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许娜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起源于600多年以前,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与昆曲、京剧同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历史悠久,是一种以民族鼓舞、民间说唱形式来表现故事情节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历史悠久的剧种之一,藏戏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藏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纪录片亮相
“白玉兰国际优秀电视节目展播”
作为唯一一部涉藏题材的文化类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亮相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优秀电视节目展播”,吸引了不少观众目光,这不仅来自藏戏本身的魅力,上海援藏力量的支持也使它有了更大发展,得以呈现在越来越多人面前。
纪录片讲述迥巴藏戏获得新生
藏戏,这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多方面的不同,使它拥有众多流派。其中,迥巴藏戏就是藏戏中最为古老、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昂仁县日吾其乡,迥巴藏戏的发源地,地处雅鲁藏布江上游大峡谷,海拔4310米。相传在600多年前,噶举派高僧唐东杰布立志在此修建铁索桥,造福雅鲁藏布江两岸人民。为募捐资财,他邀请能歌善舞的七姐妹组成蓝面具藏戏班,随处表演,化得专款。在此期间,他们吸收融汇当地群众弹、唱、舞的极高技艺和传统艺术营养,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特色,使迥巴藏戏的表演、唱腔艺术,在藏族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名望。
迥巴藏戏队成立于1980年,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藏戏队,演员多来自当地的农牧民家庭,除了务农、放牧外,每当有演出他们就进行集中排练。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下,迥巴藏戏枯木逢春,获得新生。
10月的西藏,秋风飒爽,金黄遍野,打谷场、青稞地,暖阳将一个个劳动身影刻印出金黄灿烂的轮廓,农牧民演员们正不畏辛劳完成田间劳作,腾出更多时间,为迥巴藏戏内地“梅开二度”耕耘着。2018年,藏戏队员又圆了一个梦——踏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并成功首演。
图为南木加次仁。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南木加次仁,迥巴藏戏第十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步入花甲之年的他,扑身藏戏40多年,如愿将迥巴藏戏搬上国际舞台,“我更加有信心把这个传统藏戏发扬光大,今后培养更多学徒,更好地传承和发扬600年的藏戏文化,争取再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光阴流转,在他质朴而黝黑的脸上留下印记,却也沉淀了一份厚重而甘甜的欣喜。
藏戏队员们也以此为傲,“看到上海市民对藏戏非常感兴趣,我心里很激动,也更坚定了我把传统藏戏更好地宣传给各地的信心,保护好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身为主演之一的扎西曲培倍感自豪地说。
纪录片讲述藏戏迈向世界的步子
图为迥巴藏戏队队员。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我们有这样的使命,按照中央和西藏自治区的要求,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去”,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田冰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17年10月成功将迥巴藏戏送上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这一国际戏剧舞台,他希望能够以此拉动文化扶贫,提高农牧民群众的素质,从而促进西藏文化与内地的交流、交融、交往。2018年,受上海援藏项目资助,迥巴藏戏再次踏上乌镇戏剧节,并首次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纪录片讲述藏戏“出走”经历
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纪录片《神秘藏戏 世界之约》以两次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为主线,客观记录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迥巴藏戏近年来的发展历程。
图为李洪庆带领藏戏研究团队实地考察。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该片导演兼制片人李洪庆说:“以天地为舞台,以雅江雪山为背景,当你沉浸在藏戏独特唱腔、鼓钹舞姿相交中的时候,会感受到真正的天籁之音和强烈地精神共鸣。我们把藏戏三次内地演出以及农牧民群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自信及传承,都放进了这部片子中,希望通过线上线下叠加的合力,传播藏戏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国内外观众了解真实的西藏,助力传播好西藏文化。”
(中国西藏网 综合/李雨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