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新闻>>头条推荐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发布时间:10-16

奋进在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壮丽征程上——向总书记报告·治蜀兴川篇

成渝高铁动车组在天府大地疾驰。 本报记者何海洋摄


  □本报记者 范英 张宏平 胡彦殊 梁现瑞 王小玲 张立东

  金秋十月,北京展览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火热进行。

  11个展区,上万张照片,共和国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这里浓缩为壮美图景,见证着实现中国梦征程上璀璨夺目的历史篇章。

  40多个展品,40多个四川元素,“中国画卷”中的“四川画卷”,别样精彩。

  远在2000公里外,得知自家的新村建设照片在北京展出,四川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钱库村村民乐开了花,村支书张尚文说:“乡亲们都过上了好日子,生活越来越精彩!”

  寥寥数语胜千言——四川故事的背后,是中国故事;四川力量的背后,是中国力量;精彩四川的背后,是辉煌中国。

  时空的穿越如此耐人寻味。距离北京展览馆东南方向10公里,国家博物馆。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愿景——“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沿着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沿着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征程,五年来,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揽治蜀兴川全局,四川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走过了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在这极不平凡的五年中,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一直把四川放在全国大局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之后多次听取省委工作汇报,对四川经济发展、全面创新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脱贫攻坚、灾后重建、藏区工作、党的建设和班子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今年3月总书记亲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亲切看望代表、与代表共商国是,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治蜀兴川事业砥砺前行,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锦绣画卷徐徐展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

  五年砥砺奋进拼搏实干,四川在把牢方向中坚定必胜信念,在攻坚克难中取得巨大成就,在开拓进取中谱写发展新篇,中国梦四川篇章翻开精彩一页

  在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美丽新村村口,有一块感恩石静静挺立,石上镌刻的五个大字分外鲜艳:

  “永远跟党走”!这是一种昭示,更是一种方向。五年治蜀兴川的路上,这样的心声不仅发自地震灾区,更升腾为四川各族各界干部群众的深切共鸣。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举旗帜、明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启领航中国的新征程。

  时代大潮滚滚向前,治蜀兴川如何开新局?

  首要在知大势、明方向,下好先手棋——

  “方向问题,始终是决定治蜀兴川事业成败的根本所在。”省委书记王东明深刻指出。

  一路走来,省委始终坚定如一: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就是四川的方向,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就是四川的方向,9100万蜀中儿女的期待就是四川的方向。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年来,省委始终锁定这一全省工作主题,一张蓝图绘到底,矢志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这是时代的主旋律,这是治蜀兴川的大方向。

  五年来,省委全会对标中央要求,及时出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和灾区重建发展、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全面创新改革、绿色发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决定》。遵循治国理政的大逻辑,构建治蜀兴川的大格局。

  “从政治角度看,四川这五年最大的成就,就是具有超强的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观察者这样评价。

  重点在明方位、知使命,打好主动仗——

  当世界习惯感知“风从东方来”,当经济新常态重新划定发展的大逻辑,西部重镇四川站上“风口”。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四川是西部地区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希望四川“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发展,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天府新区,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头顶六项“国家级”头衔,以四川万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过全省百分之六的经济总量,昂首成为国家战略与四川使命的一个交汇点。

  不独天府新区。五年来,一大批国家重大战略在四川交汇叠加。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个个“试验田”喜获丰收,一大批“四川智慧”“四川方案”“四川行动”成果在全国推广。

  芦山地震重建,中央交给四川重大任务——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使命之下,这一探索为全国乃至世界有效推进巨灾治理提供了成功范本,有力彰显了四川作为。

  走在前列,才能登高望远;更高起点,方有更大作为。五年来,省委立足四川、对标全国、勇挑重任,在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担当四川使命,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展现四川作为。

  关键在明重点、破难点,打赢攻坚战——

  宏观经济下行,强烈地震突袭,藏区任务繁重,脱贫攻坚更具特殊性艰巨性,干部队伍中腐败问题集中暴露……前行路上,一道道难题都是硬骨头,一对对矛盾都是必答题。全国性的挑战,四川都有;其他地方没有的困难,四川也有。

  如何破?集中力量打硬仗、打攻坚战!

