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满枝头。
丰收的喜悦。
发民产业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能力。
牧草青牛奶鲜。
精准扶贫让农牧民群众住上好房子。
国内首个爱心扶贫专列发车。
精心修筑脱贫奔康路。
路好,车就快,比预计用的时间少。泸定县加郡乡海子村,一条刚修好的通村公路映入眼帘,延伸出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以前总是想不知何年何月公路才能修到家门口。开展精准扶贫后,原来的梦想真的变成了现实,发展致富产业有了基础,心里说不出来的高兴。”3月15日,建档立卡贫困户叶红兵满脸喜悦地说。
一条路改变了整个村子的命运。
路在脚下,连接过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在甘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推动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再上新台阶。
路在眼前,指引未来。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州结合乡村振兴战略,15.3万平方公里的甘孜大地上,118万康巴儿女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向着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践行使命、担当作为、汇聚力量、戮力攻坚、阔步前进!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奋斗者出发的季节。贫困已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
■谢臣仁
使命如山 甘孜担当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贫穷,客观存在。
圣洁甘孜,大美天成,美得让人惊心,但也穷得让人揪心。全州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3年全州有贫困人口22.03万人,贫困村1360个,贫困发生率23.4%,远远高于全省。
贫穷成为甘孜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成为奔康路上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何以让贫困村民面貌大变?前行路上最明亮的指南是什么?
提高政治站位——
充分认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既是扶贫工作、也是民族工作,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深刻理解这既是一场关乎全局的攻坚战、一场任务艰巨的攻坚战、一场创造历史的攻坚战,也是一项全局性的重大任务、一场没有退路的关键决战、一次改写贫困历史的重大机遇。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中央、省委关于攻坚深度贫困的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按照中央、省委“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体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去,一环紧扣一环、一步接着一步,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筑牢攻坚思想——
这是一场任务艰巨的决战:瓶颈制约突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原生贫困沉重、次生贫困多发,奔康路上站着一只又一只“拦路虎”。
这是一场考量智慧的决战:作为民族地区曾“一步跨千年”,深度贫困与社会治理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这是一场时间紧迫的决战: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是我州立下的军令状。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时间紧迫、任务繁重。8年时间让22.03万贫困老乡脱贫,意味着每一小时至少有三人摘掉“穷帽”。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决战:勇担历史责任,勇挑千钧重担。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行路上一个也不掉队。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统揽,谋篇布局,科学调兵遣将,举全州之力,实打实、硬碰硬,形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声势。
牙衣河乡是距离雅江县城最远的乡,不仅要沿着深长险峻的雅砻峡谷穿行,还需要翻越海拔4500米的格隆雪山,如果不刮风下雨、落石塌方,汽车都要走近一天时间。
就在这个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干部们,需要用步行或摩托接力的方式到居住在陡峭山崖上的村民家做调查,往往去一趟,来回都得两天时间。
不只在雅江,在全州,每个扶贫干部挨家挨户地走、一家一家地问,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贫困村的第一书记们都有了一份“民情档案”和“民情地图”:哪家哪户是什么情况、困难在哪,详尽清楚。
确保全州贫困户在2020年脱贫奔康,没有退路,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我州不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在我州,扶贫工作就是全局和战略,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责任担当、是真情表达——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魄力和闯劲,办实事、重实干、求实效,为实现脱贫奔康、增加人民利益福祉,为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付出全部身心。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是生动实践、是能力展现——将“挂包帮”“转走访”作为扶贫开发最基础的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紧扣“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怎么摘帽”等关键问题,摸准扶贫对准、找准致贫原因、拟准治疗“药方”,确保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
没有22.03万贫困人口的全面同步小康,就没有甘孜藏区的全面同步小康!全州上下对贫困开展绝地反击。
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微观落子接踵而出。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伟大的攻坚,在这里开始发力冲刺!
