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牧场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让过惯了“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理塘县卡灰村牧民走上高原现代家庭牧场路,并于去年年底,实现了整村脱贫
游客在霍曲吉祥牧场游玩。本网资料库 图
■理塘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强平
近日,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霍曲吉祥牧场3名牧民正忙着灌溉新种的草,因为随着高原的旅游季即将来临,茂盛的草可以让游客体验骑马驰骋草原的感觉,到了冬春季还是集体牧场牦牛越温的饲草。
牧场变景点、村里面打工、奶产品销往北京等高端市场,这是过惯了“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卡灰牧民过去想都不想的事情。通过牧旅联姻,探索走专业合作社路子,高原现代家庭牧场在美丽的卡灰草地上“开”出了幸福花。
318国道线横贯东西、217省道线连通南北,卡灰村就处在这个交汇点上。卡灰村共有157户、111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户175人,属高寒牧区。牧场周边虽然拥有天然草原33.5万余亩,但基本还是沿袭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
“2016年要脱贫,只有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发挥草场作用,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依靠产业扶贫来实现。”村支部书记阿兵说,在县政府搭建基建载体基础上,村里召开村民大会,以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村民自筹的方式,村上出资250万元组建成立了理塘县霍曲吉祥牧场专业合作社。把牧场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集畜牧业、藏区特色餐饮、游牧生产生活体验、特色产品营销、观光摄影、婚礼承办、休闲娱乐等一体的霍曲吉祥牧场。
来自浙江的王先生一家人在霍曲吉祥牧场玩得不亦乐乎:遛马、放牦牛、挤牛奶、原始的游牧生产生活用具展示,喝酥油茶、吃特色藏餐、晚上就住在草原“别墅”。这种休闲观光旅游、牧场风情体验的接待就让村里有5.5万元纯收益。特色餐饮区招商引资承包给企业后,每年承包费有22万元。贫困户曲她拉姆在公司的特色餐饮区打工,从5月份工作到10月份,每月有2500元工资,半年可以挣15000元贴补家用。像她一样,该村有8名贫困人员在公司从事服务、加工、管理等。
为转变靠天养畜传统生产方式,卡灰村在县扶贫资金100万元基础上,自筹资金26万元,养殖牦牛300头,绵羊100只建立现代生态集体牧场,以贫困户为主体,成立专业合作社,37户贫困户以户为单位信贷1万元入股集体牧场。选择有经验、有能力的四户牧户(其中两户为贫困户)进行管理,设立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每年按照养殖情况给予工资报酬,同时建立优质牧草改良1000亩,以“公司+合作社+牧户”的模式与理塘蓝逸公司合作,签订奶产品收购协议,有效解决了集体牧场奶产品的销路问题。贫困户降央曲珍、亚科在2016年管理集体牧场中,每人有2.5万元收入。
卡灰村集体经济由玛咖种植土地流转、集体牧场和霍曲吉祥牧场三部分组成。2016年玛咖种植土地流转获得收益40万元,集体牧场获得收益50万元,霍曲吉祥牧场获得收益40万元,共计130万元。收益分配中贫困户优先股份分红收入为户均8844.5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214190元,全体经济组织成员户均收益4831.59元。村里最贫困的村民洛登说:“2016年霍曲吉祥牧场以及集体牧场等收益,我们家就有4800元分红,加上各项惠民资金,收入达到了脱贫标准,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受益。”像他一样,全村37户都脱了贫。2016年年底,卡灰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过去,卡灰村无班子成员、管理混乱、违法乱纪事件频发,是一个典型的“问题”村。在加强“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宣传教育的同时,通过多方努力,充分协商调解,彻底解决村内遗留几年的个人矛盾及家族矛盾,使该村的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净化,社会氛围得到改观。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以成为村里的规范行为,争当“五好文明”家庭已成为一种风尚,村民互学互比、邻里团结互助已成为自觉行动。
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民生配套工程都比较齐全。为解决村民及旅游者看病难,2016年7月,“同心·共铸中国心”健康学院甘孜分院318诊室建在了霍曲吉祥牧场。牧民嘎绒尼玛说:“以后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再也不用跑县城了。”318诊室开办以后,不但方便了每年2万余骑游爱好者,还给附近2000多牧民看病带来便利。
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曾经的“后进村”变成了“后劲村”、“先进村”。用村民泽仁公布的话说:“以前生活在这个村是一种痛苦,现在生活在这个村让我感觉到被一种实实在在的幸福包围着,心里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