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四川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区,2013年年底有贫困县32个、贫困村2063个、贫困人口36万人,贫困发生率20.1%。截至2019年年底,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四川藏区整体告别绝对贫困,实现千年之变,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落实党中央部署,在省内外各方支援下,尽锐出战、下足“绣花”功夫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党的领导 精准脱贫 “两不愁三保障”
近日,四川省政府发布通知,批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炉霍县、色达县等16个藏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此前,四川已有16个藏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藏区实现全域脱贫摘帽。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四川藏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为确保四川藏区如期脱贫,四川各级党组织精准施策,集中优势兵力攻克贫困堡垒。
尽锐出战, 集中力量攻坚拔寨
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四川省人民政府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成都高新区医疗援藏队队员赓即联系甘孜州德格县对口单位,主动申请提前返回德格,投入当地疫情防控工作。
在此几天前,德格县脱贫摘帽进入公示阶段,队员们刚返回成都休假。还未来得及细细感受家的温暖,他们又返回受扶地,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在风雪弥漫的高原上,队员们从不曾退缩。为支援藏区脱贫,各帮扶单位派出的都是符合一线工作需要的骨干力量,他们在长期援藏工作中更是铸就了过硬的作风。他们是四川强大援藏队伍的典型代表。
成都高新区援藏医生在德格县开展义诊
在工作中,这支强大的“攻坚队”一开始就成为四川打赢藏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
四川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四川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深入藏区贫困乡村调研督导、协调解决困难问题。
四川分别落实1名省级领导联系指导藏区32个贫困县,从省直机关选派3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藏区贫困县挂任专职副书记、统筹选派机关干部挂任重点乡镇党委副书记,建起了“五个一”帮扶机制,确保四川藏区每个贫困村都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对口帮扶。
2019年,四川藏区的驻村帮扶干部达到6300余名,他们都是各领域的一把好手。在援藏期间,他们扑下身子同藏区群众一起干,不仅帮助藏区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还带动本土干部快速成长,为藏区留下了一队长期扎根的致富领路人。
成都双流区从2012年开始援建巴塘,8年来,双流区派出4批236名干部。从指挥长到普通干部,他们中的每一位,都熟练掌握扶贫政策,以学促用,以学促扶,明确在援建巴塘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扶贫政策明白人,成为脱贫攻坚第一线的行家里手。
为支持藏区脱贫,四川不仅派出了强大的“攻坚队”,还在政策和资金上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早在2013年,四川就出台了全方位加强藏区工作的意见,重点实施“六项民生工程计划”,资金项目精准聚焦藏区贫困县,教育、健康、交通、水利等行业政策优先支持。2019年,四川投入藏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67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4.28亿元;当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7.6亿元、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86.94亿元,用于藏区脱贫攻坚。同时,牢牢锁定藏区“三州”9县和甘孜州雅砻江上游24个深度贫困乡镇特殊困难问题,按照每乡450万元的标准安排资金1.1亿元,精准突破脱贫瓶颈。
精准发力,提高藏区“造血”能力
沿国道318川藏线西行,在甘孜州巴塘县城南郊,一片错落有致、别具康巴风情的新房格外引人注目。不同于常见的藏式建筑,这些两层新房的楼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和热水器,每栋房子门口还留有菜地。
巴塘县夜景
“这些电池板总装机容量为996千瓦,2019年并网发电产生效益60余万元,使189户425位残疾人实现每人增收1000元,村集体也增收20余万元,搬迁户每户分红1000余元。”成都双流区援巴干部黄建平说。
据悉,这是巴塘县实施地巫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打造的地巫新村,双流区在对口帮扶工作中,积极利用区内光伏产业优势,援助巴塘县建成光伏扶贫电站,形成帮扶发展新模式。
地巫乡中真、甲雪、坝伙3个村原址位于巴塘县最南端,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群众就地脱贫难度极大。2016年,巴塘县实施异地扶贫搬迁,这3个原本最偏远村庄的村民,如今不仅住上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房子,还逐步发展起了水果种植等稳定脱贫的产业。
双流区援藏8年间,着眼巴塘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紧迫问题,以“受扶地所需、帮扶地所能”“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实施住房建设、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干部人才帮扶、社会力量帮扶、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如今,巴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8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6倍,贫困发生率降低到3%以下。
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帮扶巴塘县教育
脱贫攻坚,成败在于精准。四川藏区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是集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地震灾区、生态敏感地区于一体的地方。四川立足藏区脱贫攻坚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产业发展、住房建设、生态保护利用、教育扶贫和社会保障等工作,努力提升藏区“造血”能力,增强藏区发展内生动力。
四川藏区生态比较脆弱,但特色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四川尝试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把资源转化为增收产业。过去几年间,四川立足藏区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大力培育青稞、牦牛、高山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优势品牌。
“我们创新设立‘四川扶贫’公益性集体商标标识,将贫困地区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有效破解深度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对接不畅、流通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说,以“圣洁甘孜”“净土阿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农产品走出四川、享誉全国,为藏区长期稳定脱贫奠定了产业基础。
着眼长远,确保持久稳定脱贫
高质量的脱贫,才是持久稳定的脱贫。四川坚持监督跟着工作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2019年6月,四川启动“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底数、找准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边排查边整改,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确保如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大排查中,四川藏区共发现“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存在突出问题的已脱贫户有2985户、占藏区贫困户排查总数的3.52%,未脱贫户有1025户、占1.2%。为推动问题整改,四川专门安排省级财政资金约10亿元,用于藏区大排查发现问题整改,全面补齐短板弱项。截至大排查工作结束,藏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整改率达到100%。
扶贫先扶志,四川大力倡导勤劳致富,积极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并形成好风气。四川采用以奖代补、劳务补助等方法,引导贫困群众在住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广泛参与,防止“政策养懒汉”和“福利陷阱”;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创新推广“孝善和俭”活动等,引导贫困群众实现物质与精神同步脱贫。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也是确保藏区长期稳定脱贫的关键。四川创新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在民族地区每个村设立一个免费幼儿园,着力提高藏族幼儿普通话水平、夯实义务教育基础;持续推进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9+3”免费职业教育,推动免费教育扩面提质;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到校读书。
成都地铁公司首位藏族女地铁司机,甘孜丹巴县“9+3”毕业学生肖芳(左一)
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色足村的藏族女孩肖芳,是四川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首批毕业生,如今她已是成都地铁7号线的一名司机。肖芳说:“我和同学是幸运的一代,可以通过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走出大山。”
2009年,四川在藏区启动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组织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优质职业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并尽力帮助实现就业。后来,该计划扩展到覆盖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45个贫困县。十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20.73亿元用于“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内地先后有100余所中职学校承担教育任务,累计招收8万余名学生,其中5万余名来自四川藏区。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成为藏区青年“走出来”的重要途径,肖芳所在的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就有十多名受益于“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藏区学生,分别从事检修、供电等不同工作。
“现在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育质量都比以前好太多了,孩子们有更多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肖芳说,感谢教育扶贫,让藏区年轻一代真正改变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