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康巴木雅文化在青藏高原具有独特而鲜明的特色,特别是木雅语言与传统民俗文化。从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近三十年时间里,国家推行的城镇一体化建设所带来的经济与生活便利的同时带来外来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间的交融与冲突,这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川藏线上以及旅游开发区域的村寨文化面临着消失与边缘化。但学术界对木雅建筑与村寨文化的研究寥寥无几。研究木雅村寨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弥补。本文根据实地调查情况进行梳理,并提出康巴木雅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措施。
关键词:木雅;特色村寨;保护;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建立了许多有特色浓郁的民族村寨。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2009 年 9 月 8 日,国家民委与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 2009 年起,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并为特色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深处汉藏边远区域的木雅地段正处于消亡与建设的矛盾当中,消亡的是传统文化,建设的是现代城镇与乡村一体化。
一、 康巴木雅特色村寨的基本情况
木雅地区古称“多康六岗”中“木雅热岗”其范围在雅砻江中游以东和大渡河上游以西之间,居住在这一范围内的藏族泛称“木雅巴”,即“木雅人”“木雅娃”。居住这区域的就叫 “木雅”, “木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部落的称谓。
该区域的“木雅娃”来源在学术界有着众多不同观点,争论比较大的西夏说与藏人说,据文献记载:西夏之先世居于松州,“居松州者以旧姓为拓跋氏”(《金史》)由此可见西夏本为党项拓跋部建立的政权。直到北宋雍熙二年党项人居住在银州,其首领受契丹封“西夏国”,才有西夏之名见于史籍,可以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国家。党项是羌人的一支,在吐蕃扩张疆域时征服青藏高原诸部,党项也不例外,党项的大部分部落被吐蕃征服后,其势力最强的拓跋部仍顽强抵抗,后因吐蕃的不断强盛拓跋部终被吐蕃所并。13世纪初,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形成了北方强大的游牧强国。西夏国屡次遭蒙古军队的袭击,到了公元1227年元朝大臣窝阔台大汗按照成吉思汗遗嘱将西夏王朝彻底消灭,当时西夏大臣拓拔贵族为了逃避蒙古军队的镇压,带着自己残部从逃往现在的甘孜藏族地区,并在此建立起了新的小邦国,延续至现在,成为现在的木雅人,这一说在学术界有很多专家提出质疑。藏人说是在藏文文献中记载,包括在据《北史·附国传》中也有记载,附国以道孚县城为中心。在其南部,有个小国“婢药”,也写作“弭药”、“木雅”。7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东扩时,首先与木雅人联姻,木雅人至少在7世纪之前生活在本土。
现在以康定县折多山以西、九龙县以北、雅江县以东、道孚县以南的总称木雅地区。这一区域的人操着木雅语,住着木雅特色村寨,属于半农半牧,但也有小部分属于纯牧区。木雅地段的特色村寨距今约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木雅人口大约有6万人,康定有9乡2镇,约有2.7万人,道孚有1镇(8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约有0.5万人,雅江县有6个乡,约有1.5万人,九龙县有6乡,约有0.6万人,藏族人占95%,其它彝、汉民族占5%。
1、 村寨建设
木雅村寨文化是当地自然环境以及人文道德文化息息相关的,木雅是高山河谷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结晶,森林资源丰富,土壤肥沃,石材充足,大部分区域属于半农半牧,人们生活水平较好,民居建筑质量较高。
木雅民居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用少量的当地优质泥土做石块粘连作用,外面用优质的石块砌为主,砌石块分为内砌与外砌,外砌为了造型美观砌成优质平面的石块,这个技术造型要求较高。内砌主要是连结外砌石块以及坚固墙面作用,墙的厚度是60至150厘米不等。房内用实木结构,讲究的是木板与木方结合的一种特色装饰。据调查分析,这里原本建筑或早期建筑是夯土建筑,后来因人们生活发展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就地取材的方式发展因地制宜的石木结合建筑。木雅地区石木建筑村寨具有历史性、地方性、传统性。
2、村寨地形选择
木雅人的村寨同其它分散性牧区有着极大区别,几十户至几百户为一个村庄,当地居民为了利用自然风光与视野开阔,采取借助风景与取暖目的而建设村寨,一般根据山垫与地形面朝水背对着山,为了取暖与能整天晒到太阳,方位选择是南方。村寨建设是一般根据农田、溪水河道而定,修建房屋不占用农田集中建在农田周围,这样便于守护庄稼、便于取水、便于靠近森林吹柴。居民修建位置的选择还有一些其他讲究,依据佛教经文的天文历算而观察风水选位情况,由历算师或德高望重人士来选择地形,地三角和天三角地形是最忌讳的地形。风水讲究渗透到每一个家庭,包括选址、门、灶。
二、 分析康巴木雅特色村寨建筑文化
木雅地区的村寨建筑十分讲究,一般建筑都有三层楼,但古老房屋有四层楼以及碉堡建筑是六层至十三层不等,占地面积有200至600平方米左右。木雅人把修建房屋当作是头等大事,村里村外以及亲朋友好都来帮忙修建房屋,还带酥油、牛肉、钱财来支援。正因为这种互帮互助的优良风俗,使邻里之间关系和谐融洽,村寨建设房屋质量相对较好,建期时间比较长,从前期准备到正式建设再到最后完成竣工,需要1至3年时间不等。建筑技术与房屋修建有严格的要求,从选址的风水讲究到地基和墙体砌筑技术,从外观造型到内部装饰结构,竭尽全力地达到最好的水平。
