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区,有种流传了千年的传统手工制品——药泥面具,承载着藏族人的智慧与信仰。因为传承人少,配方繁杂,药泥面具一直以来都被一种庄严而又神秘的色彩所笼罩。
面具制作以宗教文化内容为主、融合古代藏族和古印度艺术风格,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新龙县的药泥藏式面具最为独特和精美,具有不腐烂、不污染、不脱色、携带方便的特点。
据传,1300多年前,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一位老妇去寺庙烧香求平安,一不小心,香火点燃帷幔,引起大火,寺庙被烧光,当地老百姓伤心不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决定重建寺庙。文成公主很聪明,考虑到香火等火源很容易造成寺庙失火,要既能满足百姓拜佛的心愿,又能消灾治病,还能用其他方式代替容易造成失火的香火预防火灾,便设计出混合名贵藏药、香料和宝石的药泥佛像和面具。
制作泥塑的泥土采自海拔4600多米的山上,才能不开裂、不走形、不缩小。将泥土与一定数量和种类的藏药、香药以及宗教圣物混合,并将经文装藏其中,用手工打造的工具塑出面具的造像,再加以矿物质颜料的描绘,最终制成藏式药泥面具。
藏式药泥面具的配方比例非常重要。比例得当、开缸之后,香气四溢,香味所及之处,消除病菌,净化空气。
制作一个药泥面具至少要用12天时间。药泥制作采用的是无模制作工艺,对于有经验的匠人来说,可以直接用药泥捏制不同的面具雏形。药泥面具捏制成雏形后,要用一种叫做代万的特殊工具打磨成型,各种型号的木质工具在匠人手上随意舞蹈,一团药泥也渐渐地成为一个护法神面具。 本报记者 游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