工地务工,一家人一年收入约五六万元,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支书谭共荣介绍,村里给老百姓的土地流转费为600元/亩/年,全村共有308.5亩土地集中流转,欣欣向荣的偏桥村正在创建省级“四好村”。

偏桥村的村民,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过上了好日子。好日子,离不开村里的祥瑞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1年,合作社注册成立,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几年发展后,建设有核桃基地、商品猪养殖场、仔猪养殖场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厂的多元化立体生态农产业。其中,农副产品深加工厂共有矿泉水、核桃乳和核桃油三条生产线。矿泉水生产线上的工人月可达到2000-5000元,虽然是订单式销售,但用山泉水加工而成的矿泉水已经供不应求,合作社正在计划新增加一条全自动生产线。

合作社85%的员工都是当地人,截至2016年12月,合作社累计实现收入1500余万元,入股成员增至160人,成员人均增收1.07万元,带动偏桥村人均年增收2500余元。现在偏桥村民一年有四笔收入: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务工每年人均收入42000元,合作社股权分红、二次创业收入。

村民边打工边学习

开启“借驴还驴”新模式

6月7日下午,斜卡乡海涛牧业驴舍里,48岁的洛让村民王朵洛正在给毛驴喂料。去年8月到毛驴养殖基地工作以来,王朵洛学到了不少养殖技术,成长为饲养组组长。“一个月工资3000元,还能边打工边学技术。”王朵洛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以后还打算“赊”几头毛驴养。

到基地工作以前,王朵洛从未见过毛驴,他在山上种庄稼、养牦牛,收入不太好。

2016年7月,海涛牧业与山东东阿阿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投资3亿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的养驴基地,截止目前,基地已养殖三个品种、720余头毛驴,建成打储草基地1000亩。

斜卡乡的37户贫困户都在基地务工,海涛牧业办公室主任蒲荣杨强调,“不仅在打工,还在学技术。”“毛驴的饲养成本很低,等种驴数量足够后,我们就会将幼驴租给村民散养。”他称,幼驴6个月断奶后只有8至12个月的生长期,“到时候,村民再把养大的驴‘还’给基地,一头可以赚3000元。”

“在基地发展规模的三年里,我们一头驴都不会卖。”蒲荣杨称,毛驴总数达到10000头以后,基地将开辟驴肉、驴皮、驴乳、驴骨等深加工产业链,形成农户与公司合作,分散养殖、饲料供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全方位带动村民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