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党政及相关部门普遍建立常委会、常务会、党委(党组)会前学法制度,邀请专家学者或领导干部举办数百场中心组学法专题报告。依法治省工作被列入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年度述职述廉报告的重要内容,不仅要述职、述廉,还得“述法”。
突破,从打破自我开始
一批突出问题在果断“亮剑”中化解
“到2020年基本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这是我省依法治省的总体目标。
蓝图绘就,如何落地生根?
紧扣推进依法治省突出问题重点突破,成为依法治省开局之年的重中之重。
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紧密结合,一连串充满时代感的地方立法新思路、新举措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
为提高立法质量,省人大常委会启动立法咨询专家库建设,遴选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农业等139名专家学者提供立法咨询。
为紧贴百姓所盼,年初省政府公布的立法计划里,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等20件由公众投票选出的立法项目赫然在列。
敢为人先“自缚手脚”,一系列规范公权力行使的举措密集推出,显示出向自己“开刀”的勇气——
7月1日,省政府服务中心。价格评估师郭军在省发展改革委窗口前排起了队,当被告知以后价格评估人员执业资格认定不需要审批时,他高兴地说:“简政放权,值得点赞。”
目前,我省省本级保留行政许可事项273项,是全国最少省份之一。
敢于“开刀”,不只在取消行政审批上。
四川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三级政府所有行政权力全部录入行政职权目录。各地对行政权力进行地毯式清理,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尺子”细划刻度,成都、资阳、眉山推行“负面清单”管理体制。
去行政化、去地方化,一批守护司法公正“大门”的创新机制建起来——
今年7月28日,邻水县凉山乡村民胡德明收到一个好消息:县政府将于近期履行前锋区法院判决,公开他和另外11名原告要求公开的当地两家被关闭煤矿的职工安置和处理方案。“民告官”的胜诉,得益于广安试点开展行政案件相对集中管辖。
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案件信息公开。7月,成都市检察院获批试点“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将破除以往办案层层审批体制,突出检察官的个人办案主体地位和执法责任。
创新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探索法治宣传教育新形式——
厉行法治,懂法是基础,普法应先行。搭台子、摆桌子、发单子,这是过去百姓对法治宣传的印象。如何让法治宣传接上地气,让老百姓主动学法懂法?“进什么”、“怎么进”、“谁来进”,围绕这三个关键点,“法律七进”根据不同系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分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明。
实践,激发无尽创造力
一批行之有效的探索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对未拴养但已防疫的犬只咬伤人的,责成养犬户承担50%的医药费;对未拴养未防疫的养犬户,责成养犬户承担80%的医药费;对放养又未防疫的养犬户,责成养犬户承担全部责任。”
这并非法律法规,而是中江县富兴镇富强村13条村规民约之一。“每一条,都是村委会组织大家开‘坝坝会’反复商量定的,不搞虚名堂。”村民刘长广说,在富强村,这些规定村民人人皆知,个个遵守。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包罗万象,如何让法治工作全面覆盖,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地方法治要有针对性,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在顾培东看来,法治工作必须依据各地的客观条件和现实,紧紧围绕地方治理的特殊要求而行。
中江县重拾村规民约,正是探路基层治理良方的生动实践。
“通过村民之间的契约来实现村民自治,重构乡村道德、凝聚人心。”中江县委书记刘应刚说。目前,中江县837个村、社区都制定、健全了村规民约,村民遵法守法的意识得以加强,村社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东北镇实施村规民约以来,群众矛盾纠纷大幅减少,今年治安案件比去年同期下降50%。
组建法律顾问团、依法治园、双语普法……半年多来,一大批行之有效的基层经验在各地广泛推开,成为依法治省的亮色。“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广安、德阳等地,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在德阳,法律顾问已成每个村的“标配”,他们开展与生产、生活、经营等相关的法律咨询,引导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等。
在城市工业园区,通过制度化评估,督促企业诚信经营。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针对个别企业不依法管理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的情况,制定《诚信经营评估办法》,从守法合约、安全管理、环保与环境管理、质量管理、协作配合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诚信经营管理。
在民族地区,双语普法深受欢迎。阿坝州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鼓励唐卡、祥巴、藏羌绣、格萨尔说唱、南坪弹唱等民族民间艺术工作者创作展示法治文化。甘孜州开展以案说法,村民们说:“发生在身边的案例最鲜活、最生动,对我们也最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