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放血疗法是结合服用藏药,再根据体表固定静脉的血位或病变部位,用不同形状和功能各异的针刀进行割刺,放出病血以及同行的疫气,把体内血液中坏的血液筛选并从静脉排出体外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施行放血疗法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放血时间、放血部位、操作过程及放血量等,其技术流程系统而严谨。”自治区藏医院医生索朗欧珠介绍道。
藏医放血疗法 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藏医十八种外治疗法中有一种特色疗法一直沿用至今——藏医放血疗法(藏语为“达日卡”)。纵观世界医学发展史,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的早期医疗历史上大都有所谓的放血疗法。据史料记载,中医放血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热喘等病症;西方放血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源自古希腊的医圣希波克拉底和伽林。但是,一直以来放血疗法都被看作是一种缺乏临床研究的治疗方法,所以随着医学的发展,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藏医中的放血疗法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因此得以流传至今。
如今,放血疗法不仅在全国各大藏医院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且也已经成为了藏医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放血疗法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极具特色的治疗技术,它适用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对瘟病、波动热、扩散伤热、疖肿、疮疡症、痛风等具有很好的疗效。”自治区藏医院传统疗法中心主治医师次旦朗杰介绍道,“但是根据病情和病种的不同,放血部位、时机以及器具、放血量都有所不同。”
随着医学的发展 刀具已经标准化、一次性
走进自治区藏医院传统疗法中心,前来就诊的人排起了长队,甚至有些患者从前一天夜里就开始等待了。
采访中索朗欧珠告诉记者:“藏医放血疗法是结合服用藏药,再根据体表固定静脉的血位或病变部位,用不同形状和功能各异的针刀进行割刺,放出病血以及同行的疫气,把体内血液中坏的血液筛选并从静脉排出体外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施行放血疗法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放血时间、放血部位、操作过程及放血量等,其技术流程系统而严谨。”
藏医放血疗法,有其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整个过程分为鼓脉、进刀、掌握出血量等步骤,放血时机也有严格规定。另外,还要根据病种及病变部位的不同和因人而异的原则来治疗。
要了解真正的放血疗法,还得到自治区藏医院的放血治疗室。这里有两把造型奇特的木质椅子,还有几把看起来造型别具一格的刀具。据这里的医生介绍,椅子的作用是固定病人的四肢和穴位。在漫长的医学发展中,这些刀具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自治区藏医院在放血疗法中用到的刀具已经是标准化、一次性的,更加安全。
同时,记者了解到,每一位来到这里的病人,接受放血疗法的时间是提前根据天文历算得来的,因此特别讲究。“藏医院的前身又称‘门孜康’,其中‘门’代表医药,‘孜’表示历算,合起来就是医学历算院,从这几个字上可以看到藏医与天文历算息息相关,所以在放血之前要算好时间。”次旦朗杰说道。
如何掌握放血量 出现鲜红色血液即停止
在放血之前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患者在接受医生的检查与诊断后,看是否适合放血疗法。如果病症适合,患者就要服用一种名为“三果汤”的藏药汤——这种由诃子、毛诃子、余甘子熬成的藏药汤,作用是将适合放血疗法的患者体内的“好血”与“病血”分离。“在放血的几天前,要给病人服用三果汤,治疗时放出病血留下好血,病才能治好。”次旦朗杰说,“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并不是所有的病症都可以用放血疗法。一般来说,放血疗法适用于热性病症及体质壮实的患者。偏寒性病症则不宜用放血疗法,像浮肿、胃寒消化不良、隆病及培根病等。孕妇、虚弱、产后、小儿、七十岁以上老年人等也在禁忌之列。”
那么,放血过程中如何掌握好量呢?记者了解到,放血量一般是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来定。在实际操作中,病血放尽后,如果已经出现鲜红色血液,那就是正常血,这时要立即停止放血。通常,要注意多次少量放血,这样不会伤害到病人。在治疗现场记者看到,其中一位医生首先会对病人即将放血的部位进行消毒,然后用放血专用器械在病人要放血的部位轻轻一划,紧接着另一位医生会把消好毒的量杯接在病人前。几秒钟后,暗红色的鲜血滴滴答答地流下来了,等到暗红色血液流尽,医生就会为病人止血,所以说整个放血过程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漫长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