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庆寺格萨尔藏戏

竹庆寺格萨尔藏戏

发布时间:2019-07-29 来源:甘孜日报 责编:顿珠曲珍

  ◎益邛

竹庆寺为德格县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字玛巴寺院。于公元一六八五年,由第一世竹庆主持白玛仁增大师创建,是宁玛派著名六大传承基地之一,被称为竹庆母寺。该寺还办有遐迩闻名的喜日森佛学院,世代培养了诸多著名善知识。寺院历代主持对格萨尔文化倍加关注,第一世主持白玛仁增大师以开启净意伏藏的形式,撰写了格萨尔史诗中的《分配大食财宝》,藏地不少百姓被视为圣物珍藏家中。该寺大堪布白玛巴杂尔也以开启意藏的形式,撰写了格萨尔王传《雪山永晶宗》。作为竹庆寺堪布的一代宗师居米旁大师撰著了“格萨尔金刚长寿王”等系列祈供偈,在整个藏地的诸多教派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寺院祈请护法的传承仪轨。时至今日,不少寺院上师、僧众仍然延续着这一绝无仅有的“祈祷仪轨”。他还史无前例地创立了“岭卓德钦若莫” (格萨尔舞蹈),至今流传在一些寺院和民间。

在如此格萨尔文化氛围中,竹庆寺第五世活佛士登曲吉多吉(1872-1933)创建了格萨尔寺院乐舞,首次把格萨这一民间说唱艺术转换成寺庙乐舞艺术形态,格萨尔王及麾下大将们成为物质形象化的视觉艺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士登曲吉多吉创立格萨乐舞的缘起,有资料记戴,土登曲吉多吉活佛时常思考如何以跳神的形式,塑造格萨尔王和诸位大将的形象。令人惊奇的是一次梦境中,岭格萨尔王和八十员大将、七大名女、十三种威尔玛战神、各将士肤色、坐骑毛色、鞍辔、手持兵器等一一呈现在活佛的眼前,突然激活了他的灵感。

不久,寺院组织各类工匠,遵循活佛创意,制作岭国八十大将的面具、服饰、道具等。一切就绪后,在寺庙广场上首演格萨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格萨尔舞作为竹庆寺定期传承仪轨,在每年的金刚橛修供大法会的最后一天演格萨尔藏戏。有资料记载,竹庆寺的格萨尔羌姆还传到了青海贵德县昨那寺等寺院。民改“文革”期间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了寺院格萨尔羌姆舞。

竹庆寺格萨尔藏戏表演风格与寺庙金刚舞相同。它是一种祭典式面具乐舞,有专门的乐舞仪轨。表演时,岭国八十员大将穿上华丽服饰,戴面具按寺院传统打击乐节奏跳舞,十三战神个个出场亮相,三十大将人人登台而舞。舞蹈队形一般围成圆型,内围由大将们构成,外围为十三种战神。舞蹈结构为单人舞和群舞。每一大将单独出场亮相,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幕后伴祈请唪诵声和打击乐。舞蹈动作沿袭了寺庙跳神风格。自恢复格萨尔乐舞后,竹庆寺还有马背格萨尔表演形式。这种独具特色的格萨尔表演艺术风格,直到今天在整个藏地绝无仅有。因为它具有寺院乐舞特质,不可能在民间流传。寺院跳神和藏戏在过去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源于藏族远古的傩文化。然而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寺院跳神羌姆,是一种宗教祭仪舞。而藏戏是具有文学剧本的戏剧,文学剧本在整个戏剧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规定了一个戏的主题思想、人物、情节、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格萨尔乐舞和格萨尔藏戏是两个不同的表演艺术形态,其传播和流传的方式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