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甘孜州>>丹巴县

来源:甘孜日报   责编:顿珠曲珍 发布时间:05-15

90后藏族女护士的“援鄂路”

格绒下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隔离区看护新冠肺炎患者。

◎本网记者 李娅妮 文/图

坚守初心

奔赴抗疫最前沿

时至今日,回首60天的援鄂战疫。这 位 90 后藏族女孩流露出感性的一面,频频泪湿眼眶。

2020年农历春节,格绒下姆期盼多时。这个出生于丹巴县革什扎乡洛尔村的“嘉绒姑娘”,已数年未曾回家过年。今年好不容易轮休,终于能回到家乡同父母亲朋过年。  

可阖家团圆之际,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这个消息时刻牵动着格绒下姆的心, “作为医护工作者应该申请到一线去,但怕父母担心,我一时间也不知怎么开口。”

“你是护士,又是一名‘老党员’,关键时刻要义不容辞地顶上去。要积极主动申请到抗疫最前线去,我们全家都是你的后盾。”大伯汪扎的话,坚定了格绒下姆的决心。 

1 月 27 日,大年初三,格绒下姆回到成都。从报名加入院部急诊志愿者队伍到ICU上岗技能培训,从请缨支援院部重症医学科临床护理到学习使用神奇的 ECMO技术……她反复锤炼着过硬本领,时刻准备着“远征”、“出战”。

2月6日晚9时,护士长曾继红在微信群发布“志愿申请去疫区一线”的通知。格绒下姆毫不迟疑,写下请战书,按上“红手印”,第一个提交到群里。

“你做好准备,明天出发!”两小时后,她接到了护士长电话,成为眼科200余名医护人员中唯一入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成员。

她七上八下悬着的一颗心安了;而丈夫彭戚却哭了……

不舍、担心,更多还是骄傲……丈夫连夜给妻子打包行李,格绒下姆则琢磨着怎么告诉父母。辗转良久,她第一时间想到了大伯。

“你爸妈的思想工作,我去做!”听到侄女将赴前线支援,汪扎激动难抑,立即转账 600 元,要侄女代为捐赠给武汉,叮嘱格绒下姆要全力以赴、踏实干事。

2 月 7 日,第三支援鄂医疗队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八教楼前集结。宣誓、拥 抱、打气、道别。上午 11 时,点点绛红,汇合成一股暖流,向武汉涌动。 

“我要尽我所能,以‘后浪’之力、以 ‘后浪’之勇、以‘后浪’之势,协助前辈们夺取‘战疫’胜利。”

心念江城锁瘟君!90后的女孩留下掷地有声的话语,奔赴一线。

针下有情

与祖国同历风雨

2月7日抵达武汉后,“华西天团”整建制接管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两个重症病区,承担起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

初到江城,对接当地医护、适应全新环境、穿戴防护设备、采购生活物资、全方位培训……留给她“心理建设”的准备时间并不多。

很快,她就前往最危险的地方。2月9日早班,格绒下姆第一次进入污染区,开始着手临床工作。“救治条件需要因地制宜,如果没有条件,我们就来创造条件。”医疗队队长康焰的话,深深刻在格绒下姆的心底。

当时,两个重症病区已经入住了77位患者。格绒下姆和队员们发现,此时的东院因完全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诸多流程亟待理顺、分级诊疗急需建立、拉网式排查直待开启。防护服又闷又重,穿上后异常难受。

第一天上岗不出两小时,格绒下姆就出现了缺氧的症状。“穿上‘铠甲’,我们就是战士!”格绒下姆默默坚守在岗位上。 

“在这里我们是‘百变小樱’,要治疗患者的病情、关切病人的心理、也要照料老弱的起居,迅速转换角色十分重要。”格绒下姆说,那段时间虽然身体很疲惫,但巨大的心理压力才是最难克服的。

高风险的压力、高强度的工作,仅是数道关卡之一。上眼睑内皮细胞脱落,是这些年轻医护人员从未经历过的考验。格绒下姆说,刚戴护目镜时,因缺乏经验,不仅镜片很快起了雾气,而且睫毛极易被压弯倒戳进眼睛,导致长时间异物感,双眼很快布满血丝,不停地流眼泪。

