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县基里村一角。
“合作社的管理要进一步精细化,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要学习外面的先进经验,不要粗放要精细。”10月23日,巴塘县竹巴笼乡基里村党支部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村党支部扩大会正在进行。这一天,村里的党员干部们研究讨论的话题是怎么把村里的合作社做强做大。
“我认为合作社建起来了,年产4万余斤的石磨糌粑生产流水线和2万余斤的石磨面粉生产流水线已正式投入运营,我们不能仅限于在村里和乡里发展生产业务,还要向外扩大影响力,打响自己的品牌,将提高生产量与提升影响力一起抓好。”村支部书记土登说。
……
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大家确定了合作社下步的发展方向:建章立制,规范运行,拓展业务,扩大生产,创造品牌。
“基里村这两年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也发展起来了,群众的收入逐年增加。”竹巴笼乡党委书记彭永军深有感触地说,基里村的变化关键还在于有一个好支部。
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
村民恩珠说,以前的基里村,路是断头断,房子破旧不堪,村民不信任干部,村干部动员群众发展产业、搞基础设施建设时,群众的积极性都不高。
“干部群众之间就像是隔着一层东西,干部的话群众总会排斥。”土登说,支部一班人反复自省,加强与群众交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那就是信任危机。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基里村从制度抓起,督促村级组织严格执行《甘孜州村级组织运行规则》,在竹巴笼乡党委的帮助下,配齐了不健全的村“两委”班子,落实了村级组织工作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村干部报酬和基本医疗养老保险,推动落实党务、村务、财务、事务、干部责任“五公开”。
“要求群众做的事情,党员干部必须先做出示范;发展产业,党员干部必须先行带头;组建合作社,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入股;修建基础设施,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投工投劳……”土登一连说了十多个“必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党员干部做出样子,普通群众心里有底。正是在这样的带动示范下,基里村干群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润物无声的变化,群众对干部信任感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发挥更加明显,“信任”二字取代了以前的隔阂。
“通过支部建设的加强,基里村开始改变。”村主任曲扎说,宣讲政策、发动群众这些工作都比以前更好开展,群众的参与度明显提升。
去年,村里的连户路要进行水泥硬化,村干部在村民大会上一发动,村民们都响应,村干部和村民们一起上阵,投工投劳,本来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道路建设,硬是比计划提前了6天。
让村民们感到高兴的是,村里大力发展产业,让他们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在党支部一班人的带动下,村里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村民们都积极响应,纷纷出资入股。
“村干部和党员都带头参加,我们也有底气。”村民扎西笑着说,这几年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证明了村干部是干实事的,我们村民愿意跟着他们干。
今年8月,对口援建的双流区发动爱心企业为基里村援建了年产4万余斤的石磨糌粑和2万余斤的石磨面粉两条生产流水线,让基里村专业合作社不仅多了一个产业支撑,还为群众增加了一条致富渠道。
不仅如此,村里还成功实施了“五改三化”,产业也发展起来,松茸干片加工、青稞面粉制作、野生蜜蜂养殖、藏梨、核桃包装销售等产业正引领着这个村的发展。
“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恩珠指着放在客厅的一袋面粉高兴地说,“你们看,这是我们村自己生产的,我们村还有自己生产的蜂蜜,核桃。”
中午的时候,村里的小广播响起,“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下步农村的发展指明方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总要求,将会让更多的农村受益发展……”
听着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基里村的村民们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