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上)
6月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以“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主题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专场新闻发布会。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回答有关提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主持新闻发布会。
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媒体记者围绕四川如何融入国家大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支持创新创业、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及2019年全省经济发展预期等踊跃提问,彭清华、尹力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实例一一予以坦诚回应。
四川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大机遇
脱贫攻坚
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凉山彝区的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72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30.9万
创新创业
2018年仅成都就吸引了25万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落户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在国家大局下推动四川发展做国家重大战略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
新华社记者:中国有一句古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这些都涉及到四川。请问,四川作为西部大省如何主动融入国家大局,实现更大的发展?
彭清华:感谢你的提问。刚才你讲得很好,四川的发展一定要在国家大局下来推动。对四川来讲,当前我们正面临四个方面的重大机遇。
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四川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往北往西经欧亚大陆桥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往南经陆海新通道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四川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衔接点。我们把握“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现在,从成都开行的中欧班列已达3500列,约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同时,我们着力打造天府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等一批开放平台,落户了一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园区。今年1至5月,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了11.7%,特别是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了21.7%,与欧洲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了46%,进一步实现了对外贸易区域上的多元化。我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其中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把像四川这样的西部内陆省份推向了开放前沿。
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去年,我们在成都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要求西部地区成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中央又就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出台了新的政策文件,指向性强,政策含金量高。我们把握这样一个重大机遇,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开发来促进开放。更好发挥四川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打造适合内陆地区特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2016年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重庆和武汉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我认为,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责任。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这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着重抓了生态环保突出问题整改和重点流域整治提升工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去年,全省87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了14.9个百分点,沱江16个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同比上升了56.3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长江沿线省市的协同配合,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切实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大机遇。从地理上讲,四川属于长江流域,不属于珠江流域。但我们和粤港澳地区的经济联系一直十分密切,是“9+2”泛珠三角合作机制的成员。四川和广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省份,广东是四川最大的内资来源省份。近年来,四川省与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分别建立了合作会议制度,港澳地区是四川最大的外资来源地,香港还是四川第四大贸易伙伴。去年,四川代表团赴香港、澳门和广东学习考察,签署了一批新的合作协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四川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对四川来讲,我们既是这些国家重大战略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是贡献者和受益者。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四川大凉山一直被贫困问题所困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大凉山,牵挂着彝族群众的脱贫奔康。目前,四川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如何,能不能确保凉山彝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彭清华:感谢你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关注。四川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3年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时,四川有625万贫困人口,是全国贫困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去年春节前,总书记冒着严寒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昭觉县走访调研,看望慰问彝族贫困群众,随后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今年新年贺词中还深切牵挂他曾经看望过的彝族贫困群众,关心他们的冷暖。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和鞭策。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讲最大的政治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立下的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讲最大的民生工程,民生有各种各样的内容,有的是“锦上添花”,有的是“雪中送炭”,脱贫攻坚是“雪中送炭”的民生,所以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讲最大的发展机遇,现在中央对于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四川作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用好中央给予的政策,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就是最大的发展机遇。
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四川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这里,我向大家报告几个数据: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平均每年减少11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 9.6%下降到1.1%。这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精准”两个字。所谓“精准”,第一是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在哪个村、是哪一户、什么人?都要识别精准,因此才要建档立卡。第二是要精准帮扶,针对不同的贫困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口,他们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要精准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第三是要精准脱贫,贫困村能不能摘帽,要经过严格考核,贫困户是不是脱贫,也要有严格标准。
