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康巴作家群>>涉藏地区

来源:藏地阳光网 责编:丁真尼玛 发布时间:12-05

“绣花”高城绘就幸福理塘

——理塘县脱贫攻坚纪实

通讯员  叶强平 文/图

在延绵数千公里的川藏线上,有一个境内平均海拔4300米,县城驻地海拔4014.187米,面积相当于成都市的四川省第二大幅员面积县,这就是有着“世界高城”之誉的理塘县。这里年平均气温仅为3℃,含氧量仅占内地的50%,被称为“生命禁区”。

就是在这苦寒之地,全县人民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理塘精神,战天斗地,下足“绣花”功夫,“撸起袖子加油干”,用短短的五年时间,累计完成132个贫困村退出,4928户23331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8.1%降至0.85%,在雪域高原描绘出一幅幅幸福画卷。

开启“总开关”——转思想

通村公路

贫困面广、量大、程度深,气候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是……这是摆在理塘人民面前的现实困难。

困难不是借口,奋斗才能幸福。越是贫困地区,越要转变思想,特别是“等、靠、要”惰性心理和思想。在理塘,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共识: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观念转变的深度,更决定脱贫攻坚的力度。

理塘县把思想解放作为“总开关”,鼓励“敢吃螃蟹”和“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探索的干部群众,并逐步形成“1950”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即:“1”是围绕一个高质量实现县摘帽总体目标。“9”是聚力推进基础、产业、就业、教育、健康、住房、文化科技、财政金融、社会保障九大扶贫工程。完善县、片区、乡镇、村、户“5”大作战指挥和责任体系。实现“0”漏评、“0”错退,确保群众满意率100%。

全乡7个村有6个是贫困村的藏坝,率先在破思想中杀出一条“血路”。2016年4月,理塘县第一个合作社——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成立。现在,牧场发展很顺利,村民十分认可“牦牛银行”,实现了贫困村民“报团取暖”。全县像这样的集体牧场共有13个,养殖规模5000余头,年出栏牲畜700余头,带动牧户750户人均年增收500元、精准贫困户人均年增收700元以上。

地处深山偏远的下木拉乡上马岩村,村支部书记降措带领村民打起了“靠山吃山”的主意,自筹资金种木耳、香菇,让村民腰包越来越鼓;从贫困户到“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的亚火乡亚火村民巴绒,是理塘县激发内生动力的典型。

从思想上“破贫困”,从行动上“快脱贫”,“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已变成广大贫困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农牧区奏响了“脱贫奋进”的嘹亮赞歌。

选准突破口——补短板

藏青扎喇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

理塘县紧扣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短板”,坚持发展以道路交通为主的农牧区安全饮水、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五大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增强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极大改善发展环境。

2019年9月底,理塘县最后一个村——奔戈乡扎吉贡巴村通上水泥路。历经3年的拉波至藏坝乡公路改造工程完美收官,从拉波乡到理塘县城,以前坐车要大半天,现在只需2个多小时便能“按拢”。不但方便了村民出行,让更多深山、牧场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草原,走向内地及沿海。

住新房、入户路、太阳能路灯等成了许多农村牧区的“标配”;用上自来水、网络连到家、看上电视,幼儿可以村上读书了,小病小痛上村卫生室,劳作之余进村图书室,村民不再为垃圾如何处理而发愁。就如甲洼镇下依村村民四郎拥章所说:“以前村民挺羡慕城里,现在村民觉得并不比城里差。”

一组组数据见证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和民生改善:五年来,投入15亿元,建成12条通乡公路492公里,乡(镇)通乡通畅率达100%;建成232条通村公路1008公里,通村通畅率100%;214个行政村通讯覆盖率、电网覆盖率、户户通覆盖率、安全饮水达标率达100%。建成133个幸福美丽新村等。

兑现教育扶贫基金552.89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实现贫困户家庭签约医生全覆盖;完成946户易地扶贫搬迁,技能培训6917人次,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769个;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867.9万元。完成全县 24 个乡(镇)11692 户的“政策兜底”保障。

锁定关键点——兴产业

供港澳萝卜基地

在高寒牧区,产业培塑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理塘提出“精准到户,整村推进,区域联动”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路子。

“能有这样的好事,全靠县上‘四个一’推进的产业扶贫路径”,甲洼镇下依村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装运蔬菜的贫困户格乃陆多说,他不但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还是村集体经济的股民。

格乃陆多口中所说的“四个一”,是理塘县立足农业农村工作实际,为加强扶贫产业支撑,提出“四个一”的路径谋划和实施好产业扶贫工作。就是建立“建强一个支部、引进一个企业、培育一个产业、建立一个群众利益链接机制”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了20余个集体产业示范点。

自身发展受限,“飞地”到产业园区,村戈乡芒康村牧民泽洛就是受益者,今年9月18日,他家分红1104.95元,没有资源也吃上“产业饭”。

目前,全县已推进完成27个贫困村级产业“飞地”经济,年分红额240余万元,切实解决了部分贫困村发展产业难的问题。

牧场变景点、在村里打工、肉奶产品销往成都等高端市场,这是过惯了“逐水草而居、逐水草而牧”的奔戈乡卡灰牧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通过牧旅联姻,探索走专业合作社路子,高原现代家庭牧场在美丽的卡灰草地上“开”出了幸福花。

极地果蔬亮相央视,勒通牦牛走出四川,白萝卜直销港澳,初步形成“县抓园区、乡抓基地、村抓示范户”的农牧产业发展模式,目前仅濯桑园区已建成9.2万亩,培育龙头企业6家,涉及极地果蔬、食用菌、牦牛养殖,农业采摘体验和休闲观光等多个方面,流转土地年增收近300余万元,解决贫困户等就近就业400余人,长期用工120余人,临时用工2万余人,仅2018年度支付务工人员工资达600余万元,达到了“一园多主体、种养循环、三产深度融合”。

脱贫路上,不落下一乡一村一户,这是理塘县委、政府的庄严承诺。举全县之力、汇全县之智、集全县之财,用心、用情、用力推进精准扶贫,打赢打好高质量摘帽的一场场硬仗,理塘儿女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豪迈踏上脱贫奔康的幸福新征程。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