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天空下,机车穿梭,人头攒动。7月7日,位于甘孜州石渠县正科乡的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工地一片繁忙。“完成了多少工程量?”一踏进园区,石渠县委书记袁明光劈头就问施工进度。“已完成70%。”都江堰市新五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海江回答。
“我们这里施工期只有半年,你们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快提前工期。”袁明光得到满意答复后,在折往另一工地前反复叮嘱。
“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吸不饱,睡觉火边烤。”石渠县被称为“生命禁区”。面对我省海拔最高、条件最差、发展最滞后的县,如何带领全县人民破除发展瓶颈摆脱贫困?袁明光自然地扮演着“一线总指挥”角色,用艰苦奋斗谱写着“美丽石渠”的未来。
破除瓶颈,让生命禁区不再“闭塞”
2015年6月,刚到石渠担任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的袁明光,从石渠县到洛须镇开展工作,70多公里的路程,硬是在越野车上颠簸了4小时,他深深地感受到石渠交通面临的巨大问题。如何打通发展的“肠梗阻?近4个月时间,袁明光对全县23个乡镇进行了摸底调研。密集调研后,石渠交通“攻坚战”全面打响。
此后,袁明光带着大家定规划、跑项目、寻资金,每一条道路“从立项到竣工”几乎全程参与。
2016年,国道215在石渠境内从洛须镇到奔达乡满真村项目进行可研评审时,袁明光才知道,争取多年的满真村到真达乡30公里路未纳入国道215延伸线。“我心急如焚。”袁明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难掩激动,满真村到真达乡这条路不仅辐射石渠县2个乡6个村,而且连接了国道345和国道214,还是出省的重要通道。
虽然不能纳入国道215延伸线,但满真村到真达乡的路必须修,2017年8月,石渠县多渠道自筹资金1亿元,路开始建设。而项目总涉及资金1.6亿元,不足部分哪里找?袁明光多次到甘孜州交通局和省交通厅奔走,最终省交通厅给予此路150万元/公里补助。
短短3年时间,石渠G215、G345、S457等国省干线相继开工建设。仅2017年全县就投入9353万元建成通乡通畅油路56.8公里,投入8.06亿元完成通村通畅公路1151公里。
抗击虫癌,让包虫病不再“肆虐”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脱贫奔康。”这是袁明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数据显示:2015年石渠县包虫病患病率达12.9%,包虫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被称作“虫癌”。摘除老百姓身上的“虫癌”,石渠选择从基础抓起。
“包虫病传染人的主要中介是犬,隔离病犬才能救人。”袁明光深知开展犬只规范化管理是根治包虫病的“牛鼻子”。
如何把染疫犬与健康犬区别开来?“经过长时间琢磨,我获得了两个发明:一是项圈二是芯片。”袁明光自豪地说,前者实现了犬只户籍管理,有了这个挂在狗脖子上的项圈,狗属于哪个乡哪个村哪一户、户主电话号码等信息一看便知;后者一扫,犬只每月喂药、染病等历史档案清清楚楚。
2015年11月,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专项行动全面铺开。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已经是石渠县委副书记、县长的袁明光带头深入寺庙、群众家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明包虫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国家关于包虫病防治的优惠政策以及县委县政府坚决打赢包虫病攻坚战的决心。
“想尽千方百计,道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全县上下一年的不懈努力,石渠县包虫病防治群众总体支持率从26%提高到98.33%,规范管理家犬16072只,传染源得到有效控制。
发展产业,让群众脱贫路上“不掉队”
2016年,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袁明光成为洛须镇洛须村贫困户徐娴脱贫帮扶的县级领导。
徐娴和丈夫离婚后带着3个孩子,一家没有收入来源。2016年4月,升任石渠县委书记的袁明光结合洛须光热气候条件好的优势,因地制宜专门帮助她建成了一个蔬菜大棚,每年能多收入5000多元。
袁明光始终坚持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通过对石渠县情的深入调研、深刻分析,他确定了“立足资源、建强基地、做大品牌、拓展市场”产业发展思路,通过“联合投资、利益均沾”等方式吸引了多方社会资本参与,全县已经培养起10多家龙头企业。
石渠邓玛观光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石渠举全县之力筹资建设的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项目,总投资2.6亿元,集农业现代化生产、休闲观光旅游、科技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按袁书记安排,项目一边搞基础建设,一边试种蔬菜,西瓜已经挂果,再等一个月就可上市。”石渠县太阳部落农畜土特产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万绪介绍。
石渠作为牧业县,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模式,以“支部+合作社+牧民”形式,为每个贫困村投入50万元产业培育启动资金,引导贫困村组建专业合作社108个,大力发展牦牛养殖、牛肉和奶产品加工,目前成为牧民脱贫增收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