对四川来讲,我们突出了“两个聚焦”。第一个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现在还加上饮水安全有保障,这是脱贫的基本要求。从总体上看,四川“两不愁”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三保障”问题成效明显,还要继续努力。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我们在全面减免学杂费基础上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9+3”职业教育,基本做到了农村适龄儿童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大家可能会问,现在还有没有失学辍学的孩子?有。我们在凉山州摸底发现,还有好几万失学辍学的孩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孩子听不懂普通话、跟不上课,就不愿意学了;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带走了;还有的家庭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和其他原因不愿意读书。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因人施策。但总体来看,不会有因为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情况。为什么?因为实行义务教育之后,这些孩子上小学甚至初中都是免费的,甚至连住校吃饭的钱都是国家给的,不用家庭负担。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贫困发生的一个原因是因病致贫,所以我们把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全省已基本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的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还实行了大病专项救助。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四川对136万“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现在已经完成搬迁近120万人,还帮助62.2万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使之达到住房安全要求。同时,解决了27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可以说,脱贫攻坚使长期贫困落后的乡村旧貌换新颜,使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
当然,我们也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我们正在全省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活动,集中2至3个月时间,对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挨家挨户进行回访,围绕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一村一村地查,一户户地过,对存在的问题,一户一户登记造册,落实整改,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打折扣、不降成色。
第二个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四川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被列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其中甘孜州、阿坝州是藏区,凉山州是彝区。藏区情况相对好一些,贫困人口还有4.6万人,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2.6%,今年藏区贫困县可以全部摘帽。凉山彝区任务更重一些,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控制性因素。省委、省政府把彝区脱贫攻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抓。去年,我们出台了12个方面34条措施,从产业帮扶、就业培训、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等方面重点给予支持,3年新增扶贫资金超过200亿元。我们还派出5700多名干部组成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到凉山深度贫困县、贫困村开展综合帮扶。同时,大力推进禁毒防艾、控辍保学、移风易俗等工作,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勤劳致富。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经过不懈努力,凉山彝区的贫困人口已经从2013年底的72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30.9万,贫困发生率从29.5%下降到12.7%。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的两户村民,现在和乡亲们一道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外界非常关注凉山州“悬崖村”的情况,过去是靠藤条绑着树枝爬上去,一次得六七个小时,非常危险。现在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已经建起了钢梯。有人问,为什么不修公路?因为山上居民不多、工程量大、造价太高,并且修公路也会影响生态环境。我们在山上建了医疗点、教学点,孩子大一点尽量搬到山下上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现在这个地方成了一个旅游热点,很多人都到“悬崖村”去体验“天梯”。
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央机关各对口帮扶单位,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四川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以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他们给贫困地区带来的不仅是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战胜贫困的勇气和斗志。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明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
创新创业在四川蓬勃发展 进一步打造“双创”升级版
经济日报记者: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科技大省,去年全国“双创周”活动主会场就设在了四川成都,引起各方面关注。请问,四川在推进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着力重点在哪里?
尹力:首先,感谢这位记者对四川的关注。正如你所提及的那样,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科技大省。目前,全省有科研院所270家,普通高校126所、在校大学生156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40多万,以及千千万万创新创业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今天的四川大地蓬勃发展。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把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新创造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创新创业主体增多。我们分别针对高端人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不同群体,制定了差异化支持政策,力求更多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巩固壮大创新创业队伍。2018年,全省从事研发活动的人员15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者67.6万人,仅成都就吸引了25万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落户;同时,新登记各项市场主体105万户,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3万多家(个)。
二是创新创业平台规模增大。我们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不断增加投入,不仅着力建设和完善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攀西战略性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国家级区域创新平台,而且注重建设省内各地的创新基地和平台,以及一些新型的孵化载体。目前,全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635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6个,各类孵化载体860多家。
三是创新创业能力增强。我们积极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去年,全省新增专利授权量8.7万多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在全国两次推广的36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中,四川贡献了16条,居全国前列。
四是创新创业成果增加。我们依托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升孵化服务水平,涌现了像歼-20、“华龙一号”等一批重大的科研成果,四川造全球首颗双核人工智能商业卫星成功发射。全省连续四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超过100万人。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400多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创新创业保障。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和市场方面的优势,着力吸引人才、技术、资金,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统筹推进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人员激励、扩大科研自主权等领域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二是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万亿支柱产业以及数字经济发展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完善机制,培育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三是营造创新创业的更好社会环境。健全“双创”服务体系,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政策,打造创新创业品牌,推动更多群体投身于创新创业,努力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本报记者 张守帅 整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四川专场新闻发布会实录(下)
关爱农民工
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达到67.6万人,创办企业17万多户
农民工是未来村基层干部的主要来源,把他们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来培养
乡村振兴
着力培育川菜、川猪、川茶、川药、川竹等“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
全面开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让群众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文旅融合
“文宗自古出巴蜀”“天下山水之观在蜀”
优化完善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造标志性文旅品牌
突出抓好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等“十大”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建设
高质量发展
要切实做好稳增长工作,保持适当增长速度
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不光看增长速度,还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把服务保障农民工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把农民工作为推进乡村振兴重要力量来培养
凤凰卫视记者:四川省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就超过2000万人,在保障农民工权益、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方面,四川做了怎么样的努力?下一步还有哪些大的举措?
