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志 桑木周
每个月的公厕管理维护费是300元,一年收入3600元。
再加上她的政策性收入……
人均收入是………
“我们驻村工作组的同志在扎西准家统计她家的收入,当她家人均年收入超过贫困线整整1000元时,不要说我们工作组的成员,连她自己都激动得哭了!”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月,壤塘县石里乡上大石沟村“第一书记”胥树锋对当时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11月5日,胥树锋忙着整理贫困户的户袋资料,在州级脱贫攻坚验收初获通过后,谈起贫困群众扎西准的“摘帽记”时,胥树锋格外兴奋。
扎西准是石里乡上大石沟村群众,患有间隙性精神疾病,无法外出务工挣钱,加之要照顾2个孩子,使她更离不开家,唯一的收入就是大女儿本娜放牛、挖药材和政策性补助……收入无法支撑这个单亲家庭。
“挖出的洋芋要滚下山。”扎西准的2亩山坡地因地势较陡,无法进行科学种植。既无技能,又无劳力,更无条件,2014年贫困户精准识别时,她家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成为全村最难啃的“硬骨头”。
“搬下来,我靠什么养活一家人?”工作组为扎西准量身定制的一户一策遭到了“闭门羹”。“给她讲政策、摆事实,让她从心里认可从山上搬下来是脱贫致富的基础。”该村党支部书记色尔多说,扎西准最担心的是因房负债。为此,工作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为她家争取到了8.5万元补助资金,并在国道317线旁建起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子。2017年8月,一家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帮村部门和驻村工作组又积极帮她协调通电、通水、通电视,并帮助她装修新房子、打水泥院坝,近30平方米的水泥院坝和国道连成一片,扎西准一家告别了“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的日子。扎西准一家人从高半山搬到公路旁,从不到30平方米的土石房到100平方米的新房子,扎西准说“就像做梦一样”。
房子有了,居住条件改善了,如何帮助扎西准一家增收脱贫?工作组瞄准了离扎西准家不远的旅游厕所。“必须要让她们自己动手,实现增收。”在胥树锋看来,群众脱贫要转变思维,增强内生动力,努力把输血变为造血,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才不会有“我被脱贫”的尴尬境地。在各方的努力下,扎西准有了“正式工作”,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负责旅游公厕的清洁卫生和日常管护,政府每月补贴劳务费300元,勤劳的她每天都把旅游公厕打扫得和自己的院坝一样干净整洁。
开始,游客上厕所,主动给钱,扎西准不肯收。她认为自己已经从中受益,现在又去收费,不好意思。一边是为了肯定扎西准的善举,一边又是鼓励她劳动脱贫光荣,大家都赞同她收下这“一元钱”。
“用献爱心的方式号召游客为扎西准全家增加收入,帮助她脱贫奔康,我们免费为她制作了爱心投币箱,通过自愿投币的方式帮助扎西准增收脱贫。”这是我们当初的想法,胥树锋说。
“内地游客很想帮助那些贫困群众,毕竟眼见为实,认为自己的爱心可以直接到达贫困户手中。”一时间,扎西准管护的公厕“火了”,过往国道317线的游客、热心的大巴司机都愿意停下来,不仅仅是干净整洁的环境,更是当成献一点爱心的站点,“投币一元钱,帮助扎西准”成为自发的行动。扎西准也把游客当成自己的朋友,免费提供开水,冬天,她还准备好温开水供游客洗手。一时间,爱的暖流在这里涌动,扎西准的收入也日益向好,在今年州级脱贫攻坚验收中,扎西准家人均收入达到4600余元,超过国家脱贫线1000多元。
在汇集各方力量后,扎西准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亲身体会到了党的好政策,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