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新闻>>头条推荐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发布时间:04-19

“秀骨清像”的南朝造像为何大量在四川出现?


万佛寺出土的南朝梁普通四年康胜造释迦背屏式石造像。 四川博物院供图


□本报记者吴晓铃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这一千古名句,记录了1000多年以前南朝寺院林立的盛景。然而,南北朝作为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与北朝造像丰富的遗存相比,南朝造像实物资料却极为稀少。鲜为人知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四川境内出土不少南朝佛教造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万佛寺石刻。这批造像题材丰富、造型生动,不仅极具艺术审美价值,更从侧面印证了南朝时四川成都的繁华与富庶。

南朝造像多现于四川
  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成为佛教石刻造像艺术的两个发展高峰。闻名全国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就是北朝时期的佛教遗存。然而同样推崇佛教的南朝,其造像实物却相当罕见。直到近一个世纪以来,南朝造像在四川集中出土,惊艳全国。
  四川博物院馆员成吟介绍,四川地区出土南朝石刻造像的遗址主要有成都万佛寺、西安路、商业街等。其中,尤以万佛寺出土的南朝造像数量最多、保存较完好、年代序列清晰,造像雕造精美,其学术价值已被广泛认同。
  万佛寺遗址位于今成都五丁桥西北方,白马寺与一环路北二段交叉路口北侧。根据资料记载,万佛寺在汉代就已立寺,从南朝至明代的千余年间,香火连绵不断,是成都著名古刹。万佛寺在南朝时名为安浦寺,唐代名为净众寺,明代称为万佛寺,最终在明末清初毁于战火。
  1882年,成都西门外的农民在地里劳作,首次在万佛寺遗址挖出百余尊佛像,其中有1件是有明确纪年的南朝造像。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万佛寺又经过3次发掘,其中63件造像为四川博物院收藏。这些造像包括佛像、菩萨像、造像碑、造像龛、佛头像、菩萨头像、伎乐像和各种建筑构件,让人得以管窥当时佛教艺术的兴盛。
  为何南朝时期的造像,会在成都地区集中发现呢?成吟认为,这与四川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南北朝对峙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南方汉族政权对立。从西域而来的僧人如果想前往汉人主政的南朝,一般就会选择从凉州南下过巴蜀,再到江东的路线。因此,作为西北地区和建康(今南京)之间交通枢纽的四川,也渐渐发展成为当时的一个佛教中心。

造型清秀,刻出时代气质
  在万佛寺遗址出土的石刻造像中,一尊梁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的释迦牟尼像,是体量最大的一尊,高达153.7厘米。这尊造像除头部缺失外保存较好,可见释迦牟尼赤足立于方座上,他身穿圆领通肩袈裟,衣纹在腹部和腿部形成稠密重叠,衣襟下坠而飘逸。衣衫轻薄体贴,衬托出颀长而匀称的身躯,显得高大而健美。最为珍贵的是,佛像背后下部刻有铭文:中大通元年太岁己酉籍……景焕世子侍从鄱阳世子西止于安浦寺敬造释迦像一躯……中大通元年即公元529年,也正是南朝时期。
  这些南朝时期的造像,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南朝崇尚飘逸清瘦、名人雅士喜穿宽袍大袖的风气,在造像中就呈现为“秀骨清像”的特点。成吟说,四川博物院收藏的这批南朝造像,雕刻都非常精练,衣纹细腻流畅。不过南朝自晋室南渡之后,就形成清谈玄学的中心。四川在归属南朝后,自然也沾染了这些风气,因此佛造像出现趋于清秀的气质。佛像均细颈宽衣,双肩下削。后来梁王朝崇佛达到高峰,全国不断有佛学交流,从异域带来大量经像,这时佛像的形象有的才变得“丰艳”。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