独行快、众行远。部门合力,干部有为,群众积极,人心齐泰山移。从以往的“一人帮”到“大家帮”,从“一厢情愿”到“同频共振”,“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州干群共同烧热脱贫这口“锅”,共同搬开贫困这座“山”,共同开好发展这条“船”。
一场场攻坚战,在甘孜大地的崇山峻岭间铺开,一幅幅美丽画卷在康巴高原徐徐展开。
戮力攻坚 甘孜作为
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始终狠下『绣花』功夫,激发内生动力,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绝对贫困这个“老对手”,我州发扬“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蹚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
客厅宽敞明亮,钢炉上茶壶热气腾腾。3月14日,道孚县鲁都新村的脱贫户泽支家洋溢着浓郁的幸福氛围。
路通到家门口、水流到锅灶间、做饭用上电、串门很方便…… 对比以往生活,泽支对现在的生活直呼“安逸”。
鲁都村原在海拔3800米的山上,耕地面积少,村民们住房破烂,住得分散,串个门要走很远的路,一遇下雨下雪,就会发生滑坡,十天半月路不通,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开展精准扶贫后,鲁都村整村40户165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到鲜水镇,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原特色奶牛、牦牛养殖,加工出售牦牛乳、酸奶、酥油等奶制品,鲁都村人均收入达3800元,村上的1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根据州情,我州出台了5个专项扶贫计划,确定了扶贫攻坚“1564”战略思路和“358”示范工程,确立3个示范县、50个示范村、800户示范户,分别在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方面示范带动。
藏家新村的巨变,正是扶贫攻坚甘孜实践的生动样本。从最细最实的地方做起,集全州之智、举全州之力、汇全州之情,我州誓要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对贫困户“量体裁衣”、量身定做,对每村每户量身定做针对性脱贫规划与方案,开出“小处方”,靶向治疗、精准“滴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名结对干部,“号”准了脱贫的“脉”,对症下药,分类施策,下足“绣花”功夫,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
三月的高原风光如画,九龙县三垭乡郎呷村绿油油的连片蔬菜地衬着白墙红瓦的彝家新寨尤为惹眼。
在精准扶贫中,根据村里土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走“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同发展的路子,引进了本县的永红公司,老百姓土地入股,发展大蒜基地80亩、花椒基地400亩、核桃100亩,建起两座仔猪繁育场年出售3000多头只、两座养鸡场年出售20000多只鸡,产生了很好的效益,产生利润公司和合作社占50%、村民占40%、村集体占10%,这样,既发展了产业,也富裕了村民,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在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的蔬菜大棚里,新鲜的番茄,嫩绿的黄瓜静静地挂在枝头。这些蔬菜大棚的存在,让吉绒村的贫困户有了脱贫致富的奔头,同时几乎惠及整个炉霍县的贫困户。
蔬菜大棚对于炉霍县是新鲜事物,更新鲜的是背后的飞地扶贫模式。炉霍县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引领、村级负责、群众参与、产业共建、利益共享”等联结机制,依托该县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在吉绒村、若海村流转土地590亩,投入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对口援建资金等,集中种植高原生态有机蔬菜。100个大棚分给纳入该产业扶贫项目的48个贫困村,每个村分到两个大棚,一个大棚一年可为贫困村带来3万元的保底收益。
未来5年,炉霍县力争建设蔬菜大棚1000个,覆盖全县88个贫困村及83个非贫困村。飞地扶贫模式实现不同乡镇、村组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既解决了炉霍县很多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的难题,也为省内类似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思路。
摸穷底,集中先啃“硬骨头”;挖穷根,创出脱贫新模式;兴产业,培育致富长效“路”……我州在谋划、在行动,要用可持续之策来替代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旧模式。
在“精准扶贫”中,我州响亮地提出——“输血”摘“帽子”,“造血”拔“根子”,全力助农增收。
借船出海、借梯上楼、借鸡下蛋,甩掉“穷帽子”、架起“致富桥”,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真正走出一条适合本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瞄准坐标,定位方向:在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基础上,紧抓省委提出的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要求,既体现物质生活改善,又瞄准精神层面提升;既对接国家要求,又体现甘孜实际;既让群众切实可感,又便于指导实战。
创新办法,力求实效: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成为扶贫攻坚的总原则,新型的扶贫模式“五子登科”亮相前台——给票子,扶贫资金作“小引子”,撬动“大扶贫”;打底子,让贫困人口得到基本保障;探路子,让每户贫困户有脱贫产业,让每个贫困村有集体经济;活脑子,扶贫扶智,让贫困户有致富意识和致富技术;拔根子,增加贫困户“造血”功能,不再返贫。
尽锐出战,强力攻坚:全州脱贫攻坚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级领导和各级部门联系一线,帮扶干部驻扎全部贫困村,上千名干部深入一线访贫问苦、督导督查。
2017年,我州顺利完成泸定县“摘帽”、366个贫困村退出、11787户48524人脱贫年度目标任务,达标率均为100%,贫困发生率降至8.65%,呈现出脱贫提速、发展提效、民生提质的良好局面,成功交出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再战“成绩单”,为下步打好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综合扶贫的深入,是扶贫攻坚甘孜实践的成功经验、典型示范,让人一路行走一路震撼,让人一路行走一路信心。
乡村振兴 甘孜力量
振兴乡村、脱贫为先,始终采取有力措施,付出超常努力,确保脱贫攻坚连战连胜
