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对壤塘县岗木达寨进行风貌改造。
绵阳援建的红原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2012年7月起,绵阳市对口援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和壤塘县。绵阳在最短时间内编制方案、调兵遣将,先后选派220多名援藏干部,他们肩负绵阳人民的重托,踏上雪域高原的广袤土地。
5年来,绵阳市将援藏工作与全市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形成了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医疗、科技等全方位、立体式援藏工作格局,一批强产业、惠民生的项目在藏区拔地而起,“绵阳情结”在藏区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工作有关部署要求,紧扣受援地实际,以超常付出和超常努力,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帮助受援地区抓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坚决完成好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藏区彝区脱贫奔康、长治久安作出‘绵阳贡献’。”绵阳市委主要领导表示。
如今,在红原县和壤塘县,随处可见与绵阳有关的元素。医院、饮水工程、县城风貌改造、暖棚、牧道等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给当地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完善城市配套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提升
绵阳财力并不宽裕,但在援藏工作上,绵阳态度坚决。绵阳把红原和壤塘当作绵阳9个县(市)区之外的“特别县”,每年挤出5000余万元,专项用于红原和壤塘对口援建工作。
援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打基础,更要利长远。对于每一个援建项目,绵阳援建干部都真诚地和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沟通。如何破解援藏工作的“急”与“难”?“藏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就是我们援建工作的着力点。”绵阳援建红原指挥部指挥长席斌说。
红原县城地处牧区,地下水锰、铁和大肠杆菌超标。壤塘县城也存在水源水量不稳,群众季节性饮水困难的问题。绵阳投入援建资金1400万元,从距离红原县城30多公里外的阿拉基雪山引水入县城,保障了县城居民和旅游业发展用水需要;投入资金2400万元,从距壤塘县城10多公里外的山里引水,新建供水工程,并对老水厂维修改造,让县城5000余名群众用上了洁净畅通的自来水。
过去,红原县取暖主要靠单家独户烧煤。这种模式既不经济,也不环保。绵阳援建了红原县供暖厂,变分散供热为集中供热,减少了冬季烧煤对县城空气的污染。为改善红原县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绵阳投入资金1350万元,实施了县城亮化和美化工程、安曲航空港风貌打造、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及标识标牌安装,还修建了一批旅游公厕。
以前,壤塘县城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只能在一个陈旧的露天球场举行。绵阳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对球场进行藏式风貌改造。如今,这里变成了一个集避险、休闲于一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能够容纳3000多群众参加活动。
完善医疗基础设施
群众就医条件大改善
在高原地区,冠心病、白内障、呼吸道等疾病易发多发。许多群众患重病后,往往得颠簸几个小时往州里甚至成都跑,群众就医负担重。
红原县人民医院建于1968年,设施设备落后,仅能做阑尾和剖腹产等简单手术。绵阳投入1900余万元,新建了拥有200张床位的住院楼;又投入500万元,新建了发电房、消毒、高压氧仓和食堂等功能用房;还投资400余万元,对红原藏医院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
壤塘县包虫病和大骨节病多发,而县疾控中心设施设备难以满足疾控工作需要。绵阳配套投入100万元,新建了县疾控中心。现在,疾控中心人员和设备都增加了,全县疾病防控能力大大增强。
绵阳援建医生通过“互联网+医疗”等现代化手段,积极开展远程诊断,通过网络延伸“手术刀”,手把手培训当地医护人员,让牧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绵阳的优质医疗服务。如今,红原和壤塘的医院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绵阳医院”。许多牧民来到医院看病,首先要找“绵阳医生”。
近期,绵阳还将对红原和壤塘分别投资360万元、400万元,支持助残康复及相关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完善残疾人康复中心硬件设施、康复设备器材配置,不断改善当地医疗卫生环境。
修建暖棚和牧道
牧民生产生活更方便
“现在有了这个暖棚,再也不用担心下大雪时牦牛被冻着了。”在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牧民旦真赶着90余头牦牛在暖棚外悠闲地晒太阳。在牧民定居点他家旁,是绵阳援建的2座暖棚,每个暖棚都配套有储草室。在下哈拉玛村,绵阳援建的牧道将公路与远处的牧民定居点连了起来,极大地方便了牧民生产生活。
在壤塘县后里乡中大石沟村,沿着绵阳援建的8公里多长牧道,海拔从3200多米上升到4200多米。车到山顶,成片的牧场映入眼帘。“以前,群众上山顶放牧,要走一天时间。现在半个小时就上去了。”
红原县和壤塘县均属高寒牧区县。每年冬春季节,高原雪灾频繁,经常造成体弱、老幼的牦牛死亡,牧民经济损失很大。
如今,绵阳在红原县新建牧道95公里、维修75公里,新建暖棚1000个;在壤塘县新建牧道300余公里,新建暖棚441个。牧道建成后,基本解决了群众奶制品外销、草原防火、就医、就学、行路等难题。暖棚建好后,牦牛冬春季死亡率由20%以上降低至2%以下,牧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600元以上。
未来5年,绵阳还将在暖棚及牧道援建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夯实藏区持续发展基础。
阳光洒落在壤塘县吾依乡一排排崭新的新房屋顶上。当地特困户刚真正在收拾院子。走进修葺一新的房屋,客厅、卧室等一应俱全。“如果不是绵阳的帮助,我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哦。”刚真言语间透露着感激。
为改善牧区特困户居住环境,绵阳对符合条件的藏族群众每户补助7万元进行住房改造。截至目前,已帮助红原和壤塘500余户特困户搬进了温暖的新房。
绵阳市援建壤塘指挥部指挥长李大勇说,暖棚、牧道和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