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你们巴塘的扎西大叔自己做的藏二胡,可以帮忙买一把吗?”巴塘县全域旅游工作开展以来,这样慕名而来的电话,对县委宣传部和文旅广体局的工作人员来说,已经是常事儿了。
这位扎西大叔本名王扎西,巴塘县夏邛镇农民,巴塘弦子省级非遗传承人,以擅长制作“哔旺”(即藏二胡)远近闻名,曾多次接受央视和康巴卫视等媒体的专访。
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塘弦子,是“诗琴歌舞”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要跳好巴塘弦子,二胡是“魂”,一把音色音质、外形材质俱佳的藏二胡,既可以给胡琴手增添风采,又可以彰显出弦子艺术的深厚魅力。古老的弦子词《琴赞》这样写道:“琴柱柳树树干,琴筒杜鹃树技。羊皮制作琴面,马尾制作琴弦。”能得到一把品质优良的藏二胡,是弦子胡琴手们的最大心愿。彩绘藏二胡和古色古香的核桃木藏二胡,更是很多来巴塘的“驴友”们心仪的工艺品。扎西大叔手工制作的藏二胡品质精良,音色纯净,深受人们喜受,买主除了甘孜州和内地的,还远销西藏、云南、尼泊尔。
金秋时节,笔者又一次来到巴塘老街拉宗伙村的扎西大叔家。在自家小院里,这位65岁,中等身材,面容黝黑的民间艺人正在做藏二胡,老伴在一旁当下手。走进他的小作坊,8平米的小屋里摆满了琴筒、琴柱等半成品,做成的藏二胡样子很小很可爱。扎西大叔告诉笔者,这批小藏二胡是县文旅广体局定做的道具,为了赶制这批道具,他已经连续加了三个多月班了。“这批道具是孩子们跳弦子用的,不能拉出声音,可以做装饰品,但比大人用的那种可以拉的更费时费工,每把价格在500元至750元之间。”
应笔者之邀,扎西大叔拿出了一把真正的藏二胡成品。深咖啡色的核桃木琴柱,有着漂亮纹路的柏木琴筒,藤条拉弓,马尾做的琴弦,山羊皮绷成的琴鼓,琴头的龙头宝塔栩栩如生,让人眼前一亮。为了让笔者感受一下音质,扎西大叔随手拉了一曲巴塘弦子,高音饱满不尖利,低音浑厚不嘶哑。这样一把和流水线上的成品有着本质区别、纯手工制作的藏二胡,卖价5000元确实不贵。
“为了支起扎西藏二胡手工作坊,几年前,县政府给予了一定扶持。州县有大型活动,比如州庆60年、康巴艺术节等,巴塘弦子都是保留节目,我们就在扎西大叔家定制演出二胡,一方面是他做得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支持他。”县文旅广体局负责人说。为支持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制作,省政府每年也要给扎西大叔5千元补助。对此,扎西大叔非常感恩:“现在政策好,我爷爷那一辈哪有啥子补助,他做了一辈子二胡,也没有卖出去几把。”
扎西大叔的手艺是向他爷爷学的,口传心授,加上50多年的实践,传承了最古老的工艺。由于兼具藏二胡制作民间艺人和弦子传承人两种身份,在制作藏二胡的时候,扎西大叔非常注重音质和音色。“那时才十二三岁,给爷爷打杂,边看边学,又听他讲,慢慢的就会了。就像弦子词里唱到的一样,我小时候的琴筒都是用杜鹃木做的,但是后来我发现,杜鹃木很容易受潮,一受潮,声音就变细了,穿透力不够,拉不出弦子独特的味道,所以现在我的琴筒都是用柏木做。”为了找到好的材质,他每年春天都要向环林局打报告,得到批复后上山,在深山老林里挑选适合的材质,然后驮回家,再进行精挑细选。对于各种木料,扎西大叔可谓经验丰富,在巴塘的大山深处找二胡材料,甚至被虫蛇咬伤过。但他乐此不疲,有时,因为找到了一截适合做琴杆的红柳,会让他欣喜若狂。做了半个世纪的藏二胡,扎西大叔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做一把藏二胡要五、六天,每做成一把二胡,我就会舒一口长气,他们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太阳下,扎西大叔备用的羊皮已经揉好。羊皮特有的味道,招来了无数苍蝇。“没有办法”,扎西大叔说:“绷琴筒的鼓面必须是羊皮,只有洒点灭蝇药坚持了。”
当笔者问到收没收徒弟时,扎西大叔炯炯有神的眼睛有些黯淡。“收了几个徒弟,但他们没有耐心,不像我小的时候,我自己的儿子给我打杂,也静不下心来,他更愿意去学其他技术。毕竟,这门手艺太枯燥了。但我相信巴塘藏二胡传统手工艺能一直流传下去,也很有信心。”
我们看到的藏二胡就是一把琴,但是找材料、揉皮子、刨木料、镶琴筒、削琴柱、安琴弦、调音试音,只有做过藏二胡的人才知道,那是一个极其打磨心力的过程。谈到做二胡的感觉,这位没有多少文化的民间艺人充满了诗意:“树木一旦做成二胡,就有了全新的生命。当听到胡琴手用我自己做的二胡拉起巴塘弦子时,我就觉得这一世没有白活。”
扎西大叔还告诉笔者,前不久,北京有几位文化人定了十把二胡,准备送给海外的朋友。
“有人喜欢就好,干这个活就有价值。现在什么都快,巴塘弦子本来是轻歌曼舞,现在节奏都变快了,好像每个人都很忙。我就想守在自己的院坝里,慢慢的做二胡。”金色的夕阳下,扎西大叔拿起小刨子,慢慢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