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佛教工艺>>佛教手工艺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责编:顿珠曲珍 发布时间:05-28

藏式面具的历史及其发展探源:千古神韵 万相生辉

5.jpg

图为由绿松石、红珊瑚等镶嵌而成的藏式面具。

6.jpg

图为几种传统式样的萨迦泥塑面具。

萨迦泥塑面具在制作工艺上进行了创新。以“长寿老爷”为例,原来都是在泥塑上进行着色即可,而现在,萨迦泥塑面具手工艺人会在原有着色基础上,将“长寿老爷”画上去的胡须改为牦牛尾巴的材质,牙齿则使用了山羊骨,让面具看上去更加活灵活现。

7.jpg

图为萨迦泥塑面具手工艺人在为面具着色。

8.jpg

图为八廓东街上门口挂满各种藏式面具的店铺。(图片均由记者 谢筱纯 摄)

核心阅读

面具,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通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历史久远,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挥着不同的社会作用。

早在远古时期,面具就成为了人类的重要工具之一,既能作为狩猎、战争时的一种防护武器,还能作为祭祀时沟通天地的工具,亦是一种图腾崇拜的象征。

随着人类不断发展,许多地方都孕育出极具地方特色与魅力的面具,经常在各种舞蹈、戏剧和民俗活动中出现:日本的能面、威尼斯面具、中国的傩面等等。 而在西藏,独特的文化氛围使藏式面具在国内各种面具中独树一帜,在世界范围内也独一无二。藏式面具,不仅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其发展历史也源远流长。

回溯浅谈

藏式面具的出现与全世界其他民族的面具产生原因基本一致,都与原始居民的生活与精神相关。早在原始氏族社会,西藏已有“绘面”习俗,即古代的战士在狩猎或作战前,用动物的血等来染红自己的脸,起到惊退敌人、鼓舞士气的作用。这一习俗被许多研究学者们看作是藏式面具产生的一个基础。而后,藏式面具随着藏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逐步走向成熟:面具先与苯教结合,又与佛教融合,并以羌姆和藏戏的形式走向民间。 直到八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藏族民间歌舞、宗教艺术及百艺杂技表演,特别是各种拟兽歌舞,包括戴人物面具模仿生活进行表演的艺术流行一时,在历史上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而此时,也正是面具艺术开始它蓬勃发展之路的开端。 一直到十四、十五世纪汤东杰布时代,古老拙朴的白面具戏吸收了民间歌舞、原始祭祀艺术、图腾舞蹈,宗教舞蹈羌姆及其他面具艺术的因素,形成了后期新派的丰富精致的蓝面具戏,其间,藏式面具艺术也得到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发展。

随着生活的进步,藏族群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多姿多彩起来。从最初的“绘面”,到原始祭祀中的动物面具,再到富有宗教气息的神魔面具,接着是多样的人物面具。直到今日,藏式面具的鲜明颜色和独特造型依然吸引着许多爱好者的追捧。

多姿多彩

人们耳熟能详的《说唱脸谱》里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紫色的天王托宝塔,绿色的魔鬼斗夜叉……” 藏式面具也在颜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藏戏面具而言,除了大家熟知的蓝色温巴面具外,还有绿、白、黄、红等颜色的藏戏面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白色象征着圣洁,哈达便是最好的佐证。白色的藏戏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

黄色在西藏也是一种备受尊重的颜色。在藏戏中,黄色面具代表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的圣人和仙翁。

绿色代表柔美,文成公主就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女性身着绿头巾、绿松石装饰、绿色衬衣、绿色邦典等装饰。绿色的藏戏面具特指女性角色,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拥有慈悲胸怀的女子。

红色是耀眼而神圣的,藏戏表演中,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带深红色面具的角色通常代表着国王,浅红色面具则代表臣子。

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群众对简洁强烈的色彩赋予了各种想象,使得藏戏面具更生动,富有人情味。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