  从转型发展到灾后重建,从脱贫攻坚到重塑政治生态,省委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一路闯关夺隘: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灾区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四川藏区静悄悄地发生根本性历史性变化,全省政治生态发生可喜变化……

  怎么立?抓住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难事,夯基筑台。

  从对标中央上“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川一一对应,以省委全会《决定》的形式加以贯彻。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一步一步抓落实、谋创新,有力推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发展。

  从战略目标上“立”。多点多极支撑、“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三大发展战略”顺势而出,直指四川最突出、最棘手、最需要解决的矛盾。“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两个跨越”奋斗目标凝聚全省上下共识。

  从特殊任务上“立”。在四川,有两个概念广为人知,一个是“头等大事”,一个是“一号工程”,分别对应脱贫攻坚、全面创新改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两件大事。省委坚定看齐,全力推进。几年下来,脱贫攻坚首战告捷,一些做法为全国带了好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声夺人,全国首批推广的17条经验,四川贡献了8条。

  日积跬步,终至千里。四川实践生动扎实,四川答卷精彩纷呈。

  9%——这是四川五年经济平均增速,高于全国两个百分点,对“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作出了生动注解。

  五年来,四川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3.26万亿元,在全国排位跃升至第六位;五大经济区发展强劲,多点多极竞相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产业结构、动力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之变,带来四川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全省上下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有人问,在多重特殊矛盾和重大考验交织的情况下,四川这份靓丽的成绩单是怎么来的?

  一个醒目的关键词是:定力!是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定力,更是坚定不移、无以撼动的政治定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五年来的实践昭示一个真理——四川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

日新月异的成都高新区产业园区。 (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

  小康,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安定美好生活的恒久守望。作为后发地区的四川,牢记总书记重托,将改变群众生产生活面貌与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统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努力探索后发地区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路

  吉伍尔洛来了,她是第一个嫁进昭觉县“悬崖村”的大学生媳妇,成为这里的第一名幼教老师。

  1万多名第一书记来了,他们走进1万多个贫困村,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为改变贫困户生活尽心竭力。

  广东浙江等兄弟省市派人来了,在东西扶贫协作机制下,带来一大批民生帮扶、人才培训、教育提升、产业扶持、就业创业、生态保护项目。

  世界500强也来了,最近的代表是美国美敦力公司,这家全球最大医疗器械公司几天前奠基它在四川投资的第三个项目,要用全世界最先进的产品解决中国西部最基层群众最棘手的就医问题。

  到西部去、到农村去、到偏远山区去,带来人、带来资金、带来技术,或是政府推动、或是市场带动、或是情感驱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和重新聚集,改变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影响着四川现代化进程,也预示着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小康梦想正加快照进现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的建设持续推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明确,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

  2013年5月召开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工作主题,确立“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奋斗目标。这是四川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一场全面小康决战决胜的总体战由此打响,如何统筹配置各类资源,分好蛋糕的同时做大蛋糕,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能力。

  全面小康,核心要义在富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深入人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成为四川全面小康实践的总要求。

  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各种资源持续向民生倾斜,民生支出一直保持在财政支出的65%左右——

  劳有所得,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7%、11.5%。

  住有所居,四川在全国率先实施“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一年开建百万套保障房,力度史无前例。

  老有所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的同时,城乡养老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自由转移。

  病有所医,完善全覆盖的乡村卫生服务体系,确保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卫生院、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

  学有所教,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三免一补”,从幼儿园到博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朴素的话,被四川各级领导干部常挂在嘴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重视总量更重视人均,重视平均数更重视大多数,这决定了民生资源的倾斜方向。

