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有素的当地工匠在印经院内秩序井然地印制经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彭措泽仁正在精心工作
数量庞大的经版有序地存放在藏版库中
古老笨拙的印制方式使后人得以目睹藏传佛教的文字精品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格县,有座佛教萨迦派的寺庙更庆寺。更庆寺内有个德格印经院,它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
德格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风格。德格县文物部门的负责人充翁扎西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告诉记者,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宫”的特色之一。书版规格有许多种,最大的长110多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仅约6厘米。到18世纪80年代末,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计算,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
德格印经院藏书丰富、门类齐全,收藏有丛书或专著200多部,其中包括一些珍本和孤本,涉及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佛学经典、天文历算、诗歌音韵、语言文字、历史传记、藏医藏药等。院藏书版基本保存完好,不仅以兼容并蓄、版本良好、印刷考究闻名于世,而且也以其收藏各类印版的数量丰富、内容完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最初搜集书稿时,德格印经院曾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西藏的桑耶、钦普、纳塘、夏鲁、萨迦、拉萨、阿里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邀请相关学者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
由于气候原因,每年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在此期间,人们可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掺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印刷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置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滚子滚墨、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印经院总管)等3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红色,捆扎起来,即为成品。
1950年,德格和平解放后,更庆寺及印经院受到人民政府保护。1959年,甘孜藏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完成后,更庆寺仍为保留寺庙之一。“文革”中,印经院主体建筑和藏经版得到群众保护,损失很小。1979年,德格县文物管理所成立,负责印经院的维修保护和书版的清理工作。1980年,印经院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修葺。1982年春起,印经院恢复经书刻版印刷,对残缺和少量遗失的书版重新雕刻、补齐。不到10年时间,仅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就印了6200多部,行销青海、西藏、甘肃、云南、四川、北京、南京等地,藏文典籍还远销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