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来源:四川日报 责编:丁真尼玛 发布时间:06-04

本地草种的尴尬与突围


红原县安曲镇下哈拉玛村,牧民克科一家在收割牧草。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摄(资料图片)


5月21日,若尔盖县唐克镇嘎尔玛村外,工作人员在补种草种。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摄



川西北高原治沙

每年至少有400万公斤牧草草种需求

但八成来自省外

今日话题

四川草种如何图强
  “草长出来没?出苗率咋样?”5月21日,治沙项目承包商李佳明骑着摩托,到几处治沙点查看今年开春后种下的草种长势,播下的有一年生和多年生多种牧草。正式播种前,他再三咨询了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
  5月,草原上植树种草最忙碌的季节。若尔盖、红原等治沙重点区域,公路上时不时有拖拉机轰鸣而过,大多是参与春季草原播种作业的农用机。春天到来,川西北高原迎来了一年中治沙的黄金时段。只是,谁也不能保证这些草种能否落地生根、发芽成长。因为,用的草种来源多样,有的是“初次上高原”,甚至是首次来到中国。

□本报记者 王成栋

急与难

每年需草种400万公斤,仅两成为“四川造”
  寻找牧草种子,是川西北高原从牧民到政府部门都着急的事。
  监测显示,我省现有沙化土地总面积约1200万亩,其中,可以短期内治理、恢复植被的有1000万亩,绝大部分分布于川西北高原。还有大量退化草场需要治理和改良。种植牧草,是改良沙地和恢复草场的主要方式。
  “除了固定流动沙丘、风口上种一点红柳和沙棘,其他地方都要靠草。”若尔盖县农业与科技局副局长张玉峰介绍,选择牧草作为治沙的主力,原因很简单:从改良土壤角度来看,在高原上,生长速度较快的牧草带来的腐殖质,远超灌木。
  牧民可根据自己意愿选择草种。“沙地不能放牧,但治理后能收干草。一亩地能产上百斤干草,能卖两三百块。”红原县瓦切镇瓦切五村放牧大户泽让多尔吉介绍,自己每年都会腾出两三千亩草场用于生产干草。作为对比,其他治沙植物,红柳并非牲畜的口粮又不具备其他经济效益,沙棘生长周期长且回报率低,牧草在备选物种中自然脱颖而出。
  近年来,我省每年下达的沙化土地治理和退化草场改良任务合计超过200万亩。按照治理期每亩每年用两公斤草种测算,每年用草种起码要400万公斤。不过,“四川造”草种不到两成。
  “我们年前就开始联系供应商发货,免得开春后找不到种子,耽误项目进度。”红原县治沙办主任喻安庆说,当地每年治理任务需要40万公斤草种,必须四处“寻种”。

利与弊

外来草种唱主角,适生性存疑,冲击本土种业
  “这样(外来草种占主导)下去,我很担心出问题。”省林科院林研所所长鄢武先担心外来草种的适生性,担心对四川本土牧草科研和产业体系带来冲击。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川西高原,降雨偏多且冬季漫长,从省外、国外引入的草种,首先要面对的,是能否落地生根。
  “每年都有一些‘水土不服’的草种,最后只能补种、改种。”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为了确保外来草种的成活率,当地特别要求各承建单位提前施工,“让牧草生长期和霜冻期错开。”
  作为最直接的种草者,农牧民感受最深。泽让多尔吉说,前几年,他曾先后种植过内蒙古等外来草种,“有的当年冬天就冻死了。还有的更夸张,出苗率低得吓人,但又不是假种子,只是不适应这里的气候。”泽让多尔吉说,如今,他宁愿从本地牧民手中买本地草种,“长得慢总比长不出来好”。
  如果只是“徒劳无功”倒还好说,“引火烧身”则意味着后患无穷。
  “有些草种引进,不能排除物种入侵的可能性。”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如果外来草种具备侵略性或者没有天敌,有可能破坏本地原有的生态系统。这就可能让脆弱的川西北生态系统进一步失衡。
  引入外来物种帮助治理生态环境却“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水葫芦,原本是为治理河湖污染而引入,在没有天敌的环境下,现已成了河湖污染源。
  对本土草种科研及产业体系的冲击,则更加明显。
  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院长白史且介绍,四川本土草种科研力量在削弱,同时,本土研发、制种企业逐渐沦为产业链的下游,处境更加艰难。
  “两年内,研发部门负责人换了三个。他们说这里待遇不如省外,还有的说我们企业前景不行。”一位四川本土制种企业负责人坦言,再这样下去,四川本土牧草制种企业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问与困