  四川是全国6个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2年底,四川贫困群众750万人,逼近全国贫困人口1/13。四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逾7成,88个贫困县几近全省县市区总数的一半。

  四川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提出要求,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下一番“绣花”功夫。

  以精准为标尺,四川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聚焦“四大片区”和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驻村帮扶机制,打出组合拳。坚持以上率下,省领导和各级干部带队开展多轮全覆盖调研督导,扎实推进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就业增收、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金融扶贫等,创新设立“四项基金”,广泛开展“四好村”创建,有效推进省内外对口帮扶。

  2016年,全省脱贫攻坚首战告捷——5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退出、108万贫困人口脱贫,被评为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份之一。全省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1.5%下降到4.3%,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高标准高要求的全面小康,必须依靠高质量的发展。分好蛋糕的同时,必须做大蛋糕。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也必须是新的发展动能生成的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对多项重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四川而言,发展更是必须紧紧抓住、一刻也不能放松的中心任务。这既是省委的鲜明导向,也是立足实际的战略选择。

  这几年,特殊冲击一波接一波,发展难度一年紧一年。四川始终保持专注发展定力,毫不动摇地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始终坚持“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四川将调存量和扩增量并举。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以来关停小煤矿753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提前完成国家任务;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积极培育高端现代产业,集中培育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现代金融、旅游、石墨烯等一批重点产业。201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始终坚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城乡共同繁荣,四川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成都平原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2万亿元,川南、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天府新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过千亿的市州达15个,较2012年增加8个,过百亿县(市、区)达112个,较2012年增加38个,多点多极发展进入整体跃升期。四大城市群建设、百镇建设行动成效明显,百万人口大城市达到5个,较2012年新增4个,平均每年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00万人以上,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新型城乡关系初步形成,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始终坚持将自身发展放在国家大局中谋划推动,四川积极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一方面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更大程度分享产业链创新链上的高阶价值,一方面吸引来自全世界的高端企业和优秀人才汇聚四川。随着发展格局越来越大,四川的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

  从世界来看,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迈向最大规模的小康社会,中国奇迹世所未见,其理论与实践贡献将启迪未来。

  从中国来看,四川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焕然一新的过程,与四川经济发展动力脱胎换骨的过程,统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正在探索后发地区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

  在无缝对接中对标,在以点带面中对路,在狠抓落实中对位,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之乡纵深推进

  10月12日,广汉种粮大户黄明水迎来了渴望已久的好消息:省委正式印发文件,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财政、信贷等政策。

  在中国农村农业发展历史上,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从中央文件出台到省委贯彻实施,不仅给黄明水吃下“定心丸”,更将推动农业“二次腾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如何用好这“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

  对标才能行正,看齐才好扬帆。三年多来,无论内外部形势如何变化,四川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手段。

  对标亦是对表。总书记有部署要求,四川就有实际行动。

  对表重在早。2014年2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仅仅三个月后,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通过《决定》,开启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对表重在快。三年多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 24次会议和数十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出台了370多个改革文件,平均每个月超过8个。

  对表重在准。四川坚持把对接中央专项改革方案作为谋划和推进改革的前提基础、基本方法、规定动作,建立专人对接“盯跟”机制。

  截至目前,中央2016年底前正式印发文件的、需要地方对接的改革方案,四川已全部对接,严丝合缝。

  对标必须对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方基层是改革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三年多来,四川大胆创新,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以点带面——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切入?2014年,四川率先推出高速公路等六大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随后,《关于推进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改革专项方案(试行)》等系列配套方案陆续出台,引领国企改革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进。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中央赋予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重要的任务。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抓好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四川大胆探索,改革从易到难,由外围向核心领域挺进。今年,全国首个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在四川推出,服务企业1300多家。比平台更重要的是机制。由表及里,四川探索通过股权合作,构建起紧密的组织形式和成果分享机制。在此机制推动下,四川省商用无人机产业联盟催生出一款全新的无人机产品——灵龙。

