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村相融闯新路
小牛舍带来新希望。
◎巴塘县委中心报道组 叶丹 王兴国 文/图
夏季的高原阳光明媚,景色宜人,位于金沙江畔的巴塘县苏哇龙乡王大龙村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绿意。村支书土登每天都要到各处转一圈:村里的400亩核桃树硕果累累,树下套种的牧草长势喜人;抬头仰望,半山腰上100个中蜂桶部分已成功引蜂;放养在高山草甸上的犏奶牛也已经开始产奶……看到这里,土登黝黑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些都多亏了双流区对口援建巴塘县指挥部的帮扶,是他们的‘果、草、畜、蜂’四结合的种养循环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示范项目,让我们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
产业新形态 致富新路径
放牛、挤奶、制作酥油……自从双流援藏干部买来的30头犏奶牛在村里安了“家”,照顾它们就成了村民次登的新工作。刚建成的牛舍静卧在山坡上,崭新的蓝顶白墙和高原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我们村属于半农半牧,村民有的养牛羊,有的种核桃,但大都规模小、产量低、收益少,只能勉强实现自给自足。”土登说,双流区对口援建巴塘县指挥部来村里反复走访调研后,决定依托原有的400亩核桃,套种牧草和蜜源植物,并发展畜牧和养蜂等产业,让果、草、畜、蜂形成种养循环。
指挥部指挥长、挂职巴塘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冕为大伙儿算了一笔账。每头犏奶牛每月的产奶量大约可制作5斤酥油,按照每斤60元的市场价计算,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新增收入10万元左右。同时,每年还可新增出栏牛10头,每头牛按照1万元计算,每年又能够新增收入10万元。
新的产业形态所带来的效益还远不止这些。400亩核桃树下每年可产优质牧草近250万斤,足以供应犏奶牛所需。而配套种植的蜜源植物每年可产蜂蜜600斤,按照100元/斤的市场价计算,每年还可新增收入6万元。
“想不到一片小小的核桃林,能够衍生出这么多新产业,为老百姓增加这么多收入!”对于未来的发展,土登充满了期待。
昔日深山小村落 未来旅游新名片
王大龙村地处215、318国道交界处,交通十分便利。小村落完整保持了藏式田园风情,每家每户都有大大的院子,种植着苹果、西瓜、李子、桃子、无花果等果树,房前屋后更是鲜花遍地。距离村子半小时车程的山上还有一片高山草甸,游客们也可以选择步行游玩,或者到牧场上策马扬鞭。
“这些年在双流区的持续援助下,村里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大龙村文书格绒扎西介绍,村民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干净整洁,文明蔚然成风,为接待各地前来的游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脱贫摘帽后怎么办?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王大龙村有美丽的草原和河谷,也有浓郁的藏式风情,2300米左右的海拔也非常适合自驾游。”黄冕说,这些都是发展旅游的优势条件。
目前,双流区已经开始积极对接旅游开发公司,共同推动这个藏式田园村落整体打造,在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巴塘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更为青藏高原半农半牧区发展高原特色优势农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