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 精彩四川|党建引领开新局 转型聚力谱新篇 四川民族学院以奋进之笔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鼎兴发展

非凡十年 精彩四川|党建引领开新局 转型聚力谱新篇 四川民族学院以奋进之笔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鼎兴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19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四川民族学院的师生们参加活动。

□远山 (图片由四川民族学院提供)
  “闻莺起舞,枕涛入眠,白云诗意,书海蓝天……”这是走进四川民族学院的第一印象。四川民族学院是四川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也是位于康巴地区的一所重要的民族本科院校。学校地处“情歌故里”甘孜州康定市,环境优美,是省级“园林式校园”和甘孜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
  十年风雨砥砺,十年浴火蜕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民族学院以“党建+”为示范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应用转型为突破,着力推动内涵建设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四川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优化顶层设计破瓶颈,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校肇始于1985年设立的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年轻的本科高校。虽然地处高原村镇,体量小、底子薄,但师生们不畏严酷的自然条件,37年来一路踏履破冰、负重前行,硬是在大渡河畔的荒滩上擘画出四川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改写了甘孜州没有本科教育的历史。
  为找准发展定位,进一步破解事业瓶颈,激发全体师生干事创业的热情,四川民族学院于2019年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职工大会。
  四川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崔雨风指出,学校升本历史虽不长,但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不能怀有“专科理念”;学校虽处在边远艰苦地区、大渡河河谷,但面对世界的精彩变化,不能怀有“峡谷视野”;学校虽驻守偏远的姑咱镇,但面对同行前进的步伐,不能怀抱“姑咱理想”;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新要求,全校上下要有进取的精神、追赶的决心、超越的勇气,用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
  为加快推进学校事业发展,逆流而上、奋起直追、峡谷突围势在必行。2019年以来,学校加强党的建设,自上而下激发“党建+”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和破除发展的机制壁垒。主动将学校发展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之中,提出了“聚焦一个目标,抓住三条主线,实施八大工程”的战略目标。通过开设“书记聊天室”,着力解决师生所急、所想、所盼的关键问题,办学思路进一步开阔,师生干事创业的士气进一步提振,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深化应用转型强内涵,学科建设激发新活力
  师范育人底色较为厚重的四川民族学院,2015年后,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庆义在一次工作推进会上指出:“升本以来,学校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学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无论形势如何发展,‘往前冲才有活路,站着等只有死路’,全校上下要以‘跳起来摸高,跑起来干事’的精神状态推动学校向应用转型出成效。”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民族地区需求,学校提出了围绕“民族性、地方性、应用型”为民族地区培养“靠得住、下得去、干得好”的优秀人才的办学定位。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学科体系,建强农科、商科、工科等应用型学科,突出实用型人才培养。加大应用型学科平台建设,投入4500余万元建成商科实验教学中心、融媒体实践教学中心、理工实验教学中心、云教学平台,着力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在应用转型示范带动下,学科专业建设活力进一步激发,建成民族学、基础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建成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休闲体育等6个实用型本科专业。通过校地合作,以“小批量”“多品种”“订单式”等方式,为民族地区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抓实思想育人树新风,人才培养实现新提高
  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围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深入挖掘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着力建强育人铸魂主阵地,累计培育建设“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团队项目等45项,形成了体系化的思政育人教学改革成果。在育人过程中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抓手,促进不同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引导师生爱国、爱党,逐步构建起符合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的民族院校特色思政育人机制。坚持将红色基因传承与文化育人有效结合,充分依托“红军飞夺泸定桥”“红军在甘孜”等历史元素,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精品,引导师生深切感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革命精神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激励师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2017年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的毕业生冲郎加说:“感谢母校对我的培育,我将努力践行母校‘团结、奋进、重道、精业’的精神,用所学知识扎根基层,服务好理塘县高城镇白塔社区,用实际行动造福一方百姓。”

坚持特色引领明方向,科学研究彰显新作为
  学校所在地——甘孜州,地广物丰,有着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为进一步激发科研内生动力,学校鼓励教职员工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展特色研究,累计立项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等各级各类民族特色研究项目1000余项。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立足民族地区现实需要,深入推进特色科研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了“横断山区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培育研究中心”“长江黄河上游(甘孜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28个特色研究机构和2个博士工作室,助力高原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培育。学校地处康巴地区腹地,是研究、传承、弘扬康巴文化的前沿阵地,通过整合资源,建成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康巴建筑、服饰、历史、古籍、医药、语言、文化等研究,并投入600余万元配套建成康巴文献馆和德格印经院古籍文献馆,持续打造康巴特色研究。
  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首批教书育人名师、甘孜州最美科技工作者谢学强教授,数十年如一日躬身科研、潜心育人,踏遍了甘孜州的山山水水,为甘孜州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农艺人才。

持续服务地方重实效,乡村振兴缔结新硕果
  为充分发挥高校智力帮扶优势,学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累计安排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助力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组建农业科技服务团深入农牧区开展科技服务;成立“孜心向党——助农志愿服务队”“义务支教团”定期开展助农、助教服务;累计选派200余名专家深入对口帮扶点开展乡村振兴、文化帮扶、科技服务、农技培训、产业培训;选派700余名师生到凉山州开展顶岗支教帮扶工作。10年来,累计为民族地区开展“财会技能”“旅游开发”“一村一幼”“一村一技”“农村电商”等各类专项培训500余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深入落实“三州本土人才培养工程”,共计为四川三州48县培养本土成人学生8300余人。
  学校对口帮扶点、康定市三合乡二身小村的“贵羌刺绣”绣娘周萍感激地说:“四川民族学院帮我们培育龙凤鸡、羊肚菌和扶植贵羌刺绣产业,学校派驻的驻村书记帮我们找资金、跑销路,帮我们协调水、电、路建设,他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哩。”
  37年来,四川民族学院已为社会培养本专科毕业生40000余人,藏汉双语人才5000余人,其中近20000人扎根在民族地区基层,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面对未来,任重道远,学校全体师生团结一致再出发、勇毅前行谱新篇,为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综合性应用型民族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