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丹巴县嘉绒藏族民俗文化

发布时间:2015-10-27








盛装

女性头戴“巴惹”(即头帕)、四周绣有彩色丝边图案。姑娘的头帕均有花绣,边角垂吊有花穗、梳发辫,中年以上妇女一般不绣花。上身穿长套装,外着肩披,腰着百褶裙,穿靴子。发辫上穿戴银饰中嵌有珊瑚、绿松石等珠宝的头箍。项链多为珠宝和“嘎乌”,佩戴银质珠宝镶嵌的耳垂和戒指,手镯多为象牙圈和银镯。腰两侧悬吊银垂铃,行走时有一片银铃声,清脆悦耳。男人头戴金毡帽、狐皮帽或博士帽,外着长套装(褚巴),顶挂珊瑚珠串,束腰带,佩腰刀,胸挂“嘎乌”,手戴戒指、手镯、脚穿藏靴,显得华贵、富有和庄重。

便装

便装与前述比较,头上和手上几乎不变,只是身着长袖衬衫。姑娘一般为粉红色,妇女一般为白色。腰着围腰即方裙,分前围和后围。中年以下女性的围腰均有花绣,后围下摆边角还有丝穗,系花腰带,脚穿皮鞋,看上去显得轻盈、苗条。男人上身内着衬衫,外套布料褚巴(一般绾于腰间),足上可以是皮鞋,也可以是靴子,因地而异,男便装显得英俊、潇洒。
   另外,女性服饰还有四季和年龄之分。在春季服饰鲜亮,以桃花为形;夏季着单色彩衣,以杜鹃花为形;秋季着蓝色衬衫,以百合为形;冬季着皮裘缎衣,以梅花为形。老人服饰贵重而色彩单调,青年人服装鲜艳,中年人的服装则庄重而让人别具风度。嘉绒服饰也同样显示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
    在丹巴县太平桥乡,目前还保存有大量清朝时期的服装及配饰,明显具有宫廷服装的特点。
一、婚嫁与丧葬习俗
    藏族青年男女通过节日,耍坝子、庙会、转经、跳锅庄、对山歌等形式来结交异性朋友,有的地方还至今流行着顶毪衫、抢头帕等古老风俗。
    顶毪衫 顶毪衫为中路、梭坡一带青年男女求爱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毪衫为羊毛编织而成,厚实保暖,经久耐用,美观大方。在月色明媚的夜晚,藏族小伙子们三五成群,每人披上一件毪衫邀约到相好的姑娘家去对歌。姑娘们也相约一群,坐在锅庄边,等待小伙子们的到来。小伙子若要进入姑娘家必须过三关,一是藏獒关,二是歌唱关,三是防羞辱(防打、防水)关。藏獒是只看门狗,体大如牛,凶猛无比,小伙子要有手段方能避之而入,然后躲在锅庄外楼梯下,变换着嗓音,把一首首情歌献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姑娘们也不示弱,又把一首首情歌抛过来。在对歌时若碰上不如意的小伙子,姑娘会用水和炭灰将其赶出,这时候小伙子只好用毪衫来抵挡;若姑娘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便会邀小伙子进入锅庄,喝着咂酒,吃着干果,边吃边对歌。在歌声中,他们从雪山唱到草原,从绿宝石唱到红珊瑚,从月出唱到月落,直唱到一对对情人坐在了一起,顶着毪衫窃窃私语,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山盟海誓订下终身。
    顶毪衫是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体现了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抢头帕 抢头帕是丹巴革什扎、巴旺地区至今还流传着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择偶方式。每当藏寨庆典或集会,年青人身着节日盛装,跳起欢乐的锅庄,恰是未婚男女选择对象的好机会。当青年男子对姑娘产生好感时,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抢去他们的头帕作为初次交谈、赴约的信物。头帕多用十余种彩色丝线绣上美丽的山水鸟兽以及其它各种吉祥的图案。头帕的四个角上各坠一彩丝穗,独出心裁,样式美观。男子依姑娘头帕所绣的花纹及式样来判断姑娘的品行及才能,因而姑娘们绣头帕时,总是使尽刺绣技艺,一则为了戴上好看,二则为吸引意中人。头帕被抢去后,女子则要讨回,这时男子常把姑娘引到僻静处,讨约会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姑娘对男子无意,则会找出各种借口讨回头帕,并请求对方谅解,这时男子也会把头帕还给她。男子抢头帕绝不能对女子有丝毫粗鲁的行为,否则会受到人们的讥笑和谴责,而且知情的姑娘以后都不会与他往来了。女方初次赴约,会请上几位同伴,两人相互介绍各自及家庭情况等,待两人加深了解后,对唱情歌或轻歌细语。如果双方都有意,则由家庭出面为他们商定婚姻大事。