房屋一层设为牲畜圈,安插通风小窗口,修建牲畜通道和门,与主楼门分开,二层设为主要客厅、卧室、厨房等,以木板与木方来装修木板墙与实木地板,木板墙上用刻字刻图腾作装饰,二楼为了光线窗口较大,宽约有2米左右。楼顶设为经堂,用最好的实木以及请最好装修师来装修,专设点灯和供佛的小殿,家里所有的积畜拿来装修经堂,房屋顶层是平面四角,正面两角设计安插经幡的石礅,屋顶正面中间修造煨桑的圆形香炉,用石头砌成后涂白灰。房屋二三层都要设置木地板,地板采用凹凸两种企口拼接,不用铁钉,铺设平整而牢固。楼内梯井板梯,宽约为2米多,有十三梯子,上顶楼楼梯用独木梯,立在墙角。
木雅古老屋房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在旧社会时期常遭到土匪的豪取夺强,为了保护家人与家产,就开设出别具一格防御功能,房屋墙体普遍用非常大的石块,屋内专设隐藏间,底层不设窗子,二层设内宽外窄的窗口,专设投射弓箭的窗口,底层大门是防范要害之处,从门坎到过梁足有四米,大门本身只有两米多高,门洞提高一米多,用来埋伏其攻击之作用。一、二层的柱子是通用的,这种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节省材料等作用。顶层四方堆有石块,为了投射及防御功能的作用。
三、 康巴木雅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木雅地区依然能观赏到建筑独特、民俗文化浓厚、色彩鲜艳的特色村寨,这都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的智慧结晶的成果。但现在当地政府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中存在许多不可磨灭的问题,许多特色村寨已面临衰败的边缘,这是现代文化或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一种冲突,许多居民面临迷茫和不知选择现代化建设还是保留传统建设风格。本身木雅人更换建设房屋周期是世界最频繁,每隔十周年左右重建一次,是更换周期是世界之最。但现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的问题。虽然2009 年以来,国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试点工作,投入资金 5000 多万元,但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政府的高压下,村寨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和谐布局受到影响,特色建筑和民间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村寨文化资源被滥用、过度开发现象严重。
特色村寨保护不及科学,建设技术不够传统,工艺技术不细致、不完整、不严谨等问题,缺乏可操作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缺乏民族性与地方性的指导意见,导致工作思路、要求和当地居民不一致,对特色村寨建设目标的理解出现偏差,搞形式主义严重,就比如木雅地区318国道旁的村寨房屋都做了清一色的外观装饰,实际上,破坏了当地村寨的原貌,掩盖了当地原有传统色彩。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的目的不在于仅仅是外观的面貌改造或样板工程。其建立的最终目的当然是少数民族区域得到发展,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的特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动因地制宜与当地实际情况而建设优质的传统工艺文化的面貌,求保传统优质的工艺技能为支撑的村寨可持续发展,弘扬活的文化才是特色村寨建设的归宿。
木雅村寨文化具有鲜明特色,规模宏大、类型独特、民俗文化浓厚。村寨的布局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是木雅人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展现了木雅文化特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独特的村寨文化体现着它无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2015年美国地质学家与西藏自治区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西藏佛协副秘书长、甘孜州康巴生态与文化遗产抢救咨询保护协会创建人木雅曲吉建才在木雅碉楼建筑与房屋壁画修护工作中,根据碳14检测发现木雅石砌建筑历史至今已有900至1000年左右,这充分说明木雅人在石砌房屋建筑的历史性与独特性。笔者通过《康巴木雅特色村寨文化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并在木雅康定折西片区以及道孚、九龙、雅江、贡嘎山周围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全面的了解到木雅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分析木雅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所谓村寨,就是四周围着墙或着围栏相沿聚族而居[i],而木雅村寨风格其不同,其建筑并非围栏聚居,是开发而散开式的。木雅村寨多数聚居在沿着河谷地带与山脚或半山腰处,村头村尾围绕农田可供种地,田头田外有山有草可供放牧,村寨周围都有一条小溪可供淡水,村寨建筑根据农田、溪水河道而定,方位选址面朝南背对北,村寨以山脚、河谷处居多,坐落于以2500至4000米高的高海拔地段。