“这张照片是援鄂留给我的‘纪念章’!”格绒下姆指着当时同事捕捉到她道道血丝的双眼照,显得平静而乐观。她记得,为了节省防护物资,医护人员往往很少喝水,大量的出汗加之摄水不足,每次一出隔离区不免眼窝凹陷,鼻梁和耳朵勒得麻木。同时,因反复洗手消毒,双手发红、破皮稀松平常,就连温水溅到手腕,都是钻心的疼。

而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甘孜州,这张留下“疫痕”的照片,被本地人称之为“天使的印记”。

90后的藏族女孩生平最“丑”的一张的照片,上了热搜,激励着家乡父老齐心抗疫。

换药清创、基础护理、资料填写、例行查房······5月10日早8时,记者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见到护士格绒下姆时,她正逐一走访病房,询问患者情况。

5 月 12 日,国际护士节当天,格绒下姆将站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019 年度“十佳护士”的领奖台,成为全院唯一获奖的藏族女护士。 

“没想到我这样的‘山里娃’还能在纪念‘提灯女神’南丁格尔 200 周年诞辰的时刻获得荣誉,能够作为抗击疫情的‘川 军’代表向广大逆行白衣们致敬。”

从丹巴山村到天府中心,这条通往全国最高医学殿堂“中央”的路,她用了27年一路追寻。然而,令她终生难忘的,却是今年在荆楚大地上逆行坚守的日子。

肩上有责

用爱心呵护患者

医护患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格绒下姆的疫中日志记录了不少“出征一线”的心路历程。她不止一次地告诉记者: “2003 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90 后’;2020年,换‘90后’守护这个世界。这两个月,是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

犹记得——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给患者做治疗,第一次近距离直面病毒,第一次对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第一次尝试动静脉置管护理,第一次体会肺炎患者病情进展迅即,第一次看到ECMO发挥作用拯救生命······太多的第一次,让名字有着“吉祥如意仙女”寓意的格绒下姆,见证了大疫当前下的守望相助。

4月6日,最后这支坚守东院的国家医疗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第三支援鄂医疗队共计收治230人,治愈106人,转出71人。4 月7日,撤离武汉顺利抵蓉那天,格绒下姆深切明白了“强迫症”能“强”出医务人员的安全“,细节控”能“控”出新冠战疫的胜利。

自2013年工作以来,格绒下姆一直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初入医学殿堂时的誓言;如今,她恪守的誓言,增添了具有实操可行性的方法论。

她前所未有地感激着,自己从事护士这份职业。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亲历命运的悲怆、见证生命的奇迹,那些充满力量的身影、那些饱含期待的眼神,对于每一名戴上燕尾帽的护士来说,守护生命,便是无悔选择。

在格绒下姆看来,“爱和希望”永远比病毒传播得更快,“专业和勇敢”终将战胜病魔。驰援武汉 60 天,她念念不忘的是——这座城市的灯光、隔离酒店的员工、公交接送的司机、患难与共的夫妻、一起拼命的战友……

4月8日凌晨,“华西天团”返回成都黑龙潭公园隔离的第二天,也是武汉解封当天,所有人默契地熬夜“锁定”直播,“黄鹤楼灯火璀璨,收费站车流长龙,曾经宛如一座空城,如今生气正在聚集,不久将恢复最初的美好。” 

“下姆,30 床病人要做睑板腺按摩!” “下姆,我挂着液体你帮忙翻哈身。”“下 姆,你研究生考试准备得咋样?”……华西眼科一如既往的人满为患,格绒下姆又回归到了从前的作息时间。

但她从未像现在这般珍惜事无巨细的平凡日常。她盘算着,2009 年从老家考上了川北医学院大专,自己的人生轨迹便

开始悄然变化。2012年被学校推荐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习;2013 年轮转 12 个科室,以优异表现顺利完成实习;2014 年被选拔入该院素有“小魔女培训”的护士规培,两年后结业成功留院。

格绒下姆觉着自己特别幸运,她想将这份幸运传递。作为一名眼科护士,她说,自己能做的就是用爱心呵护患者的光明。

年轻美丽的格绒下姆如今没有丝毫畏惧,她在朋友圈中写道:“就像剃掉的鬓角会长,术济患者的热望也会涨!”这些年,科里实习和规培的“小护”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格绒下姆始终铆在工作岗位。

“看到病人康复就是最大的幸福。”90后的山乡藏族女孩,就这样沿着平凡之路,走进了这光芒四射的中国医学殿堂。


39.7K

主管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工业园T区2栋10楼

© 2019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蜀ICP备14009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