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因拥有多个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目前,全州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9个,省级非遗项目66个,而文化遗产的传承如何惠及当地民众?阿坝县和红原县非遗文化传承中给出的答案也是阿坝州此项工作开展的一个缩影。
红原县华洲地毯制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专门从事手工制造藏式传统地
毯的工厂,在此之前,采用藏式手工制造传统地毯的技艺在中国藏区已经失传。据负责人华洲甲措介绍,以前如果想要买这样的地毯只能去尼泊尔或印度,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常常买到以次充好的产品,他觉得很不公平,于是萌发了在自己家乡开办这样一家工厂的想法,既希望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又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
为此,他专门从尼泊尔聘请了8名师傅一边制造地毯,一边教授当地的居民,
尤其是当地的贫困户。当地居民来学习技艺时不仅不掏钱,还包吃包住,而且政府每个月还会发放900元的补助。从去年开始就有11名当地居民来学习,而今已有6名工人学会了这项技艺,并且开始教授他人。手工的传统藏式地毯由于采用全羊毛,制造周期长,所以价格昂贵,以前买一张印度或尼泊尔产的地毯需要花费过万,而华洲的普通地毯只卖3000元,光去年,销售额就过百万,而且供不应求,社员们人均增收也达1万多元。“等更多的人学会了这门手艺,我还要派他们去藏区其他地方教别人,像甘肃啊,青海啊,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华洲甲措说。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位于阿坝县的“心之浪”艺术画院就是一所“勉唐画派”唐卡艺术传习基地。画院由谢拉措尼创始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教授了300多名学生。来这里学习的都是当地农牧民的孩子,“让他们来学习这门技艺,不仅仅是传承,更让他们有一技之长,以此赚钱养家。”谢拉措尼介绍他创办传习基地的初衷时说。泽华今年21岁,是当地牧民家的孩子,来这里学习已经2年了,是中级学员,“因为这里学习不花钱,免费吃住,学会以后又能养家糊口。”泽华说,尽管可能还需要10年才能完全出师,但家里都特别支持,“要看得长远一点嘛,而且这也是保护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在藏式服饰发展过程中,其手工生产技艺体现尤为突出。但是由于藏区的裁缝并非专业人士,都是从亲人处学习,因此技艺的传承特别不稳定。在阿坝县的各莫乡有这样一所传习基地——甲勒桑民族传统裁缝技艺传习基地,专门教授周边藏区的孩子学习制作藏式服饰。创办人甲巴今年已经60岁了,是各莫乡人,由于家境贫寒,他从17岁就开始向当地的两位老师傅学习手艺,直到28岁才学成,随后开始独立制作藏式服饰。2012年,他看到当地一些群众生活很贫苦,也没有一技之长,于是创办了这所传习基地,“既帮助当地的贫困户,又能传承这门手艺嘛。”甲巴说。在这里学习不需要花一分钱,而且考虑到孩子们可能要帮家里去挖药材,所以时间也不固定,随时都可以来学习。
为了创办这所传习基地,甲巴筹集了50多万元的资金,至今仍然未还清30多万的贷款,然而制作的服饰在销售后,他仍然买回新的布料让学生们学习。今年19岁的昂金措在这里已经学习5年了,父亲去世早,初中毕业时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就来学习了这门手艺,而今已经学会了做帐篷和藏装。她很感谢甲巴老师给的这个机会,“甲巴老师就是我的依靠,我学会了这门手艺就能做一个有用的人。”昂金措说,“完全学会了以后我就可以开个小小的裁缝店了,也可以教别人,让这个手艺继续传承下去。”这是昂金措未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