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陷阱的大局需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涉及理念、任务、动力、举措、体制五个方面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深刻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内涵。
经济体系要有高的质量效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国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完成了一次现代化任务,正式开启二次现代化征程。二次现代化任务落实到经济方面,要求中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主体,城乡、区域、供求、投资与消费等关系走向均衡和协调,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理念,就是以二次现代化为标尺设置的检验“门槛”。
有大量先进要素协同的体系。传统产业体系只要有要素投入就有产出和需求,对质量和配套的要求低。而现代化产业体系面对的是更高水平的需求,在要素投入上技术含量要高,在运行条件上配套协同要好,在产出效果上质量效率要显著,这就必须以先进要素投入作支撑,以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为目标;必须建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获取整合、再造和协同效应。
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知识化、创新化、生态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是最大特征,动力主要来自知识驱动,来自围绕质量效益提高进行的制度变革。成功实现二次现代化任务的国家,都完成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把增长建立在科技创新和先进产业发展推动上。
经济体系构建要有特定手段。以传统经济体系为基础向现代经济体系跨越,必须形成以新经济为龙头、传统优势产业快速升级为带动的模式,其大的路径有两条:一是优化提升传统经济体系,即传统要素效率要提高,产业体系更优化,各种经济结构更合理,供求关系更协调;二是加快发展新经济,即新技术新装备大量增加、新模式新业态迅速生长。
有与此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传统经济体系的运行有很强的路径依赖,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发展理念、管理体制、要素配置方式和政策等。而打破这种路径依赖的关键,是在坚持新发展理念前提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打通各种通道,创造吸引技术、管理、信息、数据等新要素的环境。
我省既有开启了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地区,也存在连传统经济体系发育也不成熟健全的地区。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必须统筹好两次现代化的任务,协调好先进地区引领与落后地区追赶的关系,走出具有四川特色的路子。根据以上要求,可以考虑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
加快构建优势明显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系统是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四川要依靠创新来跨越产业、城乡、区域、消费等升级中必须经历的常规阶段,就必须把握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把握新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目标,突出抓好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突出抓好军民融合和区域协同创新,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有效配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用更大力度、更短时间来建设创新体系。
以优势产业突破带动全省整体升级。用常规方式推进梯度差异大的产业升级和整体跨越难度较大,而围绕《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和质量提升行动谋篇布局,利用新经济和绿色发展步伐加快的机遇,选择易于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或者选择能够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整合、改造的传统产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做大做强“双七双五”产业,加快发展具有优势的绿色产业,可带动全省产业整体升级。
分类指导各区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在区域上表现为有密切的产业分工和协作,有合理的协调机制。应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发挥好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带动作用,使所有地区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不掉队。抓好全面创新改革、天府新区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建设、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四项重点工程”,有利于突出成都经济区的带动能力。
注重补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短板。四川当前要重点补好六个短板: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二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的短板,三是现代交通设施配套不优化的短板,四是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度不高的短板,五是农业发展能力弱的短板,六是人力资源不适应升级需要的短板。
制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规划和举措。在一定时期内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制定“未来开拓战略”,加强规划引导,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加快推动各方面发展,更大力度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协同。
(作者系省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