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发布时间:06-06

甘把藏乡当故乡 绵藏情谊愈绵长

“来藏区为什么,在藏区干什么,离开藏区留下什么”,这是每一名绵阳援藏干部的心头“三问”。在这场跨越数百公里的援建中,三批共220余名援藏干部告别亲人,背起行囊,奔赴红原县和壤塘县。

5年来,绵阳市对红原县和壤塘县共投入对口援建资金2.2亿元,用于37个民生项目。一个个精心规划的援建项目,为红原县和壤塘县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把藏区当作故乡

5年来,绵阳援藏干部把藏区当作故乡,把藏区群众视为亲人。

只要藏区需要什么,绵阳各单位就全力支持,让绵阳的援藏工作稳步推进。今年3月20日,绵阳市卫计委抽调20多名医务人员,从海拔400多米的绵阳,奔赴海拔3000多米的红原县和壤塘县开展对口支援麻风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受援地的事情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是带着感恩之心来的。”亲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对于对口援藏工作,绵阳援建红原工作队领队席斌感触很深。

在红原县,绵阳援建者针对脱贫攻坚、产业帮扶、旅游发展、城市建设、文明创建、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广泛调研,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面对工作和生活上的挑战,没有一名绵阳援建者退缩。

为了缓解高寒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援建干部减少了打球、跑步等剧烈运动。每年10月底,自来水管被冻住了,援藏干部就提井水洗衣服。冬天厕所无法使用,援藏干部就去外面用旱厕。

对于自己的小家庭,援建队员们也有许多亏欠:李军,在父亲病危去世前都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张华,在新婚第二天就到了藏区;龚剑雄,已是二次入藏;刘巍,孩子刚满月就离开妻儿;龙桂林,妻子临产依然回到援藏一线……

帮助藏区群众圆梦

2001年,为了支援藏区建设,绵阳老师王韬毅然报名,成了援藏队伍的一员。2007年8月,王韬说服妻子和他一起,再次入藏。2014年3月,王韬、李梅夫妇正式调入红原,他们打算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红原的教育事业。

在壤塘县城关小学,“绵阳班”已成为一张名片。在绵阳支教老师龚仙彦的精心呵护下,“绵阳班”孩子学习成绩在全州名列前茅,当地家长也以孩子能进入“绵阳班”为荣。然而,龚仙彦心里有个终身遗憾,在女儿高考冲刺阶段,他无法陪在女儿身边。去年第二轮援藏结束后,龚仙彦老师放不下这群可爱的孩子,选择继续留在壤塘。

绵阳农业学校的老师王兴在高原农业科技推广上找到了“感觉”。去年9月,第二轮援藏结束后,他毅然申请调到壤塘,他说:“高原是适合我生长的土地。”

绵阳援藏医务人员赵利娟现在是红原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每当看到藏族群众病愈出院那发自内心的感谢,赵利娟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他们太渴望我们留下了”。

绵阳援建壤塘医生方远洪在下乡义诊时,听说一位藏族大妈病了很久但不愿下山看病,方远洪放心不下,翻山越岭上门问诊。

绵阳援建者基本上听不懂藏语,但有一个藏语他们无比熟悉,那就是“卡着(谢谢)”。

把民生工程做好

对口援建工作,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绵阳市委党校派出优质师资,义务帮助红原县举办主体班,免费邀请红原干部参加培训;绵阳市妇联结合受援地实际,帮助开展家风家教、婚恋道德培训;绵阳市教体局伸出“橄榄枝”,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红原和壤塘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到绵阳市名优高中就读,并建立优质资源远程教育平台,让两地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绵阳的优质教育资源;绵阳还邀请红原和壤塘的青少年走出大山,走进绵阳科技城,开阔视野。在援建工作队的协调下,两地多个党政部门、医院、学校前往绵阳市县对口部门学习取经、沟通交流、签订合作协议。去年12月,在援建干部的协调下,绵阳15所优质中小学与壤塘县15所学校结成了对子。

绵阳与阿坝州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先后组织长虹、九洲等20余家绵阳大中型企业赴受援地开展现场招聘活动。近2年通过组织用工专场招聘会、就业扶贫招聘会等,提供就业岗位2300余个,接受就业咨询5000余人次,达成就业意向近800人。

绵阳第三批援藏队员走进红原当天,当地领导一直等到晚上八点过迎候队员们的到来。壤塘把当地最好的干部周转房让给了援建队员。军人出身的援藏队员苟清平说:“人家把我当亲人,我要把壤塘当家乡!”

帮助藏区培养教师医生

如何通过对口援藏,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这是绵阳援建干部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派进去、请出来、结对子”等方式,绵阳加大对当地教师、医护人员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投入各类人才培训资金800余万元,累计为红原、壤塘两地培训各类干部、专技人员1万多人次,为受援地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绵阳教师培训团对两地骨干老师和校长进行了培训,选派了大批当地老师到绵阳进行跟班学习。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中医药高专等在绵高校根据需求,面向两地学生开展定点定单培训。

红原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马勇在绵阳中心医院实习期间,绵阳的医生手把手地教,让他全面掌握了CT诊断技术。红原县住建局副局长杨彬在绵阳挂职后,系统地学习了绵阳城市规划和市政建设经验,并把所学经验用在红原县城风貌改造中。

在壤塘县教育局局长侯治刚的手机上,存着一大堆绵阳名校校长和老师的电话,“这都是我去绵阳交流学习时认识的,绵阳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我影响很大。”侯治刚说,5年前,壤塘在校中小学生只有1700余名,而现在增加到5000余名。


瞄准脱贫奔康,绵阳援建干部正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战斗,努力确保到2018年,红原县13个贫困村1420户497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到2019年,壤塘县44个贫困村2146户8714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