彭清华:感谢你对四川农民工工作的关注。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大省。根据统计,全省农民工共有2500万人左右,其中省内务工的有1400万左右、省外近1100万。这些农民工远离家乡,告别亲人,走进城市,吃苦耐劳,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理应受到党和政府更多的关心关爱,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我也是在农村出生和长大的,深知农民工的艰辛和不易。我到四川工作之后,始终把服务保障农民工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抓。去年,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到广东、浙江考察学习,这两个地方都是川籍农民工务工的大省。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珠三角、长三角务工的川籍农民工有数百万人。我们在广州专门召开农民工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家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杭州专门看望了川籍农民工代表,表达家乡人民对他们的问候和牵挂。省委要求各有关方面带着强烈的责任和深厚的感情,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的16条措施和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22条措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说,农民工在外地务工最牵挂的事情是什么?是家里孩子的教育、老人的照顾。我们有责任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让他们在外面能够安心打拼。到了春节,农民工最突出的困难是什么?是一张回家的车票。我们就动员各个部门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立服务点,组织专列专车帮助他们顺利回家过年。去年春节,全省一共组织了4万余班次专列专车,为100多万农民工提供服务,让家在边远山区的农民工也能平安回家。春节期间,我们还组织基层干部、工作队员走访看望了1370万返乡农民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为他们排忧解难。春节前夕,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外出农民工及家属发出慰问信,并把农民工代表请来一起座谈,吃团圆饭,表达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家乡人民的亲情温暖。目前,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达到了67.6万人,创办企业17万多户,实现总产值近4000亿元,带动就业210余万人。实践证明,农民工不仅是国家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统筹力度,在全省建立农民工服务网站,向川籍农民工和外来农民工提供各种就业信息服务,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立农民工服务中心,积极解决农民工家庭老人、孩子照顾问题,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积极在农民工中物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村基层干部后备人选,解决村级组织后继乏人问题。我认为农民工是未来村基层干部的主要来源,因为他们出去经受了磨炼,见到了世面,增长了才干,他们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能扛大梁的新型农民。我们正在建立机制,把他们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来培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让他们在回报家乡中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
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生活将更安逸更美好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记者:四川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的代表地之一,可以说农业是四川的底色和招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请问四川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这些年都做了什么,未来有哪些打算?
尹力: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四川的赞誉。的确,四川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今天的四川,也是全国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四川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擦亮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近年来,四川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耕地是农业之基,我们严守全省9448万亩耕地的红线,确保粮食安全。突出“优、绿、特、强、新、实”,着力培育川菜、川猪、川茶、川药、川竹等“川字号”优势特色产业。现在大家一提到川菜,无论是四大名菜、八大名菜、十大名菜,川菜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相信大家都比较喜欢吃麻辣的川菜;川猪,现在年出栏量近7000万头;川茶,四川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前位的省份;川药,四川的中药材,在全国有49种被称为道地药材;川竹,四川也是竹子种植生长面积全国最大的省份。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目前全省建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4200多万亩。我们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近3年来持续下降,四川的柑橘、猕猴桃、柠檬等一大批名优特新、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在各地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我们也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智能农机装备制造等支撑产业,整体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我们追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量”的保障,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
第二,全面开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四川农村的区域比较广,农村户籍人口接近6000万,有4.5万个行政村。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群众有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农村发展进步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大力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把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作为主攻方向,根据省内平原、丘陵、山地等不同地形,按照人文、旅游、生态不同类别,分别确定整治标准和建设内容,着力整体提升村容村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特别注重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注重百年、千年大树的保护,我们准备以立法的方式对它们进行保护。我们通过这些工作,让群众不仅能够看到一个青山绿水的美丽农村,而且更能够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第三,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四川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策源地之一。进入新时代,四川农村改革更需要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目前,全省有4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有15项试验成果已经转化为中央相关文件的政策举措,还有不少的改革经验也成为了全国农村改革的样板。我们积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4.3万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已经有近10万个。
