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甘孜州>>炉霍县

发布时间:05-24

飞地产业园,做实炉霍贫困村增收账

 5月4日,太阳高照,炉霍县斯木乡吉绒村温度达到23摄氏度。村民达瓦和其他几位村民顾不得揩去脸上汗水,忙着拉线、打桩、搭架、铺薄膜。他们要赶在5月底以前,搭建好100个蔬菜温控大棚。

“有这100个大棚,今年全县48个脱贫村增加收入会有保障。”现场指挥搭棚的县农办主任龚建勇称。

2016年,炉霍县包括吉绒村在内有20个贫困村要“摘帽”。为了让村集体和脱贫村民有稳定增收,去年,该县在所有贫困村建立起合作社,在合作社带动下,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分别培育黑木耳种植、牦牛养殖等产业。“但年终一核算,亏损的合作社占大多数,盈利的合作社不到3个。”龚建勇说。

“村民文化程度低,搞现代种养殖缺乏技术,大部分高寒牧区发展产业基础条件很差。”龚建勇说,与合作社普遍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在县委、县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扶贫飞地产业园,反而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炉霍县飞地产业园是如何建设和运营的呢?

龚建勇介绍,2014年,炉霍县引进来自山东寿光的蔬菜种植企业,该企业看中斯木乡吉绒村一年2630小时的充足日照、巨大昼夜温差和鲜水河边开阔的土地,决定在当地用温控大棚大规模种植蔬菜,并注册成立炉霍县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通过2014年和2015年尝试,吉绒村蔬菜种植大获成功。2016年,该县20个脱贫村以每个村两个大棚的规模共同在吉绒村建立扶贫飞地产业园区。“一年运作下来,飞地产业园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龚建勇介绍,大棚建设资金由县上财政支农资金支付,一个大棚30万元,其形成的资产以股权再量化到户,普通群众一户1股,贫困群众一户2股,年终按股分红。

该县鲜水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向农民流转土地、租赁温控大棚、雇佣劳动力进行蔬菜种植、储运、销售,每年给贫困村交纳租金并分红。

最早参与扶贫飞地产业园建设的吉绒村村民已经尝到甜头。达瓦介绍,去年,他家流转土地6亩,收入3000元;在园区打工,一年共收入12000元;因股分红1600元。“我家4口人一年就实现脱贫。”

以龙头企业带动的扶贫飞地产业园既带动了脱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解决了脱贫村村民收益问题。县委书记伍强认为,这种模式集合了土地优势、自然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算是一种共享经济,所以效率很高。他说:“本地群众通过入股、打工、交易等方式参与,在开阔眼界中逐步学习到技术,以后可以以村为单位尝试自己种植、运输和闯市场,这种以时间换技术的方法可以逐步激发起群众内生动力。”

今年,炉霍县48个贫困村要“摘帽”,100个蔬菜大棚正在加紧建设中。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