本土草种成本高,“国字号”草种基地门庭冷落
  跻身全国五大牧区、拥有2.45亿亩草原的四川,本土草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其实,我们有很强的科研和繁育能力。”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平说,积累多年,四川有不俗的牧草选种育种实力。
  代表川内最高水平的牧草育种单位,是省草原科学研究院。5月21日下午,记者抵达红原县瓦切乡西北侧的省草原科学院国家草种基地时,见到的却是门可罗雀的景象——基地门口,几个拖拉机手正晒着太阳打扑克牌。
  设立于本世纪初的这个草种基地,拥有全川牧草选育的唯一一块国家级牌子。迄今,已有数十个牧草品种在这里完成选育,且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验收。
  因为科技实力强,草种基地曾有过红火的日子:2004年前后,种植基地面积将近10万亩,每年出售草种100多万公斤。“一到春天,来拉种子的卡车从院内都排到马路上了。”草种基地主任苟文龙说,如今,草种基地的种植面积只剩下8000多亩,出产的草种“有价无市”。
  苟文龙推开仓库大门。“吱”的一声,一股灰尘呛得人差点喘不过气来。仓库里,晾干的草种快堆到仓库顶了。“记不得上一次发货是好久了。”苟文龙摇摇头说,热热闹闹的种草治沙,跟基地并没有太多关系。
  一边是草种需求告急,另一边是草种库存满仓,这是为何?
  “四川草种价格太高了,在治沙市场化时代缺乏竞争优势。”在川西北从事治沙的内蒙古人孟克尔说,四川出产的燕麦草、披碱草等草种,单价比宁夏、青海产出的高出近一倍。
  “四川的草种成本要十块一斤,省外的也就四五块。”省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处副处长蒋洪彬介绍,由于人均草场面积小且气候条件好,四川的草原流转费多在200元/亩·年,而人均草场动辄上千亩的青海、甘肃等地,其流转费不过30-40元/亩·年。还有种植环节——川西北高原无霜期短、气温低,草种产量往往只有青海、甘肃等省份的一半左右。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9月下霜冻。”白史且说,一旦在成熟期遭遇霜冻或冰雪,就意味着草种减产乃至绝收,“没成熟透的草籽,是不能作种子的。”
  近年来省级层面启动生态治理工程招投标环节改革,更让价格偏高的四川草种短板尽显。“种子要便宜才有优势。”孟克尔说。
  盼与谋
  建立四川草种动态许可清单,让龙头企业带领产业站起来,重振四川牧草种业
  一边是不断被挤压的本土草种,一边是适生性存疑的外来草种。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四川草种图强,首先要适应市场。
  “我听到不少人说,困境是治沙市场化和生态项目招投标改革等导致的。这个观点,我无法赞同。”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从国内外生态治理经验来看,生态治理市场化是大趋势,也是激发全民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市场活力的必由之路。四川草种必须适应市场。
  前述负责人认为,四川草种市场“失守”,除开外来草种的成本优势之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原有的草种科研、转化、生产体系落后。省草科院等科研单位集“产学研”为一体,稍显力不从心。省社科院相关负责人建议,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让科研单位和企业适应市场竞争。
  “既要拥抱市场,但也要防止‘苍蝇蚊子飞进来’。”前述负责人认为,为避免草种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应对省外特别是国外草种的试种、推广实行许可制度,避免外来物种的生物入侵或者水土不服。在此基础上,建立四川草种动态许可清单。
  “当然,还要找准产业定位。要与草种强省错位发展,突出自身特色。特别是高原牧草这个领域,是其他省还没进入的。”蒋洪彬透露,我省正在研判全省牧草种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相关产业规划。根据初步规划,我省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建立起涵盖科研、原种选育、制种等环节的牧草产业体系。同时,借鉴内蒙古、青海等地做法,重点扶植本土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带领产业站起来。换句话说,做特色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重振四川牧草种业的抓手”。蒋洪彬说,当务之急,是通过发展高原牧草种业、高原观光草种等具有四川特色的优势产业,先实现本土牧草种业“图存”而后“图强”。
  更大的规划也在酝酿。省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处相关负责人透露,我省正在谋划组建省级牧草种业产业联盟,涵盖企业和科研单位,实施行业科研资源、市场信息和渠道共享等。同时,对现有企业情况摸底,选取5-10家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不是单纯地搞补贴,而是推动他们合作,包括整合、重组等,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和整个行业同时崛起。”

观点

最好的草种就在我们身边
  本土草品种是从当地自然生长的草种中驯化或选育而来的,无论是对土壤、气候,还是水文的适应上来说,都会比进口草种更具优势,只要因地制宜调整育种思路即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对此,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钱瑞霞表示,“改良和选育适合不同区域的本土草种,是支撑这一宏伟目标实现的基础。”
  据了解,我国目前现有的牧草品种和国外的一些品种品质不相上下,那么为什么本土牧草只有20%的市场占有率呢?产量是关键。美国牧草品种的育种目标就是高产,一般收割五六茬,产量依然很高。而我国牧草品种的选育,更注重抗性,供应能力跟不上。
  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草”,纵然目前我国本土草种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但是实际存在的“主场优势”不可忽视。
  “时至今日,引进外来草种的尝试,尚未收到良好的效果。”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会长卢欣石说,“实践结果表明,发展我国的草牧业,必须培育本土的草种。”
  最好的草种就在我们身边。
  据《农民日报》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