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次仁:数字化工作让珍贵藏文古籍“活起来”

边巴次仁:数字化工作让珍贵藏文古籍“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1-04-26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作者: 冉文娟   责编:顿珠曲珍、降拥巴姆(实习)


    元代刻本《量理宝藏》是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这部极其珍贵的因明学藏文古籍曾一度“沉睡”在库房中。现而今,读者通过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网、西藏数字网便可轻松查阅、检索这部著作。

  原本束之高阁的珍贵藏文古籍如今能与读者“亲密接触”,这得益于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近年来开展的藏文古籍数字化工作。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新社记者就此专访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边巴次仁。

边巴次仁:数字化工作让珍贵藏文古籍“活起来”1.jpg       图为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边巴次仁。受访者供图


  边巴次仁介绍,西藏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达1.5万余函,其中善本有3500余函。时代早至12世纪,包含元代的内地刻本、西藏后宏期的各类写本及伏藏文献、也有传世极少的善本、孤本。而在整个西藏自治区,藏文古籍广泛分布、数量巨大,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很多古籍流传了上千年,纸张材质已到寿命极限,甚至一触即碎。若再晚几年来开展数字化工作就为时已晚。”边巴次仁一语道出藏文古籍数字化工作的紧迫性。他介绍,在长达十余年的古籍普查工作中,专家们发现了大量年代已久、濒临灭绝的珍贵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是目前对这些古籍最佳的保护方式。

  时不我待。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于2019年正式开展藏文古籍数字化项目。这项浩大的工程以“时间”为对手,以OCR文字识别技术为主要“武器”。然而,尽管汉文古籍数字化技术已经成熟,但藏文古籍数字化工作仍有许多技术难关尚待攻克。

  “藏文古籍很多都是写本,字体多样;加之古籍历时久远,很多文字褪色、模糊不清,致使目前计算机的识别率较低。”边巴次仁说,这就需要根据识别结果进行大量的人工录入和校对工作。

边巴次仁:数字化工作让珍贵藏文古籍“活起来”2.jpg       图为工作人员在藏文古籍数字化扫描工作室开展工作。受访者供图


  “这是目前花费时间最长,难度最大的工作”,边巴次仁介绍,从事这项工作必须要对藏文古籍文献的版本、内容等知识有深厚的修养。专家们经过仔细研究考证,对文本进行多次校对和验收,以此确保数据库的准确率。

  尽管目前仍是“摸着石头过河”,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很坚实。自数字化工作开展以来,目前已完成了首批162函、24126叶藏文文献的数字化工作。这其中,50函古籍已经通过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网、西藏数字网发布,余下部分也将于近期与读者“见面”。这项工作也为藏文古籍数字化工作确立了标准和规范。

  古籍数字化的成果解决了长期以来古籍“藏”与“阅”的矛盾,为读者带来极大便利。“研究者查找某项内容,若是翻阅古籍原件可能要耗费数月时间,但通过互联网平台,只需在搜索窗口输入关键字,几秒钟便可把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全部查找出来。”边巴次仁说,读者既可便捷地检索、下载古籍文本,也可通过图片看到古籍原貌,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效率。

  边巴次仁介绍,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制定了详细的长期规划,从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藏珍贵藏文古籍文献开始,逐步把数字化项目扩大到整个西藏自治区。

  “那些极其珍贵、亟待保护的藏文古籍将优先进行数字化工作,逐步建立起庞大的数据库。”边巴次仁说:“数字化真正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这项工作我们会持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