随着我国加强城镇化、现代化、一体化的进程,甘孜州人民政府推行城镇化建设与旅游业开发,一些具有历史性、地方性的木雅特色村寨文化受到破坏,传统文化传承遭受打击。康定市新都桥镇东俄洛一、二、三村以及317省道的上柏桑村和下柏桑村,雅江县的八角楼乡村和318国道边的瓦泽乡麦巴、安良、水桥、鱼子西等地的村寨受到人为破坏,为了游泳业带动经济发展为契机,逐步发展成迎合游客的喜爱而改造民居,采用钢筋水泥方式来建设本土房屋,这直接导致本土建筑文化的消失。
(一)传承与发展意识淡薄
木雅民居是木雅村寨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是木雅村寨的必要条件,有民居就有建筑,有村寨就有村寨文化与建筑文化。康定市甲根坝乡、朋友西乡、沙德乡、六巴乡、宜德乡,雅江县的3区、4区,九龙县的塘古乡等地的村寨建筑文化就是一个活的技术传承,包括村民民居崩科、猪马牛羊畜圈、藏式亭子、青稞麦豆粮仓等建筑,它们共同组成丰富的特色村寨。但是村民的村寨建筑意识淡薄,传承主体逐渐消失,没了主体就没了传承内容与方法等。这里所说的传承主体是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授者和学习者。当地的建筑师日益衰老,年轻人的轻率,逐步发展为有“传”无“承”,无“传”无“承”的堪忧局面。
目前村民对村寨建筑传承的认可越来越淡薄,传承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状态。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对当地村民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村民对自己的村寨建设及其文化没有了激情和兴趣。从而影响传统建筑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村民宁愿让子女攻读大学或者城区打工挣钱,也不愿让子女学习传统建筑技术,没了传统技术来养家糊口的观念。既是有人意愿传承传统文化,却没有怎样传的方法,甚至不能清醒的意识到本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当然也不会产生保护与传承的意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取代,当地村寨建筑技术的传承空间越来越狭小。既有传却没有承,其主要原因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发展中传统技能难于维持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其二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得不到社会与政府的充分重视,传统技能在文化环境与社会地位日渐下降。其三是传统文化缺乏现代技术的支撑与外部环境的支持,包括当地政府与社会等方面的支持。
(二)村寨碉楼文化功能的消失
在早期传统的木雅村寨建设中,碉楼的建筑把木雅石砌建设技术达到最顶状态,每一座碉楼都经受了百年风雨,棱角分明地巍然屹立,是村寨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堪称石砌建筑之最。早期吐蕃王朝的衰落对藏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战乱。在战乱期间木雅娃开始修建了极其特色的高楼碉堡,其功能为防御、贮藏、烽火等作用。防御是为了防守抵御,烽火是为了传递信息,贮藏是村民粮食和财物贮藏在碉楼。碉楼高有6层到13层不等,碉楼楼门开设在一层高的地方,用一根树木做的独木梯,这为了提防强盗的侵入,村民进入碉楼后撤出独木梯极难攻入。碉楼的每一层窗口都设有箭眼,碉楼楼顶设有石眼,强盗一旦侵入就可投射石块与冷箭,易守难攻。碉楼楼基挖得很深,大约有6、7米,墙面以巨石砌成,约有3、4米,碉身多为4角、5角形,最多的有13角。碉楼皆由片石砌成,墙体表面整洁光滑,内外紧密无缝隙,棱角笔直,可见建筑技能和设计能力的高超。但现在随着村寨碉楼功能的消失,意味着建筑技术的衰落与碉楼文化的消失。
(三)缺乏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与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保护与发展特色村寨文化的工作,并指明了保护与发展方向。重庆市、甘萧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果[ii]。但深处汉藏地域的木雅地段以外来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政府及相关部门引领与指导起到关键性作用,雅江县八角楼乡同达村80%以上牧民抛弃村寨迁移到其它地方, 像这种情况完全是相关管理部门的不作为所导致。近几年政府出资把川藏公路边的民居清一色的面貌改造,为了房屋牢固使用钢筋水泥钉子。其实这反而破坏传统村寨原貌,掩盖了当地原有传统色彩。这即不科学又不传统,缺乏可操作性。当地政府部门需要深入基层调研,不然出现工作不细致、不完整、不严谨等问题,并且缺乏民族性与地方性的指导意见。这直接导致工作思路、要求和当地居民不一致,对特色村寨建设的理解出现偏差。
(四)缺乏木雅特色村寨文化的深入研究
技术是劳动手段与生产工具结合的生产或制造产物过程,包括技能、知识、工具、方法及活动,其实技术源于生活,从生活中不断历练而发展,从发展中提高技术。技术成了人类赖以生存或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必要条件。古代为建筑统称为匠学或工匠,藏族人称
二、木雅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一)加强村寨文化的保护意识
木雅村寨建筑文化原本就一个活的技术传承,其建筑风格鲜明独特,建筑价值与艺术价值独一无二。现代文化建筑发展中保护与传承当地村寨建筑文化是至关重要。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当地村民的参与,加强村民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就是最关键性作用。因此,提高村民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让村民认识到自己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树立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营造可持性发展的社会文化价值,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同时,告诫传统文化的所面临的危机与重要性,让村民认识到一旦失去就意味着历史性的灾难。
