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藏族同胞有随身携带桃木碗的习俗,对很多人来说,桃木碗远比黄金更为珍贵,有的人一生只使用一只木碗,并且会选择将这只木碗传给子孙后代。 在西藏,随身携带桃木碗并不是个人习惯,而是一种群体行为。长久的使用过程,发展出来独特的桃木碗文化。在西藏很多地区,都流传着这样一个谚语:“一只上等木碗等于10头牦牛。”足见桃木碗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不可替代。
藏族人的木碗情怀
没到过西藏的人,很难理解藏族同胞对桃木碗的特殊情感。木碗在西藏使用非常广泛,几乎每家每户的饭桌上都有不同类型的桃木碗,特别是喝茶用的木碗更是比比皆是。有一首歌为证:“丢下情人舍不得,带走情人又害羞,情人是木碗该多好,时刻揣在怀里头。”
人们把木碗比作自己的爱人,形影不离地带在身边。过去藏族群众上山砍柴、下地劳动都把木碗揣在怀里,随时用来喝茶、抓糌粑。要是外出做客,掏出自己怀里的木碗,让主人给自己倒茶、抓糌粑,也不会被认为失礼和可笑。
据了解,由高僧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所著的《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有这样的记载:赞普得到茶叶以后说,这种茶叶是上等饮料,饮用它的器具,不能用以前的玛瑙、金银等珍宝制作的瓢勺,需要找一种以前没有的器具。他听说汉地的皇帝有一种叫作“碗”的器具,于是派出使臣前往汉地,带回了一名制造碗筷的工匠。《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也记载,饮茶习俗传入西藏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
加查桃木碗
西藏生产桃木碗的地方很多,尤以加查最为著名。加查桃木碗是西藏久负盛名的民族工艺品,木材独特,做工精致,美观大方,品种齐全,是富有藏族特色的饮食炊具中的上等佳品及旅游工艺品中的精品。
加查桃木碗的种类很多,有抓糌粑用的大木碗“括卜”,有喝酥油茶的小木碗“甲卜”和喝青稞酒的小木碗“枪卜”,还有储存物品和装糌粑或细奶渣用的“巴卜”。而且加查桃木碗质地结实,不易破裂,不易摔碎,携带方便、耐用,外表光滑美观,盛装食物不改味、不烫嘴,人们非常喜欢用它。
木碗可分为普通型和名贵型两种,普通型一般用桦木、赤巴木、杜鹃等树的节、根或疙瘩制作,不加装饰,但也美观大方;名贵型则是用一种寄生在桃木、咋布等树上或根部的一种瘤制作,尤以在咋布树地下根部长的“吧”制作的木碗最为名贵,这种木碗木质黔黑透亮,纹路细如发丝,再加以银饰更是碗中珍品。在这种碗中放毒,即会起变化 ,因而十分名贵。
做木碗的独到之处在于选材,以节大、疙瘩多的为佳,主要选用赤八木疙瘩、桃树疙瘩和小杜鹃根疙瘩,因为这种材料做成的木碗经久耐用不裂缝,质地坚硬,外表光漏、华丽,质量上乘,卖价高,效益好。
制作木碗的工序较复杂。首先要上山选材,其次将选出的树节、树段用土或肥料埋或风干10~20天时间(以免制成后破裂),然后制坯,进行粗加工,最后细磨、上色。加工木碗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均匀,划线准确,碗底平稳。上色时一般都先上红色染料,再上青漆,使木碗呈桔红黄色,达到美观、色艳的目的。
木碗还分男、女用两种。其区别主要是:男用木碗底部与碗口间距较小,碗口大且外开,显得稳重;而女用木碗修长 ,光滑如玉 ,给人以纤细柔润之感。
加查桃木碗分大中小三种规格,颜色主要有红、黄两种,花纹有自然木纹、藏画雕刻等几种。小号碗开口大而向外撒开,简易盖,主要用于喝青稞酒和酥油茶;中号碗开口大向外撒开,一般用于吃米饭、面条等;大号碗分上下两半,上半为半球形稍扁,可盛菜,下半亦为半球形稍扁配有碗底,主要用于盛菜,有时也用于吃饭。
经过长期改进、发展,加查桃木碗不仅品种花样繁多,同时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各种先进文化,兼具民族特色,世界特色、现代特色。但是质优木碗仍出于作坊时代乡间农户的散量制作。现今的桃木碗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在几百至上万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