婚礼仪式

嘉绒藏族人结婚必须选择个黄道吉日,举行隆重的接送仪式。新娘梳妆打扮后,直系亲属的长老含着热泪,默诵吉祥与祝福之语,为新娘系上洁白的哈达。出家门也有规矩,根据新娘的属相及家门开的方向来决定是正面走出,还是侧身走出。送亲的人数一般都在60人以上,浩浩荡荡的队伍一路唱着山歌,在太阳未下山前必须进入对方的大门。一时间唢呐、铜号齐鸣,高碉上、吊楼顶柏枝香烟袅袅上升……大门前、木梯前喜笑颜开的年长者端着金银镶嵌的木碗依次敬酒。装扮一新的藏房内,娇小俊美的少女们端起绘有龙飞凤舞的茶盘,盛上热腾腾的包子和香猪腿,英俊勃发的伙子提着银茶壶,献上香喷喷的酥油茶……庄严的结婚仪式由女方的舅爷主持,深夜10点后,仪式开始。仪式场地摆设十分讲究,中央巨幅八宝图和神像表示吉祥、和睦、幸福,神像两侧十二属相唐卡画象征美满、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唐卡前十多盏亮晃晃的酥油灯光下顽强地展示自身神秘而古老的色彩。仪式被双方亲戚精彩的祝辞演说推向高潮,祝辞由男方长老开场,颂词从盘古开天地到地球的形成,从人类的产生,地壳的运动谈到亲属关系和社会发展,最终落脚点是把新娘新郎比喻成天上的飞鸟、林中的小鹿、海的鱼儿和芬芳的檀木……一人祝辞结束,众人齐诵神仙保佑、老天赐恩合家幸福等。演说者一个接一个,祝辞的言语却千变万化,愈加精彩,致使众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屏息静听,那精湛的语言、夸张而滑稽的词句,说不完的情,道不完的喜,字字蕴含着劳动人民长期积累锤炼的智慧,句句融汇着藏族语言文化的悠久历史。清晨,别具一格的结婚仪式结束后,人们又到古碉下的草坝上,围着熊熊的篝火跳起锅庄,对唱情歌,再到天亮。