“住上整洁的新房、喝上放心水、用上稳定电……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你看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全靠党的政策好啊!”3月的石渠县色须草原在春雪的滋润下,已萌生出绿色,87岁的色须镇村民多加说起专业合作社的分红,脸上笑开了花。
不只是这位村民笑了,雪域高原尽笑颜。
更为可喜的是,泸定县在2017年实现全县“摘帽”, 14个贫困村退出,15个贫困村达标,909户、3009名贫困人口脱贫。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又有了新命题。乡村振兴,脱贫先行。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强大的决心、更创新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超常的力度,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攻坚不畏难,变化在眼前。雪域甘孜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根本性历史性变化。一组组数据彰显以民生为指向的社会建设巨大进步和累累硕果,藏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跃然提升。
“现在想起来都可怕,以前去趟州府康定要翻越数座雪山,一路颠簸最快都需要2天,走一次怕一次,现在又宽又直的柏油路,跑起来真通畅,一天就能到康定。”在德格县从事商贸业务的扎西高兴地夸赞起公路改扩建后的好处。
被称作“川藏第一险”雀儿山隧道实现通车,同时雅康高速也通达泸定,从而结束甘孜藏区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
不只是“任督二脉”通达,“毛细血管”同样丰盈。“我已经105岁了,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汽车开进村里。”3月16日,在康定市吉居乡各坝村采访时,四郎泽仁情绪有些激动,如果身体允许,他还想坐汽车到山外去看看。
各坝村地处吉居乡西南方向,距康定城260公里,距乡政府40公里,是全市最偏远的行政村,这里山高路险,地质条件极差,当地群众世代只能依靠“人背马驮”,虽村里风景漂亮,可没人能来,致富更是无从说起。去年元月,这个曾被专家认定为“修路禁区”的小山村世代期盼的通村公路终于建成。
一组组闪光数据,展现的是我州贫困山乡改天换地的空前巨变——
紧扣“两不愁”助推产业培育不断加快:旅游扶贫卓有成效,创建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打造26个特色旅游乡镇、21个旅游扶贫新村,建成95个“风情小镇”、183个“美丽村寨”;产业扶贫亮点纷呈,打造3个百公里脱贫奔康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示范带,加快建设6个州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69.7万亩,培育村集体经济366个;生态扶贫成果丰硕,建成特色林果业基地95.6万亩,巩固退耕还林40.18万亩,实施国有林管护7127.31万亩、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1923.47万亩、草原禁牧补助4500万亩;电商扶贫稳步推进,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乡镇电商服务站、村级电商服务点493个;就业扶贫多点开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529个,实现就地就近就业528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8270人。六是金融扶贫作用凸显,统筹整合涉农资金30.73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46亿元。
紧扣“三保障”助推民生短板不断补齐:住房安全巩固提升,全面完成3232户12654人易地扶贫搬迁、3084户14500人藏区新居建设、120户232人避险搬迁,建成率、入住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幼儿园41所,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100%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累计救助贫困家庭学生23676人,发放救助金2470余万元;基本医疗明显改善,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建成村卫生室318个,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治疗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10%以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191个村2602公里通村硬化路建设、283个村20933名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巩固提升、61个村农网改造升级,实现366个村安全饮水、通村硬化路、生活用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全覆盖。
紧扣“四个好”助推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群众面貌焕然一新,深入开展“感党恩、爱祖国、守法制、奔小康”主题教育活动,强化教育引导,破除陈规陋习;干部作风焕然一新,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900余个,处理不作为干部116人,召回不合格“第一书记”18名,新选派473名;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创办农民夜校2679所,完成办学3.65万学时,成功创建省级 “四好村”51个、州级“四好村”374个、县级“四好村”559个, “脱贫全靠党的政策好,奔康要靠自己加油干”已成为全州干部群众脱贫奔康的强烈共识。
数据的背后,是州委、州政府“绝不让一户困难群众掉队”的坚定信念,是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心怀使命、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
钟声滴答催人行,即将到来的2020年,对于我州来说,是一张安排异常紧张的时间表。必须啃“硬骨头”、趟“深水区”、打攻坚战,只有使出“独门绝技”、下足“绣花”功夫,做实“过细”工作,以只争朝夕的干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舍我其谁的冲劲,以岗位为阵地,崇严尚实、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协力攻坚、决战决胜,绝不落下一乡一村一户一人,绝不拖全国和全省后腿,绝不做同步小康的最后一块“拼图”,努力用攻坚的担当作为、克难的务实行动和奔康的优异成绩,实现脱贫攻击再战再胜。
旧岁已展千重锦,新春更进百尺杆。扶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决战扶贫攻坚,全州各族人民一刻不停、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