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藏医与中医脉诊之差异

试析藏医与中医脉诊之差异

发布时间:2017-01-04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桡动脉浅表探查脉象,以了解肌体气血盛衰的变化,判断病邪对脏腑的影响情况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方法在藏医和中医的诊断学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因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关系,藏医脉诊与中医脉诊有明显的相似和相近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下面试从几个方面谈谈两种不同医疗体系脉诊的不同之处,供同行探讨评论。
1、诊脉部位的差异
  诊脉部位是切脉的基础与根本。中、藏医诊脉部位呈现以下差异:
(1)中医诊脉的部位:现临床运用“寸口诊法”,即按病人桡动脉的腕后浅表部分。寸口脉分寸部、关部、尺部三部分。正对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关于切脉独取寸口的道理,中医认为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太渊部位正当寸口,五脏六腑之气皆会聚于此,故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反映出来。
(2)藏医诊脉的部位: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即从桡骨茎突下第一皮肤横纹一寸处顺取寸脉、甘脉、恰脉,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藏医认为人体虽有众多动脉可供候诊,但与脏腑太近如流水哗哗,太远如远客捎话,难探真实情况,而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与脏腑的距离适当,可以了解实际病情,故而选此。
2、寸关尺与寸甘恰命名的差异
  中医的寸、关、尺与藏医的寸、甘、恰从音节上看非常相近,但在意义上截然不同:中医的寸、关、尺指患者的脉,而藏医的寸、甘、恰指医生的手指,寸脉为食指,甘脉中指,恰脉无名指,均以指肚接触脉体分别按诊。
  到目前为止,许多人士(包括藏医人士)认为藏医中的寸、甘、恰是中医寸、关、尺的译音。但近年来对西藏阿里地区的科学考查,发现藏医中的寸、甘、恰是三千年前阿里地区的一种土语,寸、甘、恰分别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与藏医中医生诊脉时所用的三指完全一致。因此,藏医中的寸、甘、恰并非是中医寸、关、尺的译音,很可能是两种不同医疗体系在脉诊命名中的巧合。当然此结论还待进一步的考查和研究。
3、候脏腑之差异
  藏医的寸甘恰与中医寸关尺所候的脏腑有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左寸都候心脏和小肠,右寸候肺和大肠,但甘和关,恰和尺所候的脏腑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别。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而中医则反之,左关候肝与胆,右关候脾与胃;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赛,右恰候右肾和膀胱。而中医左尺候肾和三焦,右尺候肾和命门。中医对肾脏无左右之分,但命门可包括二肾,藏医则无命门之脏腑。中医认为,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尺脉候肾,亦候膀胱。
  中医的六腑之一三焦与藏医的六腑之一三木赛虽在音节上有些相近,但二者的实质完全不同。中医的三焦总领诸气,代谢水液。《类经》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即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脏腑,一腔之大腑也”。可见中医中的三焦是五脏六腑中最大的一个。而藏医中的三木赛位于第十三胸椎之下,大者如同核桃,小者似淋巴结,是人体精气之库,精血之源,为六腑中最小的一个。根据三木赛的功能,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藏医中,男性的三木赛与附睾相近,女性的则与卵巢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