  从点到面——2014年初,四川先期选择成都市温江区等地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取得经验后,如今,这一改革已经在全省逐步推开。

  更进一步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四川依托成德绵,却不止步于成德绵,将试验范围拓展到天府新区和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及整个四川,形成“3+2+N”的试验布局。

  连点成面——截至目前,中央和国家部委在川部署了148项改革试点,四川自身部署了75项改革试点,这些试点涵盖经济、社会、文化、党建等方方面面。数以百计的改革试点,看似相互没有紧密关联,但随着试点数量的累积、试点领域的扩展、试点效应的发挥,正逐步构成四川改革的全景图。

  路径上以点带面,空间上从点到面,格局上连点成面,一幅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弘画卷清晰呈现。

  对标重在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格外重视抓落实:“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如何抓落实?早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王东明就提出推动改革部署落实“知行合一”的问题,要求“一手抓改革方案制定、一手抓改革任务落实”。

  从一开始,省委就从全局着眼,构建起“1+9”的改革工作组织体系,即1个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9个分别负责国企、科技等不同领域改革的专项小组。

  与此同时,一种“省委深改组统筹决策、专项小组分块抓总、牵头部门组织实施、参与部门各尽其责、改革办协调督促”的改革工作总体格局逐步成型。

  在抓任务分解中求落实。今年初,省委深改组在全国率先采用“清单制+责任制”,同时启动建立全面深化改革“清单制+责任制”信息化平台,在省委改革办设立运行中心,通过党政内网连接专项小组、省直部门和市州,形成全省改革工作一张网、一盘棋。

  同样是在今年,在省委书记的推动下,四川建立起“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省领导直接抓专项改革方案落实”制度,省委书记、省长分别带头负责5个专项改革方案。

  在抓督察中求落实。从一开始,四川就将督察作为推动改革落实的一项重要制度来抓。今年起,督察的频率提升为每月一次。

  在抓考核中求落实。2014年起,省委改革重点任务调研评估结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从今年开始,再次提高改革落实的考核比重。

  在强化激励中抓落实。2016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意见(试行)》,建立容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全面深化改革的对象是体制机制,如何防止全面深化改革本身成为一股风?四川的做法是制度化,从责任制、清单制到督查制、考核制,全面深化改革从头到尾,被“嵌”入体制机制的“齿轮”,推进不停步,落实不懈怠。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破解“中梗阻”,打通“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狠抓落实的过程中,改革从抽象的文件变成可感可知的变化,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增进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活跃度。

  人民作证——得益于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黄明水家的种植面积从五年前的60多亩飙升至千亩。获得感体现为腰包的充实感。

  受益于行政审批权下放新政,攀枝花力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当地就能办到建筑施工证,从交资料到拿证,不到10个工作日,而在改革之前,他们至少要跑两个月。获得感体现为办事的便捷感。

  受益于贫困患者“先诊疗后结算”改革,广安市广安区农民蒋华建不仅住院不用先交钱,最后出院时,在“新农合”、大病保险、大病救助等多个医保救助政策的合力资助下,几乎没花钱。获得感体现为就医的实惠感。

  数据说话——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市场主体突破450万户,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超过46万户。

  伴随着全面创新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省科技创新成果呈现井喷式增长,近两年新申请专利逾14万件,居全国第7位。

  受益于国企改革,今年前三季度,四川24户省属企业实现利润79.3亿元,同比增加23.33%。

  蜀中大地,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闯关夺隘动力澎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习近平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四川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总体形成,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不断夯实

  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着眼于“长期执政、长治久安”的历史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依法治国”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时代浪潮中,关键节点上,面临多重矛盾和重大考验。对四川来说,加强法治建设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省委清醒认识到,要想做好治蜀兴川这份大业,就要务好法治这个根本,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