丧葬习俗 

丹巴嘉绒藏族因居住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分别采用土葬、火葬、天葬、水葬、和塔葬等丧葬方式,但以土葬和火葬居多,塔葬多为僧人的一种葬俗。
二、宗教文化
    丹巴地区是古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由于藏族是全民信教,因此在高原宗教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在川西地区,随着历史长河的进程,逐渐形成了以墨尔多山为中心的藏传佛教圣地,宗教文化精深博大。
    丹巴县的藏传佛教教派众多,五大教派中格鲁(黄教)、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花教)、苯波(苯教)均有分布。汉传佛教和道教在丹巴也有一定的影响。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丹巴县的宗教文化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寺庙)艺术、宗教活动和宗教绘画与雕塑艺术三个方面,它们具有极大的文化艺术价值。
宗教建筑
    丹巴的宗教建筑主要体现在寺庙建筑上,其建筑艺术特色明显。全县在民改前计有寺库庙53座,其中黄教寺14座、苯教寺18座、红教寺17座、花教寺座、混合寺2座。1982年以来,已批准开放的寺庙有26座,其中黄教寺座、红教寺9座、苯教寺10座、混合寺1座。现存的寺庙有墨尔多寺、松安寺、里然寺、岩窝寺、布科寺、黑经寺、黄经寺等35座,其中以墨尔多寺最为著名。
    墨尔多寺:位于墨尔多山南麓岳扎乡岳扎坝村,距县城10.5㎞,占地面积3334㎡。该寺庙创建于1671年(清康熙十年),初为苯教寺庙,1942年被火毁后置建,如今成为藏传佛教各教派、汉传佛、道教等各民族综合信仰的宗教活动场所。 
墨尔多山是川西高原著名的四大神山之一。据古藏经记载,墨尔多山是莲花生大师密藏经典的四个地方之一。西藏扎什伦布寺有她的壁画,毗卢遮那曾到此传经修道并著有颂辞,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坚参为此作过唐卡并著颂辞。四世达赖云丹嘉措也为她著有祭祀颂扬辞,更有历代官员前去参拜。另据藏经记载,墨尔多山上仙气很浓,在此极易修成正果。莲花生大师、毗卢遮那从西藏东行传教,均在墨尔多山上获得了大圆满,因而一举成名。如今就连西藏的僧侣们亦有能去一趟墨尔多山为功德圆满之说。正因为如此,藏传佛教的各教派都紧偎墨尔多山建庙修行、传教,这为丹巴县的宗教文化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墨尔多寺庙建筑为藏汉结合石木穿斗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屋顶塑有金顶,庙宇为两楼一底三层建筑,底层主殿,三楼台为回廊式建筑。庙内塑有墨尔多山神、千手观音、太上老君、镇江王爷、玉皇大帝、莲花生佛和女娲圣母等神像,栩栩如生。庙右侧有一巨石高耸,传为墨尔多神座骑所化,石上灌木葱茏。石顶有一烧香塔,香烟缭绕,终年不断。每年农历七月初十日,为墨尔多山神诞生日,远近(包括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各教派僧人、各族群众,朝拜赶庙会,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松安寺:位于巴旺乡光都村,距县城11㎞,是巴旺、聂呷两乡的宗教活动中心。松安寺又名土千松安朗,属西藏高僧阿旺扎巴在嘉绒地区修建的108座寺庙之一,现为州重点保护寺庙。明永乐八年(1410年)始建于扎科(今甘地桥头),1416年因洪灾被冲毁,重建于根巴(今莫日村根巴),后于1640年迁至巴旺光都村。1943年西康省主席刘文辉以土千松安朗之“松安”二字为名,亲书“松安寺”金匾。
    该寺庙为四合院布局,座北朝南,原占地面积2700㎡,为藏汉结合建筑,由大殿、藏经楼、僧舍组成。大殿为藏式石木结构,有二十四根雕龙木柱,殿分二层,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未来佛、千手观音、南海观音等神像,殿侧藏经楼藏经书上千卷。殿堂富丽堂皇,壁画五彩斑斓,阁楼古朴美观,雕梁画栋,分外精巧;庙四周古柏参天蔽日,绿草如茵,风景格外迷人。
    黑然龙寺(岭钦寺):位于中路乡黑然龙村,距县城东北8㎞的小金川南岸,原修建于1050年,属苯教寺庙,名“秋巴切科岭”,后多次被山洪冲毁,1652年迁至现址,称“岭钦罗布岭”,自此改宗黄教。“岭钦罗布岭”藏语意为“大宝绿洲上的庙宇”,在县内宗教寺庙中声誉颇高。
    寺庙座东朝西,四合院布局,为石木结构藏汉式风格合一的建筑。由正殿、科洛房、茶房、客房等组成,占地面积7503.93㎡。山门为两层平顶式建筑,额悬挂刘文辉书赠“岭钦寺”金匾;门厅为两层平顶式建筑,中心由立柱升起形成天井,高二层半,木石结构,墙体用片石修砌,殿顶为汉式重檐歇山屋顶,穿斗屋架。殿内神台供清乾隆皇帝亲书“黑然龙”匾额。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宗喀巴、弥勒等鎏金铜像、泥塑佛像多尊,建造精美、粉墨清晰、颜色鲜艳,充分显示了古代藏族人民的高超建筑艺术。寺庙周围还有60余亩宽敞的草坪和成片的树林,林木茂密,环境十分幽静。
    岩窝“拉章”:位于中路乡罕额依村磨子沟东山梁的半山崖岩窝,距县城约10㎞。藏语称“拉章”即经堂。1341年由登巴降参活佛主持修建,历经23代,岩窝拉章属苯波教的修炼场所,也是存放历代活佛骨灰盒的圣地,占地约100㎡,在岩窝下面平坦处修建有山门牌坊,全用麻条石砌成,牌坊正中横幅刻写“佛教真源”四字。1962年秋因山火被焚,只剩断壁墙和条石牌坊。
    布科寺:布科寺藏语名扎西了二青岭,属格鲁派。位于革什扎乡布科村革什扎河北岸,距县城7㎞,原称亚拉庙,建于1751年。1914年将大寨的亚拉庙迁至布科重建。寺庙占地4000㎡,除大殿外有僧舍128间。1959年被占用,“文革”中毁坏严重,现已修复建筑面积247㎡。
    黑经寺:位于巴底乡卡子村,藏语名拥忠达吉岭,属苯波教。唐高宗永徽八年(658年)由松吉亮柏主持修建,后有活佛19代。由于参与御定两金川有功,清乾隆特许保留信奉黑教。1935年后遭火灾,寺庙殿堂、经卷、朝庭的诏书等均被火焚,1940年重新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