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老师现场指导藏医班学生了解藏医学标本。
记者 马建华 文/图
藏医学是全世界仍在应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传统医学体系之一,迄今已有3800年历史,深受广大藏族农牧民的推崇。藏医药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南派藏医发祥地,德格县创办了南派藏医药人才培训学校,通过订单、定向方式培养南派藏医药人才,为传承弘扬南派藏医作出了贡献。
“在藏医四部医典里对感染的总症状有伤口肿大、伤口处出现发热 、伤口处皮肤颜色异常、伤口处有异味、严重感染部位失去触觉感、 伤口处出现化脓等,疗法可用酒糟消炎消毒、用特制牛角罐吸脓水、把伤口烂肉割掉、因感染源不同上不同的药包扎 、让患者注意饮食起居。”5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德格县龚垭乡的甘孜卫生学校实训基地时,来自德格阿须的白玛卓嘎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班主任老师单珍泽仁讲解藏医理论知识。再过一个多月,她就要毕业了。
吃过午饭后,白玛卓嘎和同学们来到基地展示馆,阅读藏医典籍,观看藏药标本,兴致盎然。
“我非常荣幸听过雄呷老师的课,他是德格土司御医曼格如培医学世家第七代传人,师从知名藏医学家堪布古诺俄色、达萨翁姆,从小学时候就跟随其父亲学习藏医药知识,背吟《四部医典》等。” 白玛卓嘎告诉记者,雄呷老师2008年就获得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格藏文书法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巴文化研究院常任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协会智库专家”、 “四川民院客座教授”等荣誉。我非常羡慕他在藏医方面的造诣,希望今后也能够把我们历史悠久的藏医传承好,能够用藏医为身边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据单珍泽仁介绍,该基地成立于2017年9月7日,占地面积为4200平方米,已投入建设资金1300万元。现已建成教学楼、实验楼、展示馆、 藏医门诊、阅览室等总建筑面积2645.86平方米,学校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甘孜州卫生学校通过订单、定向方式培养南派藏医药人才,预计培养藏医药中高级人才300名(其中,藏医人才200名、藏药制剂人才100名),除此之外,基地还承担了德格县、乡、村三级藏医药专业人员培训任务,同时,还接纳全州藏医药专业人员集训。该培训基地授课教师均为德格县藏医院(藏医药研究所)、具有多年临床经验和授课经验丰富的藏医药名老专家和年轻专家,同时,学员的文化教课由县教育局安排,甘孜卫生学校派遣生活及管理教师,学校每年从西藏、青海等地邀请全国名老藏医药专家到校等讨论会、培训会以及藏医药学术会。该培训基地有14位老师,其中,三郎元旦老师和伍赛老师为高级藏语教师。其余老师均为藏医老师。其中,有副高级职称老师4名,有1名主治医生,其他老师为藏医医师。
“德格是南派藏药的发祥地,在德格县印经院的史料记载中,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多种疗法和制药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 单珍泽仁自豪地说,能够培养更多的藏医人才,是他感到最骄傲的事情。
据了解,该基地采用联合办学“2+2”藏医中等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所招录学生前两年在甘孜卫校学习理论知识,后2年到 “德格县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甘孜卫校实训基地)接受藏医药专业实践学习。
藏医连锁门诊“4+1”订单培养模式预计培养100名学生,通过对甘孜卫校就读4年未能就业的藏医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对录取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培养培训,集中培训结束后统一分配到各门诊群工作,满足连锁门诊群的人才需求,由县委、政府每年出资40万元作为已招录20名学员的基本工资。
联合办学“3+2”藏医本科人才定向培养模式,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通过成人高考的方式面向社会招生,定向培养99名本科生,这些学生在甘孜卫生学校接受为期3年的理论学习后,到德格县南派藏医药人才培养培训学校、甘孜卫校藏医药人才实训基地进行为期2年的实践学习。
乡村藏医人才轮训计划,从德格县藏医院派出专家对该县26个乡镇的乡村藏医药专业人员进行轮训,全年培训三期,通过培训,全面贯彻落实藏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完善该县乡村藏医药服务网络体系,重点推进藏医药养生保健和医疗康复服务,加快藏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进程,以藏医药知识和藏医药实用技术推广为重点,全县乡镇89名从事藏医药人员中20人以全脱产式参加培训。
对于即将从中专藏医班毕业的泽吉她来说,成为一名藏医是她最大的愿望,她经常诵读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她说:“藏医是西藏的古老医学,是传统,我们年轻一代有责任学习、传承。”