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西次仁
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无论凭听力或科学都表明,卫藏方言和安多方言在“两端”,康方言介于中间。一般来说,卫藏方言敬语多,听起来语音绵软优雅;康方言敬语少,语音听起来铿锵有力。这正契合了两地不同的人文性格。 体现在书法艺术上,卫藏和康区也有区别。卫藏人和康巴人因生活环境、经济基础、政体模式等差异,其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在卫藏地区,反映农耕文明的年节活动十分丰富。在康区,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是赛马节。
全涉藏地区书面语是统一的,但是,口语差异较大,自然形成了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卫藏方言与康方言相比较,主要有如下一些差异。首先体现在语音上,卫藏方言没有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声母,康区方言则有这些声母;康方言有送气清擦音声母,卫藏方言没有;康方言有清化鼻音声母,卫藏方言基本没有;卫藏方言有较多的单辅音韵尾,康方言基本脱落或清化成喉塞音;此外,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差别。(1)部分动词有本身自动和使动的曲折变化,卫藏方言和康方言靠不同的声调表示。(2)卫藏方言里用附加手段来表示形容词的“级”范畴,即普通级、较高级和最高级。康方言普通和较高级也靠附加手段,最高级则加副词来表示。(3)卫藏方言中,疑问句是在动词和附加疑问语气词来表示,康方言则在动词前加附加疑问副词来表示。
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无论凭听力或科学研究都表明,卫藏方言和安多方言在“两端”,康方言介于中间。一般来说,卫藏方言敬语多,听起来语音绵软优雅;康方言敬语少,语音听起来铿锵有力。这正契合了两地不同的人文性格。
体现在书法艺术上,卫藏和康区也有区别。按一般的说法,自吞弥桑布扎创立藏文后,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兴盛,译经、刊刻经卷活动频繁,藏文书法艺术获得了很大发展。 到了十七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以来的噶丹颇章地方政权的政体较完善,其行文更加规范。不仅内容、格式上严格加以规定外,而且从书体上,书写技艺上对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民间书信等也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大大促进了各种书体书法艺术的发展。有棱有角的长腿朱匝体成为噶丹颇章政府政令书体,上行文多采用徂同体,平行文采用酋琼体,民间书信采用遒体或徂同体,但不能采用诸匝体。自二十世纪初,产生了娟秀的短腿朱匝体,并成为最流行的书体。
康区书法艺术在学习卫藏书法的基础上,自创一体,形成独树一帜的以乌金体为主的康体。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人自有一方人的习俗。卫藏人和康巴人因生活环境、经济基础、政体模式等的差异,其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在卫藏地区,反映农耕文明的年节活动十分丰富。
在西藏,新年的时间是由农业来决定的。古代,以麦(青稞)熟为岁首。藏文字“洛”兼有“年”和“收获”的双重意义;游牧社会在自己的语言中是不会表达出这样一种观念的。
藏历新年,卫藏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藏历初一那天,要将一、二寸的青苗,摆于佛龛茶几之中,预祝新年粮食丰收。另外,每家每户还要准备一个叫做“竹素切玛”的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制作的彩花板(藏语名叫“仔卓”),标志过去一年的收成,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农业获得丰收。
卫藏地区,春耕有春耕节。春耕前一天,人们首先要到春耕的土地上,焚香煨桑,竖起经幡,唱吟诵词,以祭祀神灵。每户带来一头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一次,在耕牛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然后,在每头耕牛的轭木上插上经幡,新耕一犁,再由属相相同的妇女撒出吉祥、福运的种子。其余耕牛一对跟着一对地翻耕。最后举行体育、歌舞庆祝。
秋收前有预祝农业丰收的“望果节”。“望”意为“田地”,“果”意为“转圈”。望果从字面上讲,就是转地头。这是卫藏地区盛大的一个民间节日。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谷物成熟前举行。拉萨从阳历8月初开始,节期3——5天。江孜、日喀则等地则在阳历7月中旬。
望果节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据《苯教历算法》记载,早在公元五世纪末,即布德贡杰时期,雅隆地区已开始兴修水利,使用木犁耕地。为了农业丰收,藏王布德贡杰向苯教教主请求赐以教旨,教主教农人绕地转圈巡游,求“天”保丰收,这就是望果节的来历。显然,这是典型的农耕民族的节日。在康区,人们一般是不过望果节的,少数地方过望果节,那是后来从西藏传来的。
西藏还有一个盛大的民间节日——“雪顿节”,也与农业文明有关。“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宴”。雪顿节按藏语解释,也就是吃酸奶的节日。早先,这是夏令安居时向僧人供奉酸奶的宗教节日。那时按照佛教的教规戒律,夏天有几十天禁止僧人出门,要行三事,即长净、夏令安居直到解制。在开禁的日子,僧人们纷纷出门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僧人们除了一顿酸奶佳宴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由。以后,雪顿节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旧西藏,拉萨地区是纯农区,人们吃的酥油、奶制品都是靠藏北牧民出售或交租、供奉的,所以畜产品金贵,这才弄出一个酸奶节,利用节日,大饱口福。在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的康区,笔者还没有听说过有什么酸奶节,吃酸奶,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没有必要弄什么酸奶节。
而在康区,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是赛马节。康区是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康人以马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加之,康区部落战争不断,男人们必须拥有“三宝”,即骏马、长枪、腰刀,所以康巴娃素以能骑善射著称。藏族谚语称:赛马要在平坦的草原上,英雄要在烈马的背脊上。早在岭·格萨尔王时代,格萨尔王赛马夺冠,统一岭部落后,岭部落联盟的大小部落就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赛马、马术和骑射三类活动。 以后,岭部落的后裔们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康区最盛大的民间节日。
每年七、八月份,是草原最好的季节。届时,草原上百花盛开,牲畜骠肥体壮。各地的牧民在各色布上印上象征福气的经文,在经旗周边装饰白、红、黄、绿、蓝布条。男子则在自己的火枪枪架上,饰以经幡,上边挂一缎制烟祭用的小袋,骑马赶往节日集合地点。烟祭袋内装有糌粑、酥油、茶、黑白炒青稞、谷类、奶渣、人参果、珍宝粉诸物拌合成的“烟祭锦品”。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当地神山或祭神集合处后,当地活佛、僧人开始烟祭神灵仪轨,举行盛大烟祭供养,牧民们则将自己带来的烟祭锦品撒在所焚香的枝堆里,同时大声呼喊“该!嗦!”并按各人意愿祈祷。烟祭供养完后,男人们立即跨马奔向拉者(神山顶垭口处插风马旗的嘛尼堆),插上所带经幡,高声诵念吉祥的祝愿词。插完经幡,立即打马返回烟祭台,牵上马,手执刀、枪,高呼“该!嗦!恰!”同时从右绕烟祭台3——7圈。当夜,牧民们就在神山或地祗附近的草坝设帐住宿。牧女们则送来肉、酥油、酪糕三者为主的食物和鲜奶、奶酪等饮料。第二天以后,牧民们要进行精彩的无鞍赛马和马技、骑射等活动。
赛场上,在“咯嘿嘿”的震天呼喊声中,矫健如鹰的骑手们叩响大地的隆隆蹄音,展示令人眼花缭乱的骑术。骏马、好枪、好汉组成一道流动的令人顿升英雄豪气、周身血液贲张的眩目画面,令人感受到骑手们渲泄的是血液中激情燃烧的熊熊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