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石刻造像解疑

藏传佛教石刻造像解疑

发布时间:2014-11-03


  佛教自印度和中原汉地传入西藏后,经过长时期佛苯间的斗争、融和、发展,形成藏传佛教,最终成为全藏地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藏传佛教艺术。但是我们却发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在雪域佛国,全民信教的藏地到处可以看见规模大小不等的六字真言嘛呢石经墙(堆)和小型的佛像石刻造像,却鲜见规模宏大的、有影响力的摩岩石刻造像。放眼同是佛教传播的中原汉地,却可以看见各地规模大小不等的佛教摩岩石刻造像。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元明清,汉地佛教摩岩石刻造像到处比比皆是,其中世界闻名的摩岩石刻造像就有山西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四川重庆大足石窟等等。这是为什么呢?探索其中缘由,对于深入了解藏传佛教艺术的特质很有帮助,为此,笔者不揣冒昧作如下一些思考。

 阿旺罗桑嘉措著的《西藏王臣记》在谈到西藏最初有佛法的缘起时,写道“当他在位时,雍布拉岗王宫的屋顶上面,从空中降下来《百拜补证忏悔经》、金塔、《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心要六字真言》、《枳达嘛呢法门》(心宝法门)等。又从空中发出声音说:‘再传五代,将会知道这些经义。’由此虽不能认识这些经文,但仍然看它是很奇特稀有的。于是起名为‘尊严秘宝’而安放在王宫的宝库中,虔诚供奉祈祷求福。”由此传说我们可以看出,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一开始就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且当时从空中降下的金塔与后来藏传佛教所说的佛像、经卷、佛塔中所指的佛塔的含义、名相、形态是否完全一致,也还值得研究。总之,藏人一开始接触佛教的圣物就形成了至尊、神秘的观念。这种观念无疑对后来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佛教造像是供人们顶礼膜拜的,是至尊的、是神圣的,因此,所使用的材料不应该是单纯的一般材料,而必须使用像金、银等贵金属或者加入各种珍宝浇铸,以体现佛像的至尊、神圣。就是用泥土塑造佛像,其使用的泥土中也必须加入各种珍宝粉和各种名贵的药物粉,才能用这种被称为药泥的材料来塑造泥胎佛像。而对于非出自先贤大德之手雕刻的石质佛像,并不很推崇。这已经成了一条不可违背的信条,一切从事佛教造像的都必须自觉遵守。千百年来就是这样,世代相传。

 

 

藏传佛教造像,十分重视佛像的装藏和开光加持。只有经过严格的装藏和有高僧大德开光加持,佛像才会具有神圣的加持灵气,也才能为人们驱邪祈福。所以,各类佛教造像装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规模大的摩岩石刻造像要完成装藏困难很大,很难做到这点。这也是影响摩岩石刻造像在藏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藏地佛教盛行,寺院林立。寺院垄断了教育,一般民众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藏传佛教教理、教旨深奥晦涩,一般民众难于掌握,主要靠喇嘛布道传授。藏传佛教发展历史上,佛教为了在藏地站稳脚跟,曾发生了“顿、渐”之争。结果,主张“顿悟”的藏地喇嘛胜了。从此,为解决藏地民众文化水平低而又希望快捷学习成佛,“顿悟”的快速成佛的诵念“六字真言”的活动便应运而生。为这一活动服务而从事雕刻“六字真言”的雕刻嘛呢石经和木刻印刷的宗教艺术活动在藏地蓬勃发展。所以,藏地各地印有“六字真言”的经幡随风飘扬;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呢石和小型石刻佛像随处可见。百姓不能诵读深奥的经书,但只要会诵读“六字真言”。

 

    且能围着嘛呢石经墙和嘛呢经幡旗转经的都能积德成佛。因此,小型石刻佛像和“六字真言”嘛呢石刻在藏地历经不衰。而规模宏大的摩岩石刻造像,因工程浩大,十分艰辛,因此一般施主并不愿为规模大的摩岩石刻造像付出辛劳。这也无疑制约了藏地大型的摩岩石刻造像的发展。

 

 

藏地社会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有限的社会财富大部分被寺院僧侣垄断,世俗贵族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这也使其贵族阶级不愿也没有财力作为施主,用大量资金开凿摩岩石窟供奉。综上所述,当然,藏地也就鲜见大型摩岩石刻造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