  从科学立法到严格执法,从公正司法到全民守法,法治发力于四川改革发展稳定的各方面全过程——

  全省21个市州全部行使地方立法权,制定了一批契合地方需要和特色的法规。

  全面实施“二十证合一”,企业只需提交一次材料、在一个窗口、往返一次就可完成办理营业执照。

  “立案审查”改为“立案登记”,法院大门豁然大开,当事人求告无门的“立案难”成为历史。

  中江县富兴镇富强村在全省率先制定“新版”村规民约,大事小事有规可循,矛盾纠纷少了,发展环境好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把依法治省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切实把治蜀兴川各项事业纳入法治化轨道,持续强力推进中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四川落地生根。

  法治四川建设“立柱架梁”“落地生根”的过程,浓缩在“主动”和“主导”两个关键词中。

  主动作为。2013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依法治省《纲要》,2014年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作出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决定》,2015年出台依法治省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估办法,2016年出台法治服务中心大局、保障脱贫攻坚、提升立法质效、强化第一责任人职责等文件。这些“四梁八柱”,有力支撑依法治省始终在正确轨道上行稳致远。

  主导推进。构建形成了党委统筹揽总、部门各司其职、决策与执行一体的推进格局,在纵横联动中最大限度整合资源,破解“小马拉大车”困局,确保依法治省工作落地生根。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总书记的要求为四川指明主攻方向。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从“厉”字破题,以问题为导向,四川着眼普遍与根本、直击重点难点、破解顽瘴痼疾,回应社会关注和群众期盼。

  “厉”是将权力运行纳入法治化轨道的自我革命。权力做“减法”、服务做“加法”、发展做“乘法”,四川成为全国保留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四川法治政府建设换挡加速,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明显提升。

  “厉”是对公平正义生命线的严防死守。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司法公正,通过立案登记、网上诉讼、失信惩戒等举措,解决“六难三案”问题,公平正义逐步变成群众可见可感的“公共产品”。

  “厉”是守住安全稳定底线的根本之举。通过开展积案清理、重点领域矛盾纠纷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坚决纠正“无理取闹”“法不责众”等社会乱象,藏区依法治理和彝区禁毒防艾全面深入推进,四川藏区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变化。

  规则之治、程序之治、良法善治,有机统一,同向发力。几年来,法治权威在蜀中大地全面树立,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满意度从2013年的80%上升到2016年的90%,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下降11.4%,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0%以上,全省呈现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法治的根基在全民守法。从世界看中国,在这个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如何做到人人尊法、守法、用法,是世界法治史上独一无二的课题。

  从中国看四川,西南腹地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悄然进行着一场“思想革命”,创新突破的鲜活实践,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着四川探索。

  自2013年起,会前学法、法治档案、年度述法逐渐成为四川各级党政干部的“必修课”,至今已开展12万余场次会前学法,着力提升“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

  在资阳市乐至县孔雀乡,有问题就找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成为村民的习惯。通过创新开展“法律七进”,四川已培育这样的“土专家”48万人,影响着“广大多数”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习惯。

  几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抓住关键少数”和“基础在基层、重点在基层”的要求,四川依法治省抓“两头”形成鲜明特色。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落实的意见》并逗硬考核。与此同时,在基层统筹开展九大示范创建,以村规民约为重点建立起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制,以“法律七进”推动法治“灌输”,以法治文化建设推动法治“浸润”,以法治好用、法治管用推动法治“通行”,推动树立法治意识、养成法治习惯、形成法治信仰。“有法可以走遍天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

  法治的最终指向,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业向前发展。几年来,四川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立改废释地方法规规章100多件,用法治规范引领保障改革,改革动力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逐渐融入四川发展的脉动,治蜀兴川各项事业渐次驶入同一个轨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全面依法治省引向深入,法治良序在四川总体形成,为发展打下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根基。