在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即不能保守,也不能改新革面。保守意味着落后与守旧。改新革面意味着替代与失传。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善,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引进现代技术来传承传统文化或改善传统技术的发展,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走向的必经之路[iii]。
(二)需要政府与相关部门对传统文化的大力支持
国家及政府部门大力推行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日渐衰退,当地政府部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时要把握好科学与引导作用。甘孜州雅江县两河口开发水电站时雅江县瓦多乡学优村、交吾村、杜米村、德米村等地民居都进行迁移,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在征地拆迁与建设搬迁房屋的同时破坏了当地文化与村寨文化的消失。
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面临失传边缘的文化,木雅村寨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政府要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要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应该制定《村庄和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用法律与政策来支撑与发展传统文化,坚持执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村民自治的原则等方式来保护与发展当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
(三)改进传承方法,引进现代化技术
木雅村寨建筑以言传身教、口述传承与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承方式常见为有亲缘传承和地缘传承。亲缘传承指的是子承父业或舅舅、伯父传带外甥、侄子情况。地缘传承指的是师徒之间的传承。师徒关系主要是看地缘,在生活中互帮互带的关系。传承内容包括房屋选址、房屋建设的备料、建设设计、下地基、立立柱、选石块等建筑过程各个环节[iv]。但房屋建筑过于依赖于传统的言传身教,缺乏理论、文字记录,很难达到覆盖性,限制了传承方法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传承方法较单一,学习技术人的吸引力不强,传承率与传授人数有限。
目前木雅村寨房屋建筑的技术研究很滞后,再加上旅游业的推进,新建房屋都是迎合游客而改建。在改建中忽略了传统文化建筑风格,房屋中柱的大小和榫眼不细究,房屋内部装修较随意,房屋内外的雕塑不细致、不讲究,建造过程的仪式不再举行等等。同时,缺乏现代建筑技术的应用,方法不完善,建筑全靠记性设计,没有建筑设计图纸和CAD绘图等技术。村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务必引进现代化技术来促进,建筑设计与内容需要公开出书籍,并进入学校的课堂与向社会宣扬。村寨建筑的专业人士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广播、影视以及互联网等方式来吸引和培养学习者,促进村寨建筑技术的相互交流与学习[v]。
传承与发展村寨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原有的特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推动因地制宜与当地实际情况而建设优质的传统工艺文化,求保传统优质的工艺技能为支撑的村寨可持续发展,弘扬活的文化才是特色村寨建设的归宿[vi]。
本研究为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项目《康巴木雅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QZY1606
简介:泽仁邓珠 (1985.04—),男,藏族,籍贯:四川康定,单位:四川民族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i]吴亚平,杨定玉,李萍. 少数民族村寨民宿业发展研究[J]. 民族论坛,2016,(07)。
[ii]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R].民办(经济)发[2009]315 号。
[iii]格勒. 康巴史话.四川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
[iv]范莉娜. 民族村寨居民文化适应及其对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
[v]田泽森. 黔东南侗族鼓楼建筑技术传承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4.
[vi]田力.关于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思考[Z].湘西民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