第四,大力促进农民工创新创业。刚才,彭清华书记已经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可以说近几年川籍农民工返乡创业呈蓬勃发展态势,累计大约有67万人回乡发展,创办的企业有17万户,已成为了全省发展一个新的动力,不仅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面貌的改善。
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四川农村发展仍很不平衡、很不充分,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到2020年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年,全省还将召开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出台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路、水、电、气、宽带等“五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普及基本公共服务;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让人们在农村生活得更安逸、更美好。欢迎记者朋友们到四川的农村走一走、看一看。
让“诗”和“远方”融为一体“你追我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我们了解到四川不久前召开了文旅发展大会,率先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了部署。请问,四川在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上采取了哪些比较具体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彭清华:你提这个问题我非常高兴回答,因为我可以借此机会把四川的文化旅游推介一下。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作简要回答。
提到四川,人们通常会想到两个词,一个是“天府之国”,一个是“熊猫故乡”。这里我还要给大家讲古人的两句话,一句是“文宗自古出巴蜀”,讲四川的历史文化、英才辈出。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出生在四川或者居住在四川,很多古今传诵的优秀作品也出自四川。第二句是“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讲四川的自然山水、风光无限。这方面可以举出很多地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讲“四川是个好地方”,要求我们“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这些年,四川在文化旅游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总体实现了由文旅资源大省向文旅经济大省的跨越。去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0112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文旅产业跨上了万亿级产业台阶。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清明、五一假期,四川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怎样推动四川文旅产业发展?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很重要的就是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诗”和“远方”融为一体。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文化,行万里路就是旅游,古人就让“诗”和“远方”融合起来了。
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我们召开全省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我们将围绕文旅融合,进一步优化完善全省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一些标志性文旅品牌,推进业态创新,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推进重点设施“补短板”。我们将突出抓好大九寨、大峨眉、大熊猫、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竹海、大灌区、大蜀道、大遗址以及茶马古道等“十大”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建设。这些可能大家都有印象,大香格里拉的稻城亚丁现在成了“网红”之地;大贡嘎的贡嘎雪山海拔7500多米,在高原藏区;大竹海主要在川南,是全国主要竹产地之一;大灌区主要是都江堰,2000多年了,至今泽被成都平原,是人类水利工程史的奇迹;大蜀道主要在川东北,部分区段至今保留完好;大遗址包括三星堆、金沙遗址,也包括汶川大地震遗址;茶马古道也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历史遗存。我们还要打造红军长征路和川藏公路黄金旅游线。四川是红军长征历经时间最久、走过路程最长、经过地域最广、经历战役最多的地方;当年十八军进藏,修建川藏公路的英雄壮举可歌可泣。总的来讲,我们还要擦亮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这些金字招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九大”。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四川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机制,就是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在这次全省文旅大会上,命名了10个天府旅游名县,还确定了30个候选县。以后每年经过竞争评选和严格考核,从30个候选县中再命名10个天府旅游名县,再从其他县增补10个作为候选县,滚动发展。对已经挂牌的和进入候选名单的,我们将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奖励和支持,对考核不合格的也要建立退出机制,形成“你追我赶”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生动局面。最近几个假期里,这些天府旅游名县都成了人气很旺的地方,希望大家有机会也去看看。
保持适当增长速度 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
中国日报社记者:刚才主题发布时提到去年四川GDP总量超过了4万亿,经济增速是8%,请问对今年的经济总量以及增速有一个什么样的预期?
彭清华:去年全省经济增速是8%,总量达到40678亿元。今年一季度增速是7.8%,比去年有所回落,但与去年四季度相比是持平的,目前还稳定在这样一个水平。我们要切实做好稳增长工作,保持适当增长速度,这对于相对后发展、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不光看增长速度,还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彭清华: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光临和大家的提问。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大家对四川特殊的关心、关注和关爱。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发展取得的成就,都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也与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今天,四川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我们将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移、埋头苦干,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创造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四川是天府之国,也是红色热土、金色宝库、绿色家园,被称作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我在这里诚挚邀请大家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多对四川工作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本报记者 张守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