  法治护航之下,转型发展、深刻变革中的四川,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冕宁县复兴镇建设新村美丽如画。 (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习近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面对极为特殊的考验,省委牢记重托,扛起责任,以最坚决态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全省政治生态发生可喜变化

  入秋渐寒,三岔湖仁寿景区现代旅游产业项目工地热火朝天,湖边的火炬村将迎来新生。

  “等项目建成,我们村1030户将吃上旅游饭。”眉山仁寿县观寺镇火炬村党支部书记彭升伍满怀期待。

  “听党话,跟党走,幸福生活有奔头。”彭升伍征求了全村74名党员的意见,火炬新村建成后,要立一个红红的火炬雕塑。

  这火炬,高擎在群众心中,照亮梦想。

  这火炬,同党旗上的镰刀锤头,交相辉映。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把握执政规律,把从严治党提到新的战略高度,置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

  以最坚决态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正是治蜀兴川事业得以闯关夺隘、砥砺前行的根本力量所在。

  历史总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省委作出“三个不可低估”的清醒判断,正视政治生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严峻考验异乎寻常,四川打响攻坚战。

  攻坚重担当。瞄准构建良好政治生态这个关键,省委明确“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十六字目标,激浊扬清,标本兼治。五年来,中央从严治党“八项要求”在四川一一具体化、制度化。省委作出“八个务必从严”要求,严纲肃纪毫不含糊;出台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两个意见”;制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的若干措施……一环紧扣一环,打出“组合拳”,破陋习积弊,立纪律规矩,塑清风正气,形成并不断完善四川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布局。

  攻坚抓根本。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四川不断深化对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出实招见实效,层层推进、步步深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牢“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攻坚靠合力。省委始终把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省委主要领导全面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对重要工作、重大问题、重要环节、重要案件亲力亲为。其他省委常委和党员省级领导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负责抓好分管领域的党建工作。以上率下,带动各级党委(党组)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形成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整体合力。

  攻坚敢亮剑。省委坚决拥护中央反腐倡廉决策部署,彻底肃清周永康长期插手四川事务造成的恶劣影响,依法依纪彻查严处南充拉票贿选案,严肃查办徐孟加、李佳等一批大案要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立案82654件,处分80110人,移送司法机关3287人,其中立案审查市厅级干部288人、县处级干部3201人。与此同时,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正风肃纪,狠刹“舌尖上的腐败”“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雷厉风行,务求斩草除根。

  看今日四川,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殷切期盼,正随着政治生态发生的可喜变化成为现实。

  以最坚决态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既是遭遇战,更是持久战。

  瞄准打赢,守正出新。今年5月,省委出台《关于旗帜鲜明讲政治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对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进行了有益补充和再次升华;完善党委工作制度,健全党的组织制度体系;率先在全国出台干部任用“1+5”系列配套文件,对干部选任的重点环节进行规范;推进反腐倡廉、规范权力运行,针对招投标、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10个腐败易发多发领域制定“5个规定”和“5个意见”。

  瞄准打赢,建忠诚干净担当的队伍。“哪里危险多、哪里困难大、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奋斗。”2013年,总书记到四川视察时的谆谆教诲犹在耳畔。省委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出台制度,鲜明导向,“六个重视选用”“六个坚决不能用”“六个坚决调整”,紧扣中心大局排兵布阵调兵遣将,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人民群众的感受最直接:在每年两次的全省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评价中,2016年度指数为84.81,保持了自2011年以来的10连升。

  人民群众的记忆最深刻:兰辉、毕世祥、菊美多吉等一大批用生命践行使命担当的干部虽已远去,但他们永驻百姓心间。

  人民群众的口碑最金贵:“好干部回来了”“好作风回来了”,党心民心相通,党风民风相映。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这是时代的召唤,更是人民的期待。

  走过砥砺奋进的五年,今天,我们又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奋进在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壮丽征程上,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快马加鞭未下鞍,让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