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泥塑、布制面具 植根于民间的传统艺术

拉萨泥塑、布制面具 植根于民间的传统艺术

发布时间:2019-06-26 来源:阎家银、中国西藏新闻网 责编:顿珠曲珍

拉萨泥塑、布制工艺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民族艺术品质,它植根于民间,又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具制作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在制作时不仅需要手工艺人投入百分之百的耐心,还要在装饰物上下足功夫。

布达拉宫金刚布制面具(复制品)。

布达拉宫金刚布制面具(复制品)。

佛像轮廓固定唯装饰品不同

藏族面具起源的历史源远流长。众多资料分析:藏族面具自新石器时代产生以来至公元14世纪,大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为了更好地了解,记者采访了拉萨古艺建筑研究所所长普布次仁,他告诉记者:“公元8世纪和公元14世纪是藏族面具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寺庙‘羌姆’和‘藏戏’两大面具的出现使藏族面具由单纯的兽形象时代进入到神、人、鬼、兽形象并存的时代,面具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藏族文化艺术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门类。”

普布次仁介绍道:“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以后,随着佛教的大力宏扬,使泥塑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泥塑面具的主要材料是塑泥。从塑雕技术上来说,有浮雕,阴阳刻凿,雕镂,铸造,空心塑造等;从内容上来讲,泥塑面具的绝大部分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也有一些反映民间手工艺人思想意愿的作品。”

在泥塑技艺中除了面具外,佛像也是不计其数,从形态上可分为喜相、怒相两大类。“手工艺人在制作泥塑佛像时一定要按照标准进行,就像画唐卡一样,这些艺人要把《造像度量经》牢记在心里,在制作时要不停默背佛像的尺寸大小,所以你看这些已经制作好的泥塑佛像在轮廓上都是固定的,只是在一些装饰品上有所不同。”普布次仁一边指着身旁的泥塑佛像一边讲解道。

制作精美的泥塑面具。

制作精美的泥塑面具。

除了泥塑面具、佛像外,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普布次仁说:“在布达拉宫内有一个布制的金刚面具,无论是在艺术角度还是制作技艺,这个面具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的装饰品是采用象牙、贝壳、绿松石、红珊瑚等打磨而成,在制作时,手工艺人要投入百分之百的耐心,只要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前功尽弃。”

据普布次仁介绍,早在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就有宗教舞蹈羌姆和名为“吉达吉姆”的歌舞剧。“吉达吉姆”在演出时演员要戴上白色面具,其表演的内容是请求天神降雨或不要让本地出现冰雹、刮大风等自然灾害。这种歌舞剧在今天的日喀则地区仍然存在,人们常将之称为“抗灾歌舞”。而在宗教舞蹈羌姆中,面具多数是根据佛经及寺院殿堂中的塑像制作的,制作手法要求较高,以立体造型为主。

普布次仁说:“拉萨布塑羌姆面具与金刚法舞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藏语里,金刚法舞被称为‘多吉嘎尔羌姆’,俗称跳神,大多数寺庙每年都要举行1—2次。在表演羌姆的时候,除个别角色不戴面具,其他护法神、眷属神及串场人物都要戴着面具进行表演。”


每个面具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在普布次仁所在的公司里,有一个专门用来制作泥塑面具的房子,从外表上看去,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藏式民居,但走进其中,则别有一番天地。在房间里整齐摆放了大大小小的泥塑面具、佛像,这些手工艺品造型生动,每一件手工艺品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古老、动人的故事。

边巴和他制作的泥塑佛像

边巴和他制作的泥塑佛像

据普布次仁介绍,这些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都出自边巴之手,今年43岁的边巴已经有20多年的制作经验,应该可以算是泥塑手工技艺里的佼佼者。当向边巴说明来意后,这个藏族汉子反而显得有些腼腆,边巴说:“我从小就对传统手工艺很感兴趣,家人就专门找了师父让我去学习,刚开始就学一些彩绘技巧,包括如何上色、构图等,后来接触到了泥塑技艺,我就逐渐迷上了它,这一晃20多年过去了。”

边巴告诉记者,泥塑的工具在藏语里叫“代万”,可称作“抹子”。它是一种铅笔状的木棍,两端各有一个平行的铲面,有的铲面刻有相互交叉的印槽,专门用于塑造像的泥壳,还有的铲面用于抹光塑像的泥壳。

泥塑面具的制作也很有讲究:“首先要将面具模型彻底风干,然后在表面敷上掺有液体树胶和面粉熬制而成的糨糊,再用一小块布将风干好的模子包好裹严,接着要敷一层柴薪混合物,同样用另一块布把泥模包实,反复四五次后,将模子放好让它自然干透。这些步骤做完后,要用一根棍子敲打出包在里面的泥模,这样就形成了布、树、胶和面粉做成的一种面具。当然,做好后还要进行彩绘、涂清漆,这样才能让一个面具光彩夺目。”边巴说道。

边巴在对泥塑佛像上色。

边巴在对泥塑佛像上色。

与泥塑面具相同的是,布制面具在制作时也要经历繁琐的过程,普布次仁说:“做一个小的布制面具大约需要10多天,而大的则需要一个多月。在制作时要先用红泥做模子,晾干以后用棉布和藏纸粘贴在其表面,再将其中的泥胎敲打出来,最后绘上颜色,晾干。”


“传承优秀手工艺是我们的责任”

普布次仁所在的拉萨古艺建筑美术公司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在3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公司参与了西藏很多寺庙的维护、重建工作,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手工艺人。“就拿面具制作技艺来说,我们从2005年就开始培养自己的手工艺人,虽然说现在还处在发展阶段,但我觉得传承优秀的民族手工艺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

藏戏人物面具

藏戏人物面具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很多传统手工艺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与此同时,一些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也为这些传统文化带来了活力,而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击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已经制作好的泥塑佛像。

已经制作好的泥塑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