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四川粮食总产全国第五,马铃薯、油菜籽产量全国第一,生猪、水禽、兔、蜂群养殖规模全国第一,茶叶、蔬菜产量全国前三,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如何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四川农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四川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是省政协委员十分关心和关注的问题。
今年以来,委员们积极运用提案形式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履行职能、建言献策。这些提案和社情民意,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从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培育农业人才、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围绕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委员们建议,应大力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四川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为市场提供有乡土特色、能“打动”味蕾的农特产品。支持较大规模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出台政策扶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自主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综合执法和质量安全监测三大体系建设,将农资经营主体和农产品生产主体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实现监管全覆盖。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等,促进以农业优势资源为特色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丰富农业内涵,改善从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委员们还建议,政府应提供积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保证农民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如何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是重要方面。委员们建议,鼓励和支持工商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参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功能,向分散经营种植户推广新技术;改革重要农产品价格及收储制度,对不同品种和品质的粮食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千方百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延伸农业产业链,特别要注意吸引优秀冷链物流企业和人才的进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引导核心企业以预付农产品应付购款、转让应收账款、存货等方式向农户提供商业信用,或以责任捆绑等方式授信,将资金注入到农村合作组织和农户,缓解种植户融资难的问题。针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这一普遍难题,委员们建议,在贫困县农村宅基地流转、城乡挂钩指标省内自由交易等方面进行探索,不断提升农村土地开发效益。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委员们为此十分关注“谁来种地”“怎么精耕细作”等相关问题,他们建议,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提供现代化农业人才来破题。一方面,完善农业职业经理或农业经纪人岗位认证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服务主体的支持和培育,引导农学类院校根据区域农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充分发挥农学类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技能实用型技术人才的作用。同时,应为农村出身的贫困学生、优秀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平台,帮助其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委员们还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小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构建服务国际贸易、营销网络、跨境电商的物流支撑体系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促进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拓展农业供给多种功能献智出力。
实践故事
故事一
带领大家把“兔业”做大
□本报记者 陈婷 张庭铭
4月17日一大早,身着蓝色工装的唐忠华开车来到离家20公里外的种兔养殖场。正值种兔繁殖期,他每天都要来观察兔子进食等情况。
省政协委员、自贡天源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忠华是当地的养兔大户,但8年前他却是养猪的,并在2006年靠养猪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为什么放着已赚钱的猪不养,去养当时看似冷门的兔子?
“搞农业养殖,必须学会做‘加减法’。”唐忠华说,当时新闻报道说四川每年要吃掉3亿多只兔子、5亿多个兔头,而全省的兔子年产量仅1.5亿多只。“市场缺口那么大,肯定要做加法。”
正是看准了潜在的养兔市场,从2009年到2012年,唐忠华只用了3年时间,就使公司年销售额超过1.6亿元。“既然是做加法,为什么不能再加多一点呢?”2013年,唐忠华着手建立年屠宰量1000万只兔子的加工厂。他算了一笔账,一只活兔卖40元,经分割加工后价值就提升到120元左右,当年他的兔肉加工厂实现收入1.5亿元。
致富不忘乡亲。在唐忠华看来,只有带动当地群众一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规模经济。他在当地成立的养兔专业合作社目前已有200多户成员,每人每年增收6000-7000元。他在荣县设立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返乡大学生和退伍军人提供养殖技术培训。目前,基地已成功孵化24家创业企业,营业额达1亿多元。他还在公司专门为大学生腾出近30个就业岗位。“我要和大家一起把荣县种兔产业做大。”唐忠华对此充满信心。
故事二
田野上开创的新产业
□本报记者 陈婷
这几天蒋登帝忙得脚不沾地,“我们正在搞乡村旅游节,这可是农场营销的大好机会。”
今年36岁的蒋登帝是达州市政协委员、帝源家庭农场总经理。4年前他放弃在外打拼创下的基业,回到家乡达川区赵家镇。
赵家镇农民以种植柑橘和农作物为主。“传统农作方法只够温饱,只有向科技农业转型,才能实现农副产品更大价值。”蒋登帝决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2013年8月,帝源家庭农场成立。“我要打造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休闲观光园,让城里人把高品质农副产品当作礼品带回去。”蒋登帝从外地引进种养技术人才和餐饮营养师等,重金聘请国内外权威人士和专家帮助运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和“种植-管理-贮藏销售”新型农业产业发展链条。两年后,蒋登帝又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整合土地400多亩,积极探索蔬菜、草莓、葡萄种植扶贫模式,着力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出的农产品符合“当地老百姓记忆中的味道”。
以“众筹”方式吸引优秀青年回乡参与农业发展,是蒋登帝又一“农”字号创新方式。他建立乡土人才示范园,带动村民集中学习专业种植技术,培养了彭中菊、邓传绳等一批新型农民。他还计划提升种植标准,完善产品溯源体系,组建一支专业销售队伍,带领村民试行稻田养鱼、香椿鸡、葡萄林下养殖等原生态种养产业。
建言点击
建议实施绿色农业认证制度
□徐晓康(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秘书长)
目前,市场上宣称的“绿色”“无公害”或“有机”农产品,多数没有经过认证、没有标注正确的认证标志或违规使用认证标志,导致绿色农产品市场混乱、消费者不认可。
建议尽快完善有关绿色、有机农产品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建立权威的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和制度。通过法规或强制标准规定农产品的安全指标,种子、农药及产品标识;建立农业生产从育种、栽培、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上市销售全过程的操作规范,并免费提供标准化培训;建立推行产品质量安全和管理体系认证,严格规范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监督机制;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每个独立包装的产品应有二维码,并准确追踪生产日期、产地、厂商、经销商等信息。重点做好农产品的售前检验,进入集中卖场销售前应开展不定期不定批次抽检。
应允许农民用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
□周伦斌(省政协委员、乐山市副市长)
农村金融主要存在金融服务体系单一、金融机构匮乏、融资渠道较窄、政策性金融支农面临两难、农业保险涉及产业不全面等问题,必须通过创新来解决。
首先推广农村资金互助,在现有的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基础上,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继续推广组建跨产业、跨区域的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同时加强监管。其次扩大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范围,以现有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为基础,把范围拓展到农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相关农村产权,切实让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再次,制定符合农村信贷资金供求特点的利率管理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支农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此外要建立农业保险基金,加大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并对农民、农村企业所交保费以及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亏损提供适当财政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