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青海省农牧厅种牛品种审定委员会对玉树州种畜场培育的“高原牦牛”进行了审定,该品种符合国家种畜禽品种标准,并通过了该省种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由该省农牧厅颁发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近年来,作为畜牧业大州的玉树牛肉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也是一路看涨。正是看到这一商机和拥有较好的养殖条件,玉树种畜场从曲麻莱县、称多县等地区引进了优良种牛和优良生产母牛以及F1、F2代野血牦牛(种公牛),培育独具当地特色的“高原牦牛”。今年,种畜场内设立了三家生产母畜核心群和一家肉牛繁殖基地,每个核心群分配有20头种公牛和100头能繁母牛。
为搞好良种繁育工作,选育的母牛将作为生产基础母牛进行自然交配。同时,种畜场还为核心群划定专用草场和围栏草场,并安排责任心较强、生产积极性高的牧工管理生产母牛,伊西巴丁一家就是种畜场的“老人手”。父亲退休后,伊西巴丁和妻子接任了父亲管理的牛群,种畜场也将他们家的牛群定为“生产母畜核心群”之一。
早晨,走进巴丁家新建的母畜核心群畜圈,母牛整齐地拴在“牛挡”(拴牛的绳子)上,40多头牛犊在牛妈妈旁边撒着欢。他说:“别小看这些牛犊,它们可都是正统‘野牦牛血统’。”对于被拴着的每个母牛左耳上都带有不通编号的耳标,种畜场厂长江才解释说,核心群的母畜都是经过鉴定的优良生产母牛,并根据每头牛的身高、体重、关位、毛色、体型来建档的,所以每头牛都有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在伊西巴丁看来,厂里自2011年开始,管理更加规范了,杂色牛少了,牛的品质越来越好了。虽然发展势头是好的,但却遭遇技术瓶颈制约。种畜场目前严重缺乏兽医专业人员和民间家庭防疫员,现有的技术人员从未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而多为牧户;改良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空白,近年来的改良工作仅靠自然交配、自然繁育。
玉树“高原牦牛”的良种基地承担着畜种改良、种畜引进、繁殖、人工受精、推广示范等工作,并向全州各地输送了大批优良种畜,在当地畜牧业结构调整中功不可没。然而,缺少技术支撑、缺少专业人员的问题,制约了种畜场的发展壮大。“自然交配”、“自然繁育”更是存在潜在危险,稍有不慎,会“满盘皆输”。
因此,当下种畜场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稳固,可持续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