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地区舞蹈可归纳为“两系”,“三类”。即民间歌舞系,宗教舞蹈系,“谐”类(歌舞),“博或卓”类(舞蹈),“羌”类(宗教舞蹈)。
流传于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错高多的梗舞,可宽泛理解为“博”的一种,“博”系“卓”的变音,歌舞的意思。其表演形式是围成大圆圈,男半圈女半圈,或者男一圈女一圈,谐本(领舞及组织者)站在队伍的最前列。表演人数不限,少则10多人,多则上百人。错高梗舞2010年3月被列入林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
藏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藏文史料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藏族的先民雅砻部落的歌舞就已经很发达。至今藏族歌舞已属于具备高艺术水准的民间音乐,其夸张的手法,巧妙的比喻,多变的曲调,往往与藏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密不可分。这其中流传最久、最广的,除了描述世间男女情爱的情歌之外,恐怕就是关于神话内容的歌舞了。
错高梗舞所讲述的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传说中“刚登腾布”父子三人自天上来到凡间,在目睹了人间的种种煎熬苦痛之后,决心为生活在艰辛病灾中的人类造福。于是“刚登腾布”向三界(天、水、凡三界)中的各位神仙和英雄发出邀请,请他们显现下凡来人间表演舞蹈,并请来了人间的英雄和龙宫的龙女来为舞蹈者们敬酒尽兴。传说,当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看完整段舞蹈后,来年他们将得到神灵的庇佑,化解那一整年的灾难。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在巴松错的错高村,村民们必然集聚而齐,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在一片浓郁的节日气氛中,舞者们穿起华丽的传统服饰,戴上奇特的神话面具,跳起喜悦和欢快的舞步,驱邪逐魔,祈求来年的平安与吉祥。
这种奇特的假面祭祀祈愿仪式,常见于亚洲国家各个民族的喜庆、节日、庆典等大场合中。它以歌舞的形式,承载起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并以丰富的动作和编排,彰显其艺术价值,成为民间艺术中的“活化石”。在我国,很多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祭神表演,这多与图腾崇拜有关,其中又以西藏最为典型。“梗舞”正是这样一种神秘、古朴、而又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当表演者们手持长柄单鼓和弓形鼓槌缓缓进场,四周说笑的人们逐渐安静下来。这时,一声齐整的鼓点划开了错高上空的夕暮,梗舞表演开始了,首先由出场的乐队围成圈,绕场奏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