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巴塘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家志
“以‘1236’总体工作格局为先导,结合大讨论活动,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着力解决不懂、不会、不力的问题,努力建设小康巴塘、开放巴塘、法治巴塘、绿色巴塘、幸福巴塘。”巴塘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张家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为我们画出了未来巴塘的美好蓝图。
以幸福巴塘为总揽,增进民生福祉
不断提升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社会保障三大软实力,彰显“五彩藏乡、高原江南”的地域魅力,发挥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吸附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着力打造川滇藏结合部教育高地,将工作重点从过去强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向未来五年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更加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深入挖掘非遗、红色等多元文化,积极推进“文化遗产再现”工程。围绕建成川滇藏结合部卫生高地目标,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妇幼保健、特色骨科等专科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健全完善基本药物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规范医疗诊疗服务行为。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办好各类民生实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全力推进五大保险向乡村延伸。
以小康巴塘为目标,推进跨越发展
全力做好基础设施、脱贫攻坚、就业创业三篇文章,构筑交通优势,重点推进“两国道一高一铁”交通网络建设,加快S459、S460、S254等内联外接通道建设,全面完成乡村道路建设,着力打造川滇藏结合部交通枢纽。完成巴楚河引水及渠系配套工程并投入使用,加快建设东南片区引水、高效节水灌溉等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太阳能提灌、中小河流治理、自来水厂建设等项目。启动新一轮城乡电网改造工作,切实提升城乡电网质量和供电能力,逐步推进天然气管道建设。紧紧围绕“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总体目标,完成城市道路改扩建、地下停车场、旧城改造、污水处理厂、湿地公园等项目,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0%。协同发展两河两岸,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积极推进幸福美丽新村、民族团结新村建设,实施智慧巴塘工程。加强常态治理,努力营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乡环境。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每年有新变化、四年全面脱贫”的要求,在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努力破解因地、因水、因病、因灾致贫等区域性贫困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注重精准施策,统筹政策、项目、资金、帮扶力量向贫困群众聚焦,全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工程,确保实现2019年现行标准下贫困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坚持就业优先,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初次稳定就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县内大中型水电开发,有序组织群众参工参建,推动城镇新增就业16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0人次以上。
以绿色巴塘为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不断强化全域旅游、生态农业、清洁能源三大产业支撑,走绿色、循环发展之路,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抓住未来五年全域旅游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以青山绿水为支撑,全力推进措普沟、格聂两大精品旅游景区纵深开发。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全力打造沿G318线休闲旅游观光生态示范带。全力打造康藏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推进“五彩藏乡特色农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果蔬肉药蜜”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全力推进农业景观化、新村景区化、农居景点化,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积极推进水电、光伏、地热等清洁能源集群开发,着力打造康藏清洁能源基地。
以开放巴塘为契机,激发内生动力
灵活用好招商引资、科学技术、对口援建三大平台,不断缩小与内地差距,助推经济跨越发展。瞄准产业发展目标,建立健全效益评估机制,精心策划包装招商引资项目,采取定向、定点、定人的招商办法,注重招大、招强、招新,引进一批实力强的企业,实现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优化招商环境,以硬件配套设施和优良环境为依托,做到服务更优质、配套更完善。突出科技引领,强化科技服务,广泛开展院县合作,积极争取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努力让巴塘成为科技人才实践基地和科研项目试验基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不断更新理念、借力发展,进一步发挥广东、团省委和双流的对口支援优势平台作用,着力强化安居、发展、智力、健康、素质帮扶。
以法治巴塘为保障,构建规范秩序
在全县上下树立规矩意识,切实狠抓政治生态、社会管理、防灾减灾三大建设,确保政治文明、社会稳定、安全生产。坚持法治思维,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制度,加大四风整治力度,扎牢制度笼子。严格落实中央治藏方略,不断完善社会治安卡点防控体系,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着力维护公平诚信规范的市场秩序,加力推进寺庙法宣教育,健全落实矛盾化解、重点稳控、依法处置、责任追究“四个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提升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