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人在管理大棚蔬菜。
甘洛人在播种蔬菜。
龚垭是县距离县城最近的乡镇之一,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国道317线和金沙江如两条彩带从境内鱼贯而过;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该乡也是德格县主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初春时节,走进该乡,随处可见成片的蔬菜大棚和在大棚里忙碌的人群。出人意料的是,在这里种菜的人大多都不是本乡群众。
今年34岁的木机义都就是众多到龚垭乡租地种菜的“外地人”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带着一拨人在大棚里为菜苗除草,他手脚麻利,动作老练。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在凉山州甘洛县黑马乡,有很多人靠种菜或贩菜营生,他自己从事蔬菜种植和买卖已有12年了。2015年初,他在龚垭乡种了6年菜的姐姐的介绍下,带着妻子和尚未入学的孩子来到了龚垭乡,从当地群众手里以每亩900元的价格租了4亩土地种起了蔬菜。他透露,2015年,他赚到了两万多元的利润,现在,他已有7亩蔬菜大棚,5岁的儿子正在龚垭乡上读幼儿园,并和当地学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当地党委政府没有把我们当外乡人看待,当地的优惠政策我们都享受到了,这让我们能够安心在这里创业。”
帮着木机义都除草的还有他的侄子木嘎石渠一家三口。木嘎石渠告诉记者,他是在木机义都的介绍下,于今年年初来到龚垭乡的,此前几年,他和妻子都是在内地四处打临工,虽说一年能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但是和家人聚少离多,尤其是完全无法照顾年幼的女儿。木嘎石渠告诉记者,现在,他和妻子一边打理四亩菜地,一边照顾3岁的女儿,日子过得十分充实,看着绿油油的菜苗他心里就欢快不已。
从木机义都家的大棚出来,记者见到了从甘洛来到龚垭乡搞蔬菜种销产业的“带头人”何龙。何龙来到龚垭乡已经9年了,刚来时的手推车已经换成了轿车,现在种着15亩蔬菜,14岁的女儿正在德格县中学就学。他透露,目前在龚垭乡种菜的甘洛人大多是由他引荐过来的,目前龚垭乡共有20多户甘洛人,大约租赁了当地土地的60%;他还坦言,自己的女儿今后也有可能就在德格安家,因为她的童年时期都在德格度过的,对德格县有很深的感情,他们已经把德格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被问及甘洛盛产蔬菜,距离内地市场较近,为何还要来龚垭乡种菜?何龙归说,龚垭地处高原,土地、空气、水源受污染程度低,且光照充足、温度适中、昼夜温差大,不仅能够种出两季大棚蔬菜,而且蔬菜产量和品质都很高;德格批发菜价平均比甘洛的批发菜价高出0.6元左右,而且在龚垭种菜能很方便地销往德格和白玉县城,每亩地的产值可比在甘洛多出3000元左右;德格党委、政府不仅积极帮忙协调租地等相关事宜,还为他们的子女解决了入学问题,让他们既能安心赚钱又能陪伴家人照顾子女。
谈到今后的打算,何龙和他的同伴们都表示,只要德格方面的相关支持能持续下去,他们将在龚垭继续发展;在市场和土地资源有保障的前提下还会考虑再带入一些亲友。
据悉,外地人进入德格县从事租地种菜生意开始于2005年左右,目前在德格租地种菜的不仅有甘洛人,还有南充、新津、郫县等地的人。
对于外地人在龚垭乡种菜赚钱的事情,龚垭乡当地人十分赞赏。翁达将4亩地租给何龙,一年能有3600元的租金收入。他告诉记者,龚垭是德格县土地资源最好的乡镇,当地人不浪费土地。现在,乡上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劳动力不足,而且种菜很辛苦,并且技术含量高,本村人大多干不了。所以将种不了的土地租给别人种菜,既避免了土地荒废,又有收入,还能解决德格本县的蔬菜供应问题,也算两全其美。
记者手记:
甘孜州外群众在龚垭乡租地种菜,一方面自己过上了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也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无疑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为何德格本县乃至我州群众没能利用本地优势发展蔬菜种植?通过种菜获取大部分收益的还是“外地人”。记者认为,除了当地群众缺乏蔬菜种植技术以外,这和群众缺乏学习技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关。扶贫需扶志(智),要转变农牧民群众“等靠